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世榮(1861年-1943年),绰号“猪肉榮”,廣東南海平洲人,曾任福軍軍中武術總教練,年幼隨祖父學習家傳武術,後拜林福成和吳全美等人為師,最為人熟悉是師從黃飛鴻的時期。上世紀二十年代林世榮遷居香港並繼續傳授武術為業,為了使武術得以弘揚四海,公開地把拳譜刊印,先後刊印了《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鐵線拳》等拳譜,後於1943年在故鄉平洲逝世,享年82歲。
由於林世榮是師從黃飛鴻的關係,故即使在正式記載不多,但在民間卻流傳不少。
林世榮宗師事跡兩則:
樂善戲院困獸之鬥
廣州市警察巡視未週,故當時劇院營業者多顧用健兒以維持場內秩序,而林世榮遂為樂善戲院所賞識,自此林之門徒出入其院維持場內秩序,一天,林有徒朱蝦到劇院時,適該院商滿期退辦,新商則為李世桂而以為林之門徒到院內生事,故朱等人被守閘者厲聲喝止,並發生打鬥,因以寡敵眾,朱等人退出劇院回去將此事告之林世榮。林世榮祖師當時想了解事情,還吩咐門徒要以和平的手法去解決問題,於是林率領門徒到樂善戲院了解事件,但對方誤會林乃報復而來,於是佈下圈套等他們到來,先引林師等眾人入劇院內以茶點招待,然後召夥伴以眾制寡,作困獸之鬥,林師眾人到來是為了解事情始末,所以都是空手而來,林師其中一位門徒關坤發覺各人面色有異,已知道身陷險境,便通知各人提高警覺,當林師眾人一踏進戲院,門隨即關上,刀棒交密如雨點般向著他們而來。
手無寸鐵之下,唯有徒手應戰,當林師打倒前面數人奪得鐵棍,分給門徒及自用,展開一幕鬼哭神號山崩地裂的惡鬥,關坤、鄧義等眾門徒誓死保護林師,其間一人向林師之背部一刀斬下去,林師馬上回身以鐵棍擋之,有用力其猛,將對方手中刀震脫,但卻飛出之刀剛好飛到關坤左眉梢,差點失明,雖滿面鮮血,但關坤還是越戰越勇,敵方前仆後繼重重將林師包圍,要將他置之死地,忽然人叢中殺出一條鐵鞭,銀光閃閃下數人倒地,此人也是林師門徒譚就,此時戲院內殘械滿院血跡斑斑,無數負傷臥地的人,最後林師用石擊破院中大光燈,把戰場變成伸手不見五指,林師把握機會衝出,把戲院門打開眾人才告脫險。
翌辰報章登載其事,是次打鬥傷亡者運往韜美醫院療治者達八十多人,多數為折臂破頭裂額,林師也因此事離開廣州到香港,也因此洪拳在香港得以發揚光大。
林世榮棍逐曾三民
民國二十二至三年間,有狂徒曾三民,自稱為福建九龍山天上飛之徒,自號『半天飛』,因知國術技術界低落,故奉師命下山提高之,曾自誇一蹤登六七層樓,行走水面如履平地,當事件傳出後,議論紛紛,未幾,港市街上出現一衣飾怪異之人,身穿半白黑之密鈕窄袖武士衣服,兩鞋也一黑一白,背上負黃包袱,其下並書明九龍山,天上飛之徒,半天飛等字樣。
到港翌日,即有某報紀述其曾於灣仔六國飯店前一蹤便能登該酒店之頂樓,記者以目擊者寫述其神技之驚人,時林世榮宗師正設館於灣仔洛克道,年高德劭而不理外間閒事,某日,曾三民竟敢到林館去意圖對林師施以侮辱,曾欺負林師老邁,出口無禮,林亦一笑置之,不料曾得寸進尺,竟於軍器架上取器械舞弄(此為武館大忌)林師出聲制止,但曾反而以手中器械對林師不利,林師迫得不意,拿起牆上長龍(即長棍)自衛,林師需有棍在手,但曾不客氣地取笑林師年老棍也不中用,林師雖老,但手中棍卻一點不老,一沈一挑,曾腕被挑入,早將手中器物拋去,圖奔出林館,唯林師大喝一聲,人隨棍上,自其頂殺下,曾以為命在旦夕,但棍殺落時,竟斜下至肩而止,林師曰:『特念你年少無知,故手下留情,若三十年前,汝將不堪設想,以後混跡江湖,切勿再如此對人,否則必招大禍!』自經此役後,再也看不見曾三民這狂徒!
洪家拳又名洪拳
洪拳有北洪拳與南派洪拳之分。南派洪拳又稱洪家拳,屬嶺南五拳十三家中的五拳之首。這個拳派的來源有:一是出自少林寺,在明末清初分別由河南、福建傳入廣東;二是福建茶商洪熙官所創的一門武術。這兩種說法大致上都和少林寺的關係密切。而另一種說法是反清復明組織中的武術,並非一人所創或一門的武術。這一派的武術風格有二,一是長橋大馬、長手長攻的大開大合武術;另一種是短橋窄馬、短手近攻、貼身攻防的武術。
現今流傳的洪拳傳說是洪熙官融匯貫通後所傳出的一門功夫。當然,這種說法很多,我們不反對洪拳開創之始的說法,但是洪拳流傳了數百年,其中能人輩出,又因時勢及個人須求,必會做一些更易,使之更加的精鍊。這如同文字的變動相同,並非完成於一人一時之手。而此派之拳藝很多如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鐵線拳、五形拳、十形拳等都十分有名;兵器則有棍、刀、劍、槍及鐵尺、扇子、柺、雨傘、大刀等各種奇門兵器。拳派則以十二橋手、十二橋馬為基本綱要,配合步正、氣穩、橋沉、腰吞、身含、神斂等要求來建立洪拳的拳理基礎。
又因洪拳的套路特色很多,所以有些理論會因形拳而有所不同,如虎、豹屬剛,其勢猛力強、身穩步正,氣息強烈主練筋骨及勁力;蛇拳走柔,氣沉而平順,動作及內勁配合氣息之吞吐而綿密不斷;鶴形走巧練精,動作巧而靈活,氣提步輕,勁脆神清,手法以角度之掌心八卦及內外三角相互配合;龍形練神走活,剛柔相濟,寓勁於神,身形靈活多變,步法時穩時活,因勢而變因形而改,包各形拳特色於一體。
故該派武術乃集極剛、極柔、極巧、極活於一體之拳派。套路由一形而十形,再由十而化一,乃取自常變之理,使學者能因不同的形相而得武術之道。
以下將就洪拳中的著名代表套路,以及橋手訣和橋馬訣作一概括性的介紹:
洪拳三寶:
所謂洪拳三寶一般是指工字伏虎拳、鐵線拳及虎鶴雙形拳等三套洪拳套路。工字伏虎拳傳說是洪熙官改十八羅漢伏虎拳而成,路線成工字形。它是洪拳的代表套路,主要是紮橋手、橋馬與氣息內勁。特色在於氣勢雄壯,剛勁猛烈。要求沉肩展背、勁貫骨髓,以身調氣、以氣催力。使達到「氣吼山河動,舉步風雲起。」的神態和氣概。
鐵線拳為洪拳的內功拳術,乃洪熙官得自少林寺的秘傳武功,動作大開大合、長橋大馬。特色在於以身調氣、以氣催力。以開合吞吐,配合十二橋手訣,剛柔互用,再加上五臟六腑的調息鍛練,使達
到「內練一口氣」的效果。另有一派的說法,指鐵線拳為廣東十虎之一的鐵橋三所傳。乃屬短橋窄馬近身貼戰的武術,特色為以喜、怒、哀、樂調五臟六腑,可達健身、強身的效果。
虎鶴雙形傳說乃洪熙官與方詠春武術交流後所創的一套武藝。主要取自虎之威猛與鶴之輕巧靈敏,達到「虎鶴合一、天下無敵」的功用。大致而言,本套路的特色為洪拳橋手、步法、身法的綜合變化
,再加上虎形拳的剛猛及鶴形拳的巧勁,使之成為一套實用、多變
的高級套路。
此三套拳術之所以稱三寶,主要原因乃工字伏虎重根基,可紮橋手、橋馬及內功基礎,尤其它的手法及橋馬、勁法可奠定學習其它洪拳的根基,所以一般都把它作為母形拳,所以稱為洪拳的代表套路
;鐵線拳主紮內功,乃洪拳名言「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的實踐套路,故稱為洪拳至寶;虎鶴雙形則為洪拳之表演及應用套路,故三者有互補互用之特點。
五形拳,五禽拳:
洪拳套路中有五形拳與五禽拳之分,所謂五形拳是指龍、虎、豹、蛇、鶴等五種形拳;而五禽則指虎、鶴、龍、蛇、猴五種象形武術。這兩種形拳在洪拳中都屬於中級套路,而且都偏向應用型的武術
。五形拳主要為虎形練骨、豹形練力、蛇形練氣、鶴形練精、龍形練神。而五禽則為虎走剛猛、練筋骨勁力,鶴講輕巧、明角度攻守
,蛇主飄纏、氣沉連綿,猴則手眼明快、迅速靈敏,龍寫神意、化剛柔。故虎形剛猛、鶴形清而巧、龍形合剛化柔、蛇形氣沉連綿、猴態快速輕靈。所以五禽訣有「虎似下山出林之壯、鶴似休枝啄食
之意、龍似出雲遊騰之觀、蛇似草行急步之形、猴似上樹取物之態。」洪拳的套路很多取自飛禽走獸之形態,並藉由形拳以達習其形、究其意、成其真的效果。這和兵法中所談到的以正合、以奇勝的
道理相同。因為洪拳有以內勁為主的學習方向,也有以招式之應用為得道之法,所以五形也好、五禽也好,都是藉由不同的形意,使學者能偏己所好,或者藉不同型態之激盪以提昇自己的武術程度。
十二橋手及十二橋手法:
一般講洪拳十二橋手是指十二訣,乃「剛、柔、逼、直、分、定、寸、提、流、運、制、訂」等十二橋手訣。而十二橋手法則為「穿、沉、分、架、摸、推、尋、磨、掛、撞、鎖、劈」等十二種橋手
法。十二橋手訣是十二種心法,以剛為天、柔為地,配合其餘十種建立起洪拳的整體勁道要領;十二橋手法則是十二種橋手用法,講求橋來橋上過、無橋自造橋。故二者一為心法,講究體會;一是手法、主在應用。
十二橋馬:
洪拳十二橋馬是指十二步法,這十二種步法為「四平馬、子午馬、伏虎馬、麒麟馬、吊馬、獨鶴馬、中字馬、三角馬、敗馬、二字鉗
羊馬、跳馬、丁字馬。」
結語:
以上是就南派洪拳做一簡要的描述。洪拳開始時講求銅橋鐵馬,所以應先將十二種步法練熟,先求穩固,使氣息下沉,再求變化靈活。然後配合橋手訣及橋手法,達到身手步法腰馬眼、精氣神合一的要求。如此,再進一步學習各種形拳及兵器,使內外兼顧,長短互用。而且洪拳開始的套路都比較容易掌握,越深入越細膩,勁道變化也比較複雜,所以不可急躁,也不可以套路的長短來論深淺。至於學習形拳更不可只學外形,必須以內在心法為主,才能掌握精髓。
另外,洪拳有一套練功應具備的基本功夫,提出來供大家參考「步法穩定及變換應用、身形剛柔、橋手變化、眼神定力、心理斷定、反應速度、勁力功力、膽量突破、技巧應付、效果真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