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一词,首见于《吕氏春秋·节丧》:“知生也者,不以害也,养生谓之也。”这一时期,由于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学术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人们开始进一步探求与总结有关疾病的防治和健康的保养理论和方法;《内经》中阐述了不少养生学方面的知识,对后世影响很大,此后的不少养生学专著,都由此发展而来。众所周知,祖国医学的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养生学的发展亦不例外。本文试图将道家与儒家在养生学上的观点方法加以比较,通过对其异同的比较认识,加深对养生学的理解。 / a3 G0 o+ E% o" A3 \. P6 e i : P5 s$ `; c- k9 x) S7 @# a# s公仔箱論壇公仔箱論壇! G! N, l" P3 u. F
1 道儒二家均认为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顺应自然,颐养天年7 \* u5 R. J9 ~+ ~" H r
/ [; V, u8 z/ }" w. fwww3.tvboxnow.com % M2 A" m0 K* {% v& ^5 o ^公仔箱論壇 中国传统文化以道儒二家为主流,在养生学上他们均认为:人依赖于自然而生存,同时也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都认为人体生命由生理的机体与精神的活动两部分结合而成。寿夭的原因不仅仅存在于生理的机体之内,更重要的因素是在精神活动之中,所以两者都十分强调精神生活的优化与物质生活的超越,追求道、德“至善”的理想境界,以保持人体内在、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和谐,达到尽终天年的目的。管子在《形式篇》指出:“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累,而寿命损。”又在《五行篇》指出:“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养生。”老子提出顺乎自然的养生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论衡·谈天》指出:“因天之生,也以养生”,“天地含气之自然”。tvb now,tvbnow,bttvb, }- H7 p; E/ s;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