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淤泥而茁壯強大!科學家從污泥找到全新「抗生素家族」
7 G# P R9 J$ D- X- T/ b2 Y6 o9 E; q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 now,tvbnow,bttvb: ^7 d7 r% v" G( f
公仔箱論壇/ `% C7 b N, f r7 Q/ a
抗藥性超級細菌的剋星睽違多時出現了!科學家現在從我們腳下的污泥微生物群中找到一種全新抗生素「Malacidin」,已經在大鼠實驗中證實能專殺可怕的超級細菌「抗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公仔箱論壇0 U2 B- Q% l& y" P
tvb now,tvbnow,bttvb- l* M6 Z' t" S8 X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D/ j; @7 }8 l
1928 年,一位尚名不見經傳的生物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從鄉下度完假期回來,發現實驗室培養皿中有盆他忘記收起來的細菌被青黴菌殺了一角──這項發現開創了抗生素領域,並使弗萊明一夕成名;1938 年,牛津大學柴恩、弗洛裡及希特利領導的團隊自青黴菌提煉出最早的抗生素,也就是盤尼西林(Penicillin,青黴素),從此改變人類與傳染病生死搏鬥的命運。tvb now,tvbnow,bttvb2 ~2 }1 _( g2 N8 ]; }; t7 Q
1 `- B: l0 ~' _% e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但人們開始濫用,終於 1990 年代後爆發了抗生素危機,殺不死的「超級細菌」對數十種藥物產生抗藥性,導致感染越來越難治療。一份報告指出,估計到 2050 年,全球因抗生素無效而感染死亡的人數將達每年 1 千萬人;世界衛生組織(WHO)也表示,如果我們再不找到新型抗生素,未來微不足道的一點小割傷都可能致命。全球實驗室因此都在分秒必奪地培養、提煉新抗生素──當然如果有那麼簡單就好了。
; a2 W% y+ o1 u: c( stvb now,tvbnow,bttvb公仔箱論壇( q) K& ]! { ~, e" L( Y: s! Z/ o5 L# x
與其一直關在實驗室裡尋找,紐約洛克菲勒大學微生物學家 Sean Brady 認為,是時候轉換方向了,他不想在培養皿種出抗生素,而是希望從地下找到它們。4 p/ [* b- L6 r; A- w8 h3 b) F
www3.tvboxnow.com- q9 y( d7 n8 J% F- ^
土壤是尋找全新生物的好地方,因為微生物在這裡激烈爭奪資源,然後放各種大絕殺死對方,Sean Brady 便說,我們每走一步就會遇上 1 萬個細菌,其中大部分菌種我們從未見過,對它們的行為模式也不瞭解,它們在惡劣環境中為了生存,可能產生以前從未見過的奇特分子。tvb now,tvbnow,bttvb; x9 @; n y, j E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8 q% }7 ^) F. D, o. E
而科學家這次找對方向了!繼過去 33 年只再發現一個名為「teixobactin」的新型抗生素後,Sean Brady 團隊現從土壤微生物群中找到龐大有為的「抗生素家族」,命名為「Malacidin」,大鼠實驗已證實可完全消滅超級細菌「抗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 X( @6 x% W& ?0 e0 H }) {
tvb now,tvbnow,bttvb! B. ^# [$ T6 l1 j* @+ W2 p
% A; _( l" s$ m6 h. h# X# U ?▲ Malacidin 化學結構。公仔箱論壇6 t' l+ }: A* b. } z9 B
" [3 u2 X1 T5 uwww3.tvboxnow.com抗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或多重抗藥金黃色葡萄球菌(Multiple-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一獨特菌株,幾乎對所有青黴素類抗生素具抗藥性,包括甲氧苯青黴素(Methicillin)、其他抗 β 內醯胺酶的青黴素等。MRSA 於 1961 年在英國首次發現,現已廣泛散播,是醫院中的「超級細菌」。
2 t1 @& P m& b0 }4 _8 r: ~! Zwww3.tvboxnow.com: ~# v+ b" ]* o2 m% s. r9 W( v, w5 w& }
雖然進入人體臨床試驗前仍需對這種抗生素進行更多測試,是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但研究人員對此表示樂觀,因為我們將來可能從土壤提煉出更多抗生素。新研究已發表在《自然微生物學》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