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徵兆辨識躲藏在抑鬱、教養問題背後的「童年情感忽視」' ]! o8 \2 q2 }8 ~8 n8 K
www3.tvboxnow.com A6 f2 k! D5 i
文:鍾妮斯.韋伯博士(Dr. Jonice Webb)tvb now,tvbnow,bttvb$ T- H% R0 C4 I& F0 |7 k6 @
辨認並診斷童年情感忽視
2 ]9 Z8 v( Y+ `4 B6 J8 Vtvb now,tvbnow,bttvb就如前面提過的,要察覺童年情感忽視可能相當困難,特別是它經常躲藏在憂鬱、焦慮、創傷、婚姻議題、教養問題、悲傷、以及一些其他狀況背後,這些狀況不只是清晰可見,而且通常是個案前來尋求心理治療的主要原因。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h+ V% ]; x& J# P9 \- D# L
本書開頭所提供的「童年情感忽視自我評量表」,設計的用意在於協助你(治療師)辨認出可能遭受童年情感忽視的個案。在你執業的時候,請隨意影印、取用這些測驗。我完全同意、也明白當這本書出版時,還沒有人就心理測量的標準,針對這份心理測驗進行過準確度和可靠度的檢驗。然而即便如此,我還是決定把它放在書中,因為在我工作的時候,我發現這份測驗可以幫助你有效地辨認出可能遭受童年情感忽視的個案。如果你要使用這個測驗,請你理解,就心理測量而言,它可能有某些侷限。不過我發現,得分超過六分以上的個案,便有可能遭受某種程度的童年情感忽視。你可以根據這一點進行更進一步的探索。
q) z5 h# Q7 L: k. B我們在第三章討論過十個童年情感忽視的徵兆和症狀。有些徵兆是個案不太會主動提起或是自己察覺的,不過治療師有機會可以發現它們。當你和個案一起工作時,以下是一些你可以多加留意的特點。
2 |+ a1 D2 w; G" F; F* itvb now,tvbnow,bttvb1. 對於自己擁有感受這件事表現出罪惡感、不安、或是對自己生氣
" j7 [4 L8 O, N; a% ?/ g/ M Htvb now,tvbnow,bttvb有許多遭受童年情感忽視的個案,在和我諮商的過程中,因為在我面前落淚而向我道歉。他們經常為自己的情緒加上某些附帶說明,比如說:「我覺得這麼說感覺很糟,但是我真的不想去參加家族聚會」;「我知道這麼做不對,但我就是想要離開」;「我知道這麼做會讓我變成一個壞人,不過當她那麼做的時候,我真的很生氣。」
" `: K+ `' Y/ b$ s- Z# H0 h% \tvb now,tvbnow,bttvb2. 當治療師詮釋某些情況時,大力為自己的父母辯護
2 Q& K8 E' c! U: J1 ]2 E& K5 P( X6 B受到情感忽視的個案會絕望地想要保護自己的父母,讓他們免於責難。因為他們不記得父母「沒做過的事」,所以他們通常會在某個程度上將父母理想化,並且在面對自己的困境時,自然而然地責怪自己。當療程有了進展,治療師開始探討個案的父母究竟以什麼樣的方式忽視了他們,他們便會趕緊解釋自己的父母「已經盡力了」,或是「這件事不能怪他們」。受到情感忽視的個案藉由這麼做來保護自己根深柢固的信念,亦即不管他們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一切都只能怪自己。
1 \2 s- ^' i' a u: S7 X7 S公仔箱論壇3. 懷疑自己的童年記憶
6 m6 x9 \8 U# o. I; u在我的經驗裡,許多受到童年情感忽視的個案無法記起某些童年往事。他們經常會說,自己的童年回憶起來一片模糊,很難把它用確切的事件分割開來。此外,對於自己確實擁有的童年記憶,他們也不太確定自己對這些事情究竟有什麼感受。當他們談到母親的脾氣、父親酗酒等等狀況時,經常會暫停一下,質疑自己記憶的真實性、重要性或準確性。「我覺得自己可能講得稍微誇張了點,實際上好像沒有那麼糟。」一位女士對我這麼說的時候,淚水從她的臉頰滑落。「我講這些給你聽,你不會覺得無聊嗎?」一位男士如此對我說。當時他正在告訴我,十歲時他的小狗死了,父母卻一點反應也沒有。或者是,「我不知道我為什麼要告訴你這些,這可能不太重要。」這是另外一位男士對我說的話。他告訴我,他很仰慕的繼父在和自己的母親離婚以後,是怎麼從自己的生命中消失的。+ j1 P+ e Y3 c& s6 k& I3 W) C
4. 不瞭解情緒如何運作,包括自己的情緒和別人的情緒tvb now,tvbnow,bttvb" S3 c0 v1 b; h$ K" n# s! o7 J
如之前所討論的,受到情感忽視的人傾向於擁有比較低的情緒智商。關於自己對情緒的瞭解相當貧乏這件事,他們不太容易明白,因為他們就是在情緒方面有所匱乏的家庭裡成長,後來也以這樣的方式生活。所以對治療師來說,為遭受童年情感忽視的個案指出他們的述情障礙、並對他們說明這樣的狀況,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徵兆:
; T" a2 h* N/ _& R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當他們在你的診療室感受到某種情緒時,出現反覆的身體不適(或許會顯示為身體的扭動或是坐立不安)。
' [! `( e8 Y0 b! W6 g _9 v2 Ytvb now,tvbnow,bttvb以一種毫無情緒的方式,講述一些帶著強烈情緒張力的故事。
7 p- b: o3 u2 }: p- [當治療師將討論帶到比較會觸動情緒的方向時,他們會快速地改變話題或是展現自己的幽默。, b! s% C. E* d8 P. A$ ]" ~3 V
一再地表現出對於情感導向的問題沒有回答的能力,可能會給治療師理性化或逃避式的回答。
) J8 F3 V9 i$ |: N8 v' E6 R; Y4 w理性化回答的例子:4 U. Z: }3 f. ~( w" k0 _! A
問:「當她叫你離開的時候,你有什麼感覺?」 " P% p/ i$ D3 N; T% F' e/ L
答:「我覺得她是個混蛋。」www3.tvboxnow.com9 D- f; R0 `" M1 r9 U( Z6 l
逃避式回答的例子:www3.tvboxnow.com6 Q$ b5 I+ b1 c
問:「當她叫你離開的時候,你有什麼感覺?」 7 h$ z5 y+ A$ Q1 D6 y" R) [' ^
答:「直到她說了那句話,我才知道她那麼生氣。」7 G' Y5 }% A, B$ f6 R7 k0 T* a
5. 不斷表現出反依賴傾向
' y- s8 G/ g4 \1 u公仔箱論壇在我的經驗中,與其他個案比較起來,受到童年情感忽視的個案對自己必須求助於治療師這件事,感覺更加沮喪。他們的反依賴症狀會在與治療師的關係中表現出來。我發現,這種狀況同時包含了幸與不幸。不幸的部分在於,受到情感忽視的個案很難持續待在療程裡;幸運的部分則是,我可以利用自己與他們的關係,直接挑戰他們的羞恥感和反依賴傾向,幫助他們克服這些症狀。tvb now,tvbnow,bttvb+ O( m# ?$ P) L( k Z9 N6 N
遭受情感忽視的個案可能會認為自己需要治療是一件軟弱、可悲、可恥、愚蠢、或是沒有意義的事情。他們會說:「我不是早就應該要克服這個問題了嗎?」或是:「我猜沒幾個三十七歲的人還得學著對別人說『不』。」其中我最喜歡的一段話是:「我不覺得自己需要你。我想先暫停治療,看看我能不能自己幫助自己。」就我的經驗來說,除非我、甚至是他們可以看到治療的確起了作用,不然要個案持續地進行治療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在下一小節「療癒的步驟和技巧」中,我會給你一些建議,告訴你如何在療程中善加利用個案的反依賴傾向來治療他們。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F" C. v; X+ F$ ^
6. 被忽略的痛苦深藏在記憶中5 U9 \$ b9 X s( G; M7 w( O
就像其他與情感忽視有關的診斷和情況一樣,要從個案的記憶當中論斷他們有沒有遭受童年情感忽視,是一件很困難的事。當你要個案談談他們的兒時記憶,情況尤其如此。他們自然會提起那個時期所發生的一些事件。然而如你所知,我們很難從他們的故事當中找到那些沒有發生的事。不過以下是一些建議,你可以從他們的記憶當中尋找關於情感忽視的跡象:
' }* L1 |* J4 A$ m公仔箱論壇記得父親或母親嚴重地誤解了自己的感受、需求或個性。一位即將拿到社會工作碩士學位的年輕女士告訴我,她的父母在國中和高中時期一直對她施壓,希望她可以不要讀大學, 以便接手父親的磚塊運送事業。我很好奇,這樣的父母究竟對女兒有什麼樣的瞭解。+ j+ G8 a9 T8 `, |
記憶中,父母否定、忽視或者過度簡化自己的情緒。舉例來說,一個疏忽的母親在丈夫驟然過世之後沒多久,告訴兒子:「你姊姊想念爸爸了。」卻沒有注意到兒子有什麼樣的感受。
( c4 o! T9 C* \& @: i! A記憶中,父親或母親會用一些口頭禪來壓抑自己的情緒表達,比如說:「不要像小孩子一樣」、「不要難過了」、或是「不要哭了」。(許多有覺知的家長偶爾也會這麼說。因此,父母必須經常這麼說,或是在某個單一事件中,以一種極為不適當的方式對孩子這麼說, 這樣才能被視為童年情感忽視。)
0 }& B1 F* _4 J1 l% M7 |公仔箱論壇記憶中,當時還是個孩子的個案感覺到,在非物質的層面上,有某種重要的東西受到剝奪。舉例來說:「我真的對吉他很著迷,但是我媽堅持我必須成為一個小提琴家。」或者是:「國中的時候,我真的很想跟同學一起玩,但是我的父母對這方面的規定非常嚴格。」
/ Z3 n0 a: N7 h- d- fwww3.tvboxnow.com一些看似不重要的記憶,其中卻牽涉到許多情緒。第一章案例2的凱思琳告訴我,她和父親在海灘上玩沙的經過。表面上,這件事情看起來很瑣碎,但是因為那時凱思琳的父母沒有感受到她的情感,結果,這件事一直被留在她的記憶裡。注意那些強烈但是看似無意義的回憶,它們之所以會被個案特別記住,是因為裡頭充滿了與情感忽視有關的隱藏的痛苦。公仔箱論壇" I6 z& L' g2 c
我發現,許多來找我進行治療的個案已經為自己作了診斷,且這種情況越來越常發生。有些人知道自己可能有憂鬱症或焦慮症,但是要他們辨認出自己的童年情感忽視症狀則不太容易。我希望所有的治療師都能夠對於個案遭受童年情感忽視的可能性保持警覺。以上的建議,就是要幫助你把它找出來。公仔箱論壇8 y# p" v1 Q; ^5 p' H6 k, E1 J
相關書摘 ▶要求完美孩子的「自戀型父母」,小孩一犯錯便感到羞辱
0 }( x4 R# B: t+ S: ]" C9 |公仔箱論壇書籍介紹
( T2 y& q7 e& v) Ltvb now,tvbnow,bttvb本文摘錄自《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橡實文化出版
) R% `6 |1 C; \4 H- N8 c% _*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 B0 O; `# a1 Z! u/ e' h2 W, S. f作者:鍾妮斯.韋伯博士(Dr. Jonice Webb)
& k, H: }% i% Ztvb now,tvbnow,bttvb譯者:張佳棻
. j4 o/ U: R/ K9 J; F1 b8 s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父母愛我們。但知道畢竟不是「感覺」。童年時期,我們需要「感覺」到自己的情感需求,被父母理解、接納且回應。 然而,有些父母對孩子表達的情感需求,往往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童年。大多父母不了解「愛孩子」和「感受孩子」,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即使是照顧周全的爸媽,也可能做出忽視孩子情感需求的行為,使其留下陰影。1 Z+ C4 h" c- Z! k
受到「童年情感忽視」的人,長大以後,外表上通常看起來很正常——他們聰明優秀、體面光鮮、討人喜歡,別人很難看出他們內在極其匱乏,只有那些最親近他們的人,才得以瞧見一些蛛絲馬跡。他們往往在面對生命中的困境時,會下意識地責怪自己:tvb now,tvbnow,bttvb0 ?2 l0 A, K) ]- C6 ~
「為什麼我那麼難搞?」
# {7 f2 E7 b( Y5 l0 [4 ktvb now,tvbnow,bttvb「為什麼又搞砸了一段關係、一份工作?」tvb now,tvbnow,bttvb) L7 A. w3 J- i: ~- e( i7 e
「為什麼我總是焦慮、易怒、憂鬱、容易不安?」
, ]$ N6 R; Z# f6 ~5 ?6 Atvb now,tvbnow,bttvb「我的內心究竟缺少了什麼?」
' L9 e$ s) I' }* a# X公仔箱論壇這一切的答案,就在心理學界近年熱議的「童年情感忽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