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芝士


: B  H, f4 B$ E+ U# A

  [0 g4 h4 z6 n: Z) N! g
中國的漢族好像沒有吃「芝士」的文化,甚至以奶類食品入饌者也不多。在這方面,馬上能想到的是大良牛乳。只知道那是廣東順德美食,在商店中見過,像腐乳般以瓶子載着出售,聽說是鹹味的,可放在粥中一起吃;但我始終沒有嘗過。事實上,芝士的稱謂也全是來自洋名字Cheese,用普通話說則是「起司」,足證其「外來」。如果一定要找一個不是譯音的名字,可勉强稱之為「乾酪」,卻像是北方少數民族的食品。我之所以能接觸到芝士,先是因小時候學校派的「救濟品」。那是在五十年代的事,我家住在長洲,校中每一個小孩都有一盒,記憶中,盒內有米、油、奶粉、芝士、罐頭食品,還有一把很別致開罐頭的小刀,薄薄的一片,不用時可以摺起來。公仔箱論壇8 U% o" T9 Z! n  t; a- r
在我成長過程中,一直沒有吃芝士的習慣,生活圈子中也少有此喜好者。到1970年初,香港開始盛行吃「自助餐」,在餐桌一角曾看到小量不同的芝士排列出來,仍然沒有吃的興趣。及至去美國讀書,之後工作,才領略及欣賞其中風味。在歐美的食物文化中,餐後除了有甜品糕點餐牌,往往另有「什錦」(assorted)的芝士以供選擇。原來,歐美人有視芝士與甜品同類的習慣,在飽餐之後尚可吃一點,乃為了意猶未盡,錦上添花。公仔箱論壇2 S6 s- O) E2 W- H9 h- K0 M
在生理上,甜品和芝士都能提升滿足感,只不過其中的機制有異。甜品中的糖被小腸吸收,再進入血液後,會刺激脂肪細胞分泌一個小蛋白質「食欲荷爾蒙」叫Leptin,我稱之為「滿足素」。後者隨血液走,去到下丘腦時會引發出一個滿足的感覺。至於芝士,其中的脂肪則會刺激十二指腸,從而分泌一個叫「縮膽囊素」(Cholecystokinin, CCK)的小蛋白質。這東西也會在下丘腦引發滿足感。tvb now,tvbnow,bttvb; ~# J. l  D0 o' x" X: V- j1 O
但CCK除了刺激膽囊令其分泌膽汁,也能抑制一個叫「胃清倉」(Gastric Emptying)的作用;換言之,給大腦一個「胃尚有東西未清」的訊息。這在吃了太多脂肪時也會發生,例如一些「肥膩」的肉類、月餅、煎堆等,會帶來「滯」的感覺。公仔箱論壇9 ?# @4 {5 g( {* s: c, _
順便一提,有些時候,藥廠為了延長某一個藥的效力,不讓藥力很快地消失,會在藥物中加添一點點能「抑制胃清倉」的成分。於是,藥物便會慢慢地進入小腸;但這同時會有副作用,令病人覺得「唔消化」。須知當胃中沒有食物之時,胃細胞會分泌一個叫Ghrelin的小蛋白質;這東西會刺激下丘腦,產生飢餓感覺,一方面帶來基本「要進食」的生理需要,另方面,也是我們享受食物「開胃」的起因。所以芝士帶來滿足感之餘,也把食欲推到「臨界點」。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