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健康資訊] 明末傳染病大流行 中醫以「氣一元論」初探疾病成因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如今仍在歐美等國肆虐,民眾除了戴口罩、勤洗手與保持社交距離等做好個人防疫外,政府機關也相應推出配套防疫措施,如小區防控、發布疫情信息、實時確診等方式來有效避免疫情擴散。而在尚未有現代醫療防疫觀念的明代,時人則運用中醫的醫學理論來防疫。
3 U- ?/ v- a) B2 k0 a  wtvb now,tvbnow,bttvb
& _" v) B) N; a  t" [公仔箱論壇古老的中醫要如何防疫呢?那就要說到影響中醫深遠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氣」。何謂「氣」?氣的觀念,最早見於甲骨文,《說文解字》載:「氣也,象形」,原指為雲氣。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氣」開始變得哲學、抽象化,逐漸形成「氣」(精氣)是物質與構成天地萬物本源的觀念,而有了精氣學說(即「氣一元論」),其中以《管子.內業》最具代表性,而影響中醫深遠的《黃帝內經》,即是精氣學說與中醫交融的成果。/ v  ~& [% \; v
因此中醫至今仍有氣一元論的概念,即天地萬物為一氣所生,而氣、血、精、津、液則是構成人體與維持生命的重要基礎,並以氣為總綱,根據其分布與功能的不同,分出80多種氣來說明自然現象、生理活動、精神意識、病理變化、臨床診斷、針藥治療與進行養生保健。
6 d4 J/ [: G# Q7 g6 y- Q7 P3 ftvb now,tvbnow,bttvb6 Q& G# b5 v; w7 r2 l+ e/ ?) I; L
到了明代,「氣」仍是中醫的核心觀念。自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150-219年),將理論結合臨床實踐寫成《傷寒雜病論》一書,書中對於霍亂、虐病多有描述,堪稱中醫內科精典。之後各朝醫書也對瘟疫等疫病皆書有專篇,其中明代醫者張景岳(1563-1640年)的著作《景岳全書》,對於瘟疫的病因與預防治療的論述,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 o0 C; }; Q' H/ b9 Z7 X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張景岳將過去中醫經典,如《黃帝內經》、《傷寒論》等書對於瘟疫的描述總結,並提出個人見解。他認為,因冬季寒邪而引發的傷寒並不全都是瘟疫,只有在患者不分年齡大小,感染症狀大致相似的疾病才屬於瘟疫,為區別瘟疫與傷寒病症奠定了基礎。張認為「瘟疫乃天地之邪氣,若人身正氣內固,則邪不可干,自不相染」,強調在傳染病流行期間要正確對待正氣,加強身體的防禦能力。
1 @) C. ^9 U& B5 e& vwww3.tvboxnow.com
, A, P2 s/ b( _8 f! n: `: O至於要如何「正確對待正氣」?張景岳提出「避疫五法」:首先是從患者的身心狀態上調整的「調暢情志節勞欲法」,以增強身體抵抗力);隔離法,這是為了避免「一人不愈,而親屬之切近者,日就其氣,氣從鼻入,必將傳染」,採取嚴格的隔離措施以控制傳染源和切斷傳播途徑,與現代傳染病學提出主要措施不謀而合。剩下的避疫三法是藥食預防:即焚香佩香法、噙福建香茶餅法(將藥餅含在口內溶化吞下)、雄黃末塗鼻孔法。
, p# i* @/ H* L1 a' Wwww3.tvboxnow.com由於明末至清初(1600年—1644年)時為「小冰河期」,年平均溫異常寒冷,導致中國北方夏季乾旱少雨,農作物歉收頻發,鼠疫與瘟疫橫行。親身經歷的醫者吳又可(1582-1652年),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寫成《溫疫論》一書,大膽提出「癘氣」致病一說,指出瘟疫之為病,是「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更指出這股「癘氣」 從口鼻而入,造成「遍於一方,延門闔戶,眾人相等」的疫情,「其性毒烈,不同於六淫」(即中醫的風寒暑濕燥火)。吳認為,疫病的發生與否,除了與導致癘氣發生的外因有關外,人體是否維持正氣強盛才是關鍵。公仔箱論壇1 ?/ J" F4 e0 n

" l. {% S% A+ n( `公仔箱論壇吳又可依據中醫的氣一元論,認為「夫物者氣之化也,氣者物之變也,氣即是物,物即是氣,知氣可以知物,則知物之可以制氣矣」,推測感染瘟疫的原因是由某種不可見的物質導致而成的,這項觀點與現代微生物病原學的假說非常接近。但非常可惜的是,之後的醫者並沒有循著張景岳與吳又可的思路繼續追本溯源,而是返回中醫傳統思維方法,如室內煙燻法或是通過吸食藥物等末端防治的方式避疫,讓中醫在臨床防疫上未能如西醫般獲得大幅度的改善。儘管現代社會還無法完全用「科學"解釋中醫,但有上千年歷史的中醫還是有其獨特價值。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