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車水路娘惹Apomwww3.tvboxnow.com$ p' C/ y' x5 q3 \6 c( J
/ b* E7 j0 X) K! D' C% W) o特約:林金城,“知食分子‧人文空間”召集人。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Apom就是那種用小鐵鑊將麵糊烙成圓形一片,取出后再左右往內摺起的椰香薄餅。味道與華人新年時候的Kuih Kapit有點相似,只是口感有所不同……公仔箱論壇' ~ |* W8 h6 X
3 d+ ]' k7 w0 ?2 d) Rwww3.tvboxnow.comAppam一詞源自南印度,已是毋庸置疑。 十多年前,我曾在檳島某巴剎見到一位印度老兄在賣Appam,招牌上竟斗大地寫了兩個中文字:阿榜。 阿榜從印度來到大馬,于時間長河中輾輾轉轉,已從Appam蛻換成馬來化的Apom、Apong或Apam。同時也繁衍出多種變奏,一時Balik,一時Manis,一時Telur的,單看名字就知道有多本土化。 然而,原版的Appam,在本地大多數的南印度或Mamak餐廳裡卻非常普遍,這或許是因為店家“可以”長期僱用原鄉工人的原故,使得“傳統”可以保持,與原鄉風味相差不遠。其實這類Appam並無甜味也沒蛋香,麵糊由米漿和椰漿摻合而成,不放Baking Powder,純添入白飯自然發酵。吃時一般沾點椰奶或咖哩,是南印度普羅大眾的經典早餐。如果要加蛋,也只是在中央柔軟部分打入,不像本地化后的Apom將蛋液,糖與麵糊一同摻合,做成不需沾醬的版本。 流行講求薄脆口感 傳統做法的Apom外薄內厚,即外緣香脆成餅,中間部分則柔軟如糕。現在“流行”的形式卻講求薄脆口感,所以麵糊大可調稀少放,入鑊后將鑊徐徐傾轉以便麵糊平均分佈,如此一來才會烙得酥酥脆脆,一口咬下便碎落滿地。 以前賣這種又稱為Apom Manis或Apom Manis Telur的多是印度人,現在卻以華人為主,在早市或Pasar Malam裡就常見到華人小販在現做現賣。除這些改良版的Apom外,另一普遍的就是Apom Balik(曼煎粿),但這食物源自福建滿煎糕與印尼Kueh Terang Bulan的變奏,與印度Appam看來似乎沒有直接關連。 最后就輪到這期要介紹的主角娘惹式Apom。& g4 b+ S$ z, z s: k
/ }' C' Q, g- Mtvb now,tvbnow,bttvb兄弟檔賣Apom 在檳城車水路協和小學前面,有兩攤賣Apom的兄弟檔,相隔才幾步路。 40多年前哥哥阮清水先到這裡擺賣炸香蕉,后學會了這種娘惹式的Apom製法,便改行賣了起來,並邀弟弟將別處的炸香蕉攤移到這裡,毗鄰經營。直到多年前弟弟也改賣相同的Apom,才出現不到幾步路就有兩攤Apom的“有趣”景觀。 查實這種南洋式的Apom與印度Appam也沒直接關係,倒是早年巧手的娘惹們從Apom Manis Telur中尋獲靈感,同樣是摻入米漿、椰漿、雞蛋和糖,再加進些許椰絲調成麵糊,倒入通常九穴的圓盤銅模中烘烤,半熟時將香蕉片及玉米粒放在中間,烤成取出再對折成半圓形。 據稱這種Apom早年是由娘惹家庭製作,再交給印度小販沿街挑擔叫賣。直到四、五十年代才有華人學會了開起檔口現做現賣。有許多人把它稱為Apom Balik,其實Apom Balik指的是小型曼煎粿,或許是同樣對折成半圓形的原故,所以才有了這混淆說法。 有許多朋友問我,這兩檔兄弟Apom到底哪家最好? 答案總是有點無厘頭:我每次兩攤都吃,看哪個笑得最燦爛,當天的Apom就最好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