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新聞] 內雙溪農林體驗園區 [打印本頁]

作者: etctve    時間: 2012-7-20 07:44 PM     標題: 內雙溪農林體驗園區

內雙溪農林體驗園區位於台北巿東北士林區東南角,全區為台北市基隆河北岸五指山系西北的兩條支嶺所圍成之碧溪集水區,其為內雙溪左岸之一支流集水區,於碧溪橋流入內雙溪後,即再向下奔流匯入外雙溪、基隆河及淡水河入海。  園區原屬古老的沈積岩地質,生態正介於古老雪山山脈與新興大屯山脈之物種交會帶上。區內最高點為大崙頭山,標高475公尺,最低位在山谷水系注入雙溪一帶,海拔約150公尺。全域為南高北低之畚箕形地形。
  受東北季風的影響,在大崙頭山與大崙尾山之間的迎風面上,造成非常明顯的風壓現象。並形成由紅楠、森氏楊桐、大頭茶、小葉赤楠等所組成之風衝矮林。而東北季風也帶來低溫效應,中高海拔常見的紅葉植物及先花後葉植物,都是臺灣多樣化生態現象中極為特殊的現象。在地理區位上本區應屬亞熱帶闊葉森林生態系,因東北季風帶來的雨水及低溫,在山頂地區出現暖溫帶闊葉森林,而在較溫暖溪谷地則有熱帶地區常見的板根、幹生花、纏勒等生命現象。換言之,園區綜合了熱帶、亞熱帶、暖溫帶闊葉林之特色,形成壓縮型生態系。
  園區內維管束植物以西南區的自然度最高,由於降雨量大,溪流眾多,區內終年潮濕,因此植物生長情況良好,森林較接近成熟狀態。東南區則多為演替中期之森林,除溪谷地區有較成熟之森林外,區內並有部份造林地,但林下已可見到耐蔭樹種之小苗。北區因人類活動較頻繁,部份地區仍持續耕作,因此部份地區出現裸地,且有大面積的果園和竹林。
  東北季風的低溫效應,為區內帶來一些屬於冷涼環境的植物,如臺灣樹蔘、中華裏白等。此外,由於五指山系的形成比大屯山系早,因此中央山脈的物種可經由此地向北方的大屯山區遷移,因此具有過渡性質的植物種類。
  因受東北季風的影響,使得區內同時擁有暖溫帶、亞熱帶、熱帶的生態特性,加上人為的墾殖造就了各種類型的農耕地與廢耕地,環境相當多樣化,因此擁有豐富的動物資源。在水域附近的有兩生類和一些節肢動物,除了蛙類之外,還可發現水黽、水蠆、紅娘華、溪蝦、溪蟹等水生生物,以及蜻蜓、豆娘、蜉蝣等水邊常見生物,夜間則可見螢火蟲在西南區飛舞。
  由於爬蟲類可離水生活,因而活動範圍較大,在園區各處都可能出現。黃口攀蜥主要在樹林或林緣活動。台灣草蜥主要在開闊的草地上活動。石龍子科之成員又稱為四腳蛇,喜歡在開闊的地面活動,較常見者為麗紋石龍子、印度蜓蜥。
  鳥類因活動力強、活動範圍大,大部分的種類在園區是廣泛分佈的,尤其是紅嘴黑鵯、白頭翁與五色鳥,而麻雀只出現在住宅附近。空中主要可見猛禽類、燕科以及雨燕科,森林中主要為畫眉科、鴉科、鷹鷲科以及鴟鴞科等鳥類棲息的場所;林緣開闊處以鳩鴿科、黑枕藍鶲、綠繡眼以及筒鳥等為主;近水域潮濕處則以台灣紫嘯鶇、鶺鴒科、秧雞科以及小白鷿等為主;草生地則為番鵑、鷦鶯與文鳥科較喜歡出現的環境。
  哺乳類動物生性害羞,且多在晚上活動,因而較難觀察,平常可見的是牠們所留下的食痕、掘痕、洞穴、足印或排遺。這些哺乳動物中以赤腹松鼠較容易看到,臺灣鼴鼠則多衹見其活動痕跡,穿山甲也衹能見到它的洞穴。
  本園區計畫劃分為自然體驗區、林業體驗區與農業體驗區,其中自然體驗區與林業體驗區基於保護自然環境之原始風貌只提供解說與健行功能,故遊憩所需之公共設施大多配置於農業體驗區中,以滿足遊客休閒遊憩之需。
作者: 神影者    時間: 2012-7-21 03:27 PM

還未去過,看樣子是值得去逛逛的地方,讓人可以了解居住地的生態環境重要性。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www3.tvboxnow.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