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福建安溪縣政府牽頭舉辦了為期一個月的“鐵觀音制茶師大賽”,以期把“種好茶”的觀念植入到廣大茶農的意識中。
這樣的活動,是安溪縣政府打造茶產業品牌的系列組合拳之一。
“小茶葉”:
一“葉”甩掉貧困帽
安溪地處福建省泉(州)、廈(門)、漳(州)金三角地帶,是全國首批沿海對外開放縣之一,該縣盛產茶葉且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雖然有優勢,但直到20世紀末,鐵觀音在安溪經濟上所占的比重極小,並沒有給安溪人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仍然是一個“拖福建發展後腿”的貧困縣。
窮則思變。不具備周邊縣市發展外向型經濟條件的安溪,重新審視自身:茶葉是安溪人世代謀生的產業,有群眾基礎,有技術優勢,有文化優勢。安溪在實踐中不
斷摸索,終於走出了一條“內練品質、外塑名牌,文化搭台、經貿唱戲”的路子,把茶葉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鐵觀音的發展走上了一個新的起點。
1995年,安溪茶葉總產量僅2萬噸,總產值7.5億元;到2006年,安溪茶業已創下全國產茶縣諸多第一:50萬畝茶園,年5萬噸產量,茶業受益人口、茶農人均收入,均為全國第一;安溪鐵觀音首摘茶葉類“中國馳名商標”;涉茶產業產值達到50億,也是全國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