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脫貧沒決心 派錢成黑洞

施政報告預期將有扶貧措施出籠,貧苦階層自有所期待。窮困的牢籠不易走出,社會施以經濟援助固然重要,但脫貧焦點,並非全繫於外界應幫多少,也端視能否建立人助自助的心態。 貧窮議題是梁振英政府成績表的重要一環,港府去年公布首條官方貧窮綫,但扶貧措施如何配合推出,下周的施政報告便會有交代。
據消息稱,當局將向有子女的在職貧窮家庭提供低收入補貼,涉及公帑逾20億元(詳見要聞A8——「【獨家】低收入戶補貼 擬不設居港年限」)。
多個幫助弱勢家庭的組織,近月也紛紛提出不少扶貧建議,對施政報告期待甚殷,究竟可以幫到幾多?
人助自助 去除倚賴「心魔」
扶貧難免要動用公帑,納稅人或已有心理準備,但社會支持扶貧的共識,並不是派錢,而是扶貧的同時,如何令受助人有人助自助的心態。
經濟援助貧苦者,是確保其基本生活,但能否在此保障下發力掙脫貧窮,更大關鍵在於受助者本身。
出身貧窮,有時難免會有心魔,甚至有「一早注定輸在起跑綫」的想法,近年基層團體提出不少「扶貧」要求,便往往令人質疑,究竟他們對扶貧的期望,是否「走火入魔」?
例如去年有關注基層學童的組織發表調查,指約80%基層兒童的家中沒有獨立書桌,指會降低其學習動機。另有組織指半數綜援學童3年無外遊,認為不少孩子也有外遊或遊學機會,唯獨窮家子女沒有,心理及學習會受影響,要求擴闊關愛基金有關資助。
此番說法引起不少爭議,扶貧並不是令資源平等分配,也不是「人有我有」,務求要窮苦階層擁有中產同樣的物質享受。沒有書桌,就不能讀好書,此又如何說得過去?
科技大學經濟學系主任雷鼎鳴日前撰文《艱苦等於輸在起跑綫?》,指幾十年所見的成功人士,多數不是有錢子女,而是能吃苦的人,甚麼書桌、外遊等,更加是無關痛癢的因素。他指出,這是他們把起跑綫的位置搞錯了。
關注基層家庭的組織,帶着窮人與窮家孩子示威,目的是喚起社會及政府的關注,爭取更多援助,本無可厚非。不過,不合理或得一想二的訴求,不止易挑起社會其他人士的反感,更有意無意間,向基層灌輸了窮就輸在起跑綫、一生吃虧,以致造成事事比較,覺得被社會虧欠的「心魔」。
一味專注於物質條件的比較,便往往忽略了對本身成功的更重要因素:就是自身的努力,咬緊牙關,發奮脫貧。
02年的十優會考狀元李奇光,自幼家貧需靠綜援過活,但憑知識改變命運,考入港大讀醫科,他早前便指,不應總想着自己出身比起他人輸蝕,又指不少名醫小時候也是基層。
窮家孩子早當家 未必輸蝕
貧窮也可轉化為一種優勢,只端視所抱的心態而已。前律政司司長黃仁龍出身貧窮,小時候一家七口擠在一個床位,他早前接受本報專訪指,以前的人並不較叻,只是單純一點,不覺得捱苦是甚麼一回事,知道家貧就要努力讀書,抓緊幫屋企脫貧的目標。
有說法指「窮家孩子早當家」,貧窮的人吃的苦會多,但也可以令人面對困難時心理質素更高。當發現自己比別人欠缺物質享受時,除了是「攤大手板」,要人幫忙之外,會否也努力思考自己的不足,能否抓緊機會走出貧窮的枷鎖,例如更努力工作或學習。
政府未來將推行的扶貧措施,在幫助貧窮家庭之餘,如何令貧窮家庭保持脫貧的決心,而不是助長了依賴的心理?
虎瘦雄心在,人窮志不短。社會願意向貧窮者施以援助,但脫貧並非只靠外界的幫忙,本身也要努力。若政府或社會未能一一滿足他們的期望,便認為是扶貧力度不足,甚至視為社會不公、窮人吃虧,此才是難以擺脫貧窮的最大障礙。
扶貧可以, 但扶貧扶到說連出國也支助實在是離譜!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