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自然百科] 腹足綱動物 比較

軟體動物門最大的族群類別是腹足綱gastropods,這也是一般人最熟知的軟體動物。大部分的腹足綱軟體動物有一個螺旋的殼、一個大肉足、頭和齒舌。


腹足綱有個特徵非常重要:牠們的身體是扭曲的、可以捲起來。腹足綱動物的扭曲torsion特徵從幼蟲時期開始出現,消化道凹成一個u字型,肛門開口在U的頂端,非常靠近U字型另一端的嘴巴。


內臟就沿著180度角的弧度,分布在身體的背部。其中一側的大部分的內臟器官萎縮(通常是左側),使身體長成不對稱的螺旋狀。這種捲曲的構造可以從貝殼外觀看得很清楚,雖然某些腹足動物的捲曲幅度很小。

有些腹足動物的完全沒有外殼,例如,蛞蝓slugs和海牛nudibranchs。


除了身體扭曲得特別厲害這一點以外,一般認為腹足綱動物非常類似古軟體動物。牠們有清楚可辨的頭,頭上有發展良好的器官,大多具備發展良好的齒舌。

各種棲息地都能看到腹足綱動物的存在。牠們大部份生活在海洋中,身上大而美麗的貝殼是人們在海灘上最喜歡撿拾的寶物。另外,也有許多淡水品種腹足綱動物,還有一些腹足綱動物生活在陸地。

陸生蝸牛是少數在陸地生活的無脊椎動物族群。牠們絕大多數的鰓消失了,而體腔則充滿了血管,功能就像肺。



腹足綱動物比較 :


1. 非洲大蝸牛 East African land snail (Giant African land snail) (俗名:菜螺、花螺、露螺、陸螺)
    學名:Achatina fulica
   
    腹足綱 Gastropoda
    柄眼目 Stylommatophora
    非洲大蝸牛科 Achatinidae
    非洲大蝸牛屬 Achatina

    形態特徵:夏天或沒雨水時,會躲在陰涼的地方,所以且在殼口上做一層白膜(假口蓋),只餘一個小孔來呼吸,然後再將螺肉縮入殼內以防脫水,等到環境轉好後再出來。
   
    生態習性:卵產於地下約3~5公分處,一次50~200粒卵,非洲大蝸牛一年約生產5-6次。軟體動物
   
    分布:原產地為非洲東部,但目前已經廣泛分佈於亞洲、太平洋、印度洋和美洲等地的濕熱地區。



2. 福壽螺 Ampullariidae (Apple Snails) (俗名:金寶螺、蘋果螺、大瓶螺)
    學名:Pomacea canaliculata
    中腹足目 Mesogastropoda
    福壽螺科(蘋果螺科) Ampullariidae
    屬 Pomacea

    形態特徵:口蓋為角質,形狀如一圓扇形,上有十分整齊的同心圓紋路
   
    生態習性:產卵的地方是在水面之上,成葡萄串狀的紅色卵塊,繁殖速度極快
   
    分布:台灣、日本、菲律. 賓、中國大陸、韓國、馬來西亞、印尼、泰國、阿根廷。棲息於湖沼、池塘、溝渠等靜水水域。
   



3. 斯文豪氏大蝸牛 (俗名:大蝸牛)
    學名:Nesiohelix swinhoei
   
    柄眼目 Stylommatophora
    扁蝸牛科 Bradybaenidae
    大蝸牛屬 Nesiohelix

    形態特徵:背著重重的殼往上爬會非常耗體力,所以牠的殼演化成「薄殼」,它的殼徑約有5公分,短徑約有3公分。咖啡色網狀花紋的身體從周圍有稜角的扁圓形棕色殼中伸。
   
    生態習性:是台灣原產最大的扁形蝸牛。普遍分佈於北部低矮山區及周圍平地,喜歡往高處爬,以植物的嫩葉和果實為食。
   
    分布:本種屬於臺灣特有種,主要分布在臺灣中、北部   




4. 果粒蛙螺 (俗名:蛙螺)
    學名:Bursa granularis
   
    異足目 Heteropoda
    蛙螺科 Bursidae
    蛙螺屬 Bursa

    形態特徵:貝殼棕色到淡褐色,螺塔高,殼口白色,唇齒明顯,背腹面螺肋呈橫列的小瘤狀,螺肋之間常有間肋。縱脹肋多位於兩側,內外唇緣膨大,前、後溝短但明顯。
   
    生態習性:棲習環境:潮間帶岩礁、潮間帶至水深18公尺,白天多藏於石塊下活岩縫間。
   
    分布:台灣、中國、印尼、馬來西亞、阿拉伯東部。




5. 月光螺 (俗名:大羊角螺)
    學名:Marisa cornuarietis
   
    中腹足目 Mesogastropoda
    蘋果螺科 Ampullariidae
    屬 Marisa

    形態特徵:帶有殼蓋的淡水蝸牛大羊角螺的殼是平面螺旋的,顏色是暗紫色有條紋。一道一道的從螺口向後延伸。
   
    生態習性:月光螺會啃食水草,而攻擊性也很強。水溫過低,螺活動減少繁殖率也會降低。
   
    分布:水族館等
   



6. 象牙鳳螺 (俗名:象牙螺、鳳螺、花螺、風螺、皇螺)
    學名:Babylonia areolata
   
    新腹足目 Neogastropoda
    峨螺科 Buccinidae
    屬 Babylonia

    形態特徵:貝殼形狀為紡錘形,螺塔高,螺層相當明顯,各螺層呈現階梯狀。殼表為黃褐色,帶有不規則的咖啡色塊斑,形狀大致為四方形,有些則為弧形;表面十分光滑。
   
    生態習性:本種棲息於淺海,且棲息在砂泥海底,食性為肉食,有時亦以腐肉為食。以往均以「鳳螺籃漁具」內置腥味物質以為誘捕。
   
    分布:主要分布於中國大陸、台灣,常棲息在淺海與砂泥海底。   




7. 蚵岩螺
    學名:Thais clavigera
   
    新腹足目 Neogastropoda
    骨螺科 Muricidae
    屬 Thais

    形態特徵:殼近菱形,灰白色、淡褐色,具有深褐色的瘤突,體層略膨脹。殼口較寬,淡黃色,有時唇緣具有黑斑,具皺摺。口蓋角質,褐色。
   
    生態習性:各岩礁海岸的潮間帶,也產於西海岸牡蠣養殖場或紅樹林沼澤地。
   
    分布:台灣、中國、南韓、馬來西亞、越南等。
   



8. 台灣岩螺 (俗名:岩螺)
    學名:Mancinella bufo
   
    新腹足目 Neogastropoda
    骨螺科 Muricidae
    絲岩螺屬 Mancinella

    形態特徵:貝殼拳頭形,殼口稍大,全殼堅厚。殼表灰黑色有細螺肋,肩部有較粗的結瘤,殼口呈淡肉色,外唇緣有細刻。
   
    生態習性:淺海珊瑚礁、岩石底
   
    分布:主要分布於馬來西亞、台灣   




9. 燒酒海蜷 (俗名:燒酒螺、鐵針螺、灘棲螺)
    學名:Batillaria zonalis
   
    中腹足目 Mesogastropoda
    海蜷科 Potamididae
    海蜷屬 Batillaria

    形態特徵:貝貝殼堅硬而體形小,殼的顏色主要為灰黑色,但其顏色及外表常有許多變化,有時為白色帶有黑色及咖啡色的條紋,有時則淡褐色而帶有黑色的條紋,有時亦為整個黑色而帶有黃色的條紋斑線。
   
    生態習性:棲息在沿海的淺水區或河口的砂泥底環境,常可在海邊看到。有時可見其移動速度驚人。它生活在海邊潮間帶,以海底的沉積有機質為主食,漲潮時會停止活動,待退潮後再出來覓食。
   
    分布:台灣、中國、南韓、馬來西亞
   



10. 白玉螺 (俗名:玉螺)
    學名:Polinices mammilla (與 Polinices pallida屬同種異名的種類)
   
    異足目 Heteropoda
    玉螺科 Naticidae
    無臍玉螺屬 Polinices

    形態特徵:殼近橢圓形,質厚,殼頂高。殼外表白色具光澤。臍孔被滑層完全覆蓋。口蓋角質,褐色半透明,半圓形。
   
    分布:主要分布於台灣,常棲息在淺海沙底。   




11. 台灣榧螺 (俗名:榧螺、枕頭螺、鎖匙螺、彈頭螺)
    學名:Oliva mustelina
   
    新腹足目 Neogastropoda
    榧螺科 Olividae
    榧螺屬 Oliva

    形態特徵:殼近圓桶狀,質厚,殼外表光澤明顯,殼底色為黃褐色,上有橫向的褐色波浪紋。殼頂低矮,縫合線明顯,僅見於殼頂。殼口內面淡紫色,軸唇和帶線(fasciole)為白色。
   
    生態習性:常棲息在低潮線附近。
   
    分布:主要分布於印度尼西亞、韓國、中國大陸、台灣
   



12. 花笠螺 (俗名:批仔、淺戳仔、小九孔、笠螺)
    學名:Cellana toreuma
   
    原始腹足目 Archaeogastropoda
    笠螺科 Patellidae
    蓋笠螺屬 Cellana

    形態特徵:貝殼呈低笠形,殼口為卵形,殼頂位置略偏前方,殼表有細放射肋,呈現黃色、綠褐色、或青灰色,且有不規則的深色斑,個體變異大。貝殼內面通常具有銀色的真珠光澤。
   
    生態習性:棲息於潮間帶之岩礁或珊瑚礁,以岩礁上的海藻為食,所以外表上的個體變異與其生長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夜間四出覓食,通常會回到原來的地方(Homing)。
   
    分布:主要分佈於台灣、中國、南韓、印度尼西亞   




13. 漁舟蜑螺 (俗名:畚箕螺、錦蜒螺)
    學名:Nerita albicilla
   
    原始腹足目 Archaeogastropoda
    蜑螺科 Neritidae
    蜑螺屬 Nerita

    形態特徵:貝殼呈現半球形,螺塔低平,體螺層佔絕大部份,殼表有細縱紋肋,但縫合線淺而不明顯。殼表黑色底,有大小不一的白色雲斑或條紋,偶而有淡紅色條紋。
   
    生態習性:棲息在潮間帶的岩礫底,常常是群聚在一起,以微小的藻類為食,夜間比較活動。
   
    分布:台灣、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韓國、中國、印尼、西洋島、南海




14. 花麥螺 (俗名:雜色麥螺、麥螺、小麥螺)
    學名:Euplica scripta
   
    新腹足目 Neogastropoda
    麥螺科 Columbellidae
    屬 Euplica

    形態特徵:殼表光滑,色澤多變,肩部明顯擴張,部分標本上方有瘤突。殼口白色,狹窄,外唇厚,外唇內壁和軸唇有齒狀刻紋,內唇具紫色斑。
   
    生態習性:偶見,棲息於潮間帶到潮下帶岩礁區,海藻上。
   
    分布:台灣、南韓、中國、印尼   




15. 滑圓蜑螺 (俗名:蜑螺、黑蜑螺、黑圓蜑螺)
    學名:Nerita ocellata
   
    原始腹足目 Archaeogastropoda
    蜑螺科 Neritidae
    蜑螺屬 Nerita

    形態特徵:殼口外緣有許多細肋,內唇滑層發達且具顆粒及小條紋狀突起,內唇殼緣有大型的齒狀突起。口蓋略為凸出,表面有許多小顆粒。
   
    生態習性:棲息在潮間帶的高潮線處上岩礁、石灘地,群聚性強,耐旱力較差,退潮時喜歡聚集在朝池中海水淹沒處。數量多。
   
    分布:台灣。   




16. 黑疣結螺 (俗名:小結螺、結螺)
    學名:Morula funiculata
   
    新腹足目 Neogastropoda
    骨螺科 Muricidae
    屬 Morula

    形態特徵:殼小,近菱形,灰白色底,具深褐色瘤狀螺肋,體層略膨脹。殼口近方形,狹窄,紫色,外唇具齒狀突起,邊緣具深褐色斑。口蓋角質,褐色。
   
    生態習性:雜食,以礁岩附著藻類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退潮時多躲於岩縫中,夜行性。
   
    分布:台灣、越南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我覺得腹足綱動物可是多采多姿千奇百怪,非常美麗的喔的^^
另外樓主的燒酒螺照片是做成食物後的樣子,小時候很愛,辣得很夠味
順便提供一張還沒變成食物的樣子,殼也是尖尖的,料理後剪掉頂端,便於吸允


還有,海天使[Clione limacina,軟體動物門,腹足綱,後鰓亞綱,翼足目,裸體亞目,海若螺科]也是腹足綱動物,很可愛喔^^


感謝樓主的詳細分享喔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1

評分次數

  • vandas

圖文並茂,真是詳細.  
我吃過鳳螺跟燒酒螺這兩種
1

評分次數

  • vandas

分析的太详细了 学习中
1

評分次數

  • vandas

  這麼多種類,還是蝸牛最熟悉﹗但對比其他色彩燦爛的種類,它的外殼給比下去了﹗  
1

評分次數

  • vandas

它們像親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