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道儒养生之分别

“养生”一词,首见于《吕氏春秋·节丧》:“知生也者,不以害也,养生谓之也。”这一时期,由于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学术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人们开始进一步探求与总结有关疾病的防治和健康的保养理论和方法;《内经》中阐述了不少养生学方面的知识,对后世影响很大,此后的不少养生学专著,都由此发展而来。众所周知,祖国医学的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养生学的发展亦不例外。本文试图将道家与儒家在养生学上的观点方法加以比较,通过对其异同的比较认识,加深对养生学的理解。
0 J2 |9 b) I6 N; H3 V* B- ~) G公仔箱論壇
; b$ [$ J& J& F( C( Y公仔箱論壇www3.tvboxnow.com* d1 F5 c" ~  `7 \% l7 O9 t6 {
    1  道儒二家均认为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顺应自然,颐养天年: M$ q7 j% _" H/ T0 P

9 `( t6 y% \8 X& `' o0 Lwww3.tvboxnow.com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l4 B: b" p7 a1 j) X. z  w
    中国传统文化以道儒二家为主流,在养生学上他们均认为:人依赖于自然而生存,同时也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都认为人体生命由生理的机体与精神的活动两部分结合而成。寿夭的原因不仅仅存在于生理的机体之内,更重要的因素是在精神活动之中,所以两者都十分强调精神生活的优化与物质生活的超越,追求道、德“至善”的理想境界,以保持人体内在、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和谐,达到尽终天年的目的。管子在《形式篇》指出:“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累,而寿命损。”又在《五行篇》指出:“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养生。”老子提出顺乎自然的养生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论衡·谈天》指出:“因天之生,也以养生”,“天地含气之自然”。) o, Q/ }% }% _- B
& ?! S- m) U0 _" _" g# N; d, D

9 x* j. H' G: n/ Ntvb now,tvbnow,bttvb    2  道家返朴归真,养性全神公仔箱論壇2 J# u- u7 e/ Q* ~- W8 G

* D/ p- H& w- gwww3.tvboxnow.com公仔箱論壇- m1 I! S3 W4 D* t$ S
    道家哲学立“道”本义,是对人生命存在的关注和生命本原的探求。古代养生学常以慈、俭、和、静四字为养生之要,其源本于老子“三宝”之说,“三宝”即“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首曰“慈”便体现了对人生命的关注和爱护之心;“俭”就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敢为天下先”的具体含义就是柔弱不争,老子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三宝归一,即老子的“自然无为”,也就是超越人为的强作妄为与嗜欲而达到自然而然,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由境界。老子又称之为返归“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的婴儿,既有返归自然纯朴天真之性的返朴归真之意,也含有超越物我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对天人和谐统一的向往和追求。如庄子《逍遥》中所描述的自由出入六合,行于天地之间的境界。从养生的角度理解,只有超越了自我,达到一种不为世欲物欲所累,不受人为嗜欲所左右的崇高境界,才能够无为而无不为,所谓“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这样才能与自然融为一体,有可能去体验、享受人生命中真正美好的东西。
8 A/ D4 R7 N6 ?tvb now,tvbnow,bttv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 l, n( c7 ^, X0 T  X6 X$ ]
www3.tvboxnow.com# W- J5 S/ ~# n8 v: _* N
    3  儒家养生之道,修德为先# @  q% k( y+ A; E' N4 S) k

* W' c$ l8 p4 B7 d
* S: Q8 X6 @; j, \    儒家注重道德修养的思想,贯穿于中医养生学中。孔子《中庸》云:“大德必得其寿”,故“仁者寿”。《素问·上古天真论》:“淳德全道……此益其寿命而强者也。”唐代孙思邈是一位文化巨人,又是一位中医学家、养生学家。他的养生学思想突出地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剖析了“养德”与长寿的关系。他认为:“养生有五难。”’德行不走,纵服至液金丹未能长寿……虽常服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历代儒家都从积极的角度出发,提倡修仁爱之心,通过“仁民爱物”“止于气善”,达到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仁爱之心。清代石金成《长生秘诀》更讲得明白,“寿之切要,唯以德善为主,调养为佐”,坚信“德可延年”。可见养生当从修德入手,养德养生是历代儒家养生之准则。此与中医养生名句《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相吻合。  w$ ~% J* M# W' ^- t% P

1 h. P' A5 x' c/ ?- Fwww3.tvboxnow.com
. q. b% \3 o, y! B" U% f3 B) s6 Vwww3.tvboxnow.com    4  养生之法,道家偏静,儒家偏动
' H3 H" M8 G, S' Iwww3.tvboxnow.comwww3.tvboxnow.com/ x" [3 L$ u$ U* @. F3 w' v

6 W) z* w6 a7 R1 W' w    道家静,以静养、消极、无为为特点。老子、庄子以为欲望太过能致疾损寿,主张清静养神。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其意是指人们的思想要安静,清闲,不要存过多欲望,而这样做就能使神志健全、精神内守、益寿延年。庄子则在《无道篇》云:“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则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庄子·存宥》:“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损汝精,乃可以长生”。他们都极力提倡“清静无为”“无欲”的道家养生观,认为恬愉乐观可以免忧患,养精神,防外邪;虚静无为则可以防止多欲和过劳;并告戒人们去名利,戒色欲,调情志,修行止,以使心胸平正,精神清虚,延年益寿。儒家主动,强调精神振作,积极进取,养神练形,与当今“生命在于运动”的理念较为相符。《周易》乾卦谓:“无形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吕氏春秋》认为“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保生公名》“一身动则一身强”。魏末著名文学家嵇康对养生颇有研究,著有《养生论》。他提出“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强调养神练形“守之以一”,具体方法:“……  以朝阳,馁以五弦,呼吸吐纳”等,就是沐阳光,赏音乐,练气功,学骑射。孙思邈提倡适当的运动和劳动,如散步,邻里的互访,出游和周身按摩,适度动肢节,引导行气的躯体运动。这样使人气机“不得安于其处,以至壅滞。”并愉悦情志,有益身心。
2 L% \  H$ d' b# F3 Y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www3.tvboxnow.com6 e. l0 x; f* Z5 \5 J0 m4 c( E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u) }) @" a5 p/ s) g" S* b
    5  道家抱元守一,养气存真8 ?$ _$ k) M, i# K

* `( s, U8 O9 E1 e( Iwww3.tvboxnow.com
3 v' G# T* f3 `' Cwww3.tvboxnow.com    道家习语有“太真”“太一”“太上”等,多包含守一为本的思想。庄子以无形之气为“道”。汉代道家杨雄等论“元气”为“道”。道家气—元论思想的形成发展,深刻地影响到中医学,尤为古代养生家所重视。抱元守一以养气存真。《太平经》养生歌诀说:“子欲养老,守一最寿。”陶弘景说:“夫可久守其道者,养生也,常可欤游者,纳气也;气全则生存,然后能养气;养至则合真,然后能久登生气之二域。”《真结》曰:“道者,气也,得气则得道,得道则长久。”道家养生论“气”离不开吸气养生之术。而又以修炼内气为长寿之道,内丹、胎息即流传最广的内气功。《尊生八笺》称:“夫胎息为大道根源”。胎息功法理论即源于老庄抱元守一的思想。内丹为意守丹田,纳气归根,在肾为人身真元内守之本,《医碥》“肾纳气,其息深……肾主纳气,故丹田下气海,肺为气之主,故陶中为之上气海。”道家胎息之理与中医所论肾为元气之根,主纳气的理论较为相通,肾主藏精,为封藏之本。抱元守一,养气存真,不仅寓含着气与神相守,而且也在于精与气合,以固藏于肾中,以为人身之本元,真元。道家认为养老长寿必以补益肾中精气为法,保精存真必以节制房事为要;医家论养生存真气,护元气,而归于肾气之盛衰,节制房事以藏精养真之义,均出自道家。
! ?- K8 V% c, i; E' I) rwww3.tvboxnow.comtvb now,tvbnow,bttvb" Y* ]( t: _# d! L0 D% h
tvb now,tvbnow,bttvb' M3 t: D0 U; `1 A+ Z
    6  儒家怡养情志,养性修身
- [8 v- I' ]; {% G+ |, {$ H公仔箱論壇tvb now,tvbnow,bttvb: R: I# P8 F  i* _

, A; {8 k! n  V0 m( w    孔子处困境能“弦歌”,“穷亦乐,通亦乐”,这是人生境界,也是养生境界,超然燕处,豁然贯通,孔子“乐而无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饭疏食,饮水,油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坦荡荡”。儒家认为保持良好的情绪,乐观地对待生活,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修养,也是健康防病,益寿延年的重要因素。明代龚延《寿世保元》:“养生莫若养性”,要求人们自觉地培养高尚的道德、理想、情操,做到“莫忧思,莫大怒”。孙思邈《千金要方》:“生不再来,逝不可追,何不抑情养性以自保”。儒家倡导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真气和顺,血脉通畅,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以享尽天年。实践亦证明长寿者中绝大多数都是心胸宽广豁达,性格开朗,心地善良,一生很少忧愁者。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