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自然百科] 海洋極度瀕危物種(一): 玳瑁 [打印本頁]

作者: gracechanstuart    時間: 2013-12-27 08:22 PM     標題: 海洋極度瀕危物種(一): 玳瑁







海洋極度瀕危物種(一): 玳瑁






玳瑁(學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是屬於海龜科的一種海龜,是玳瑁屬下唯一一種,又名瑇瑁、蝳蝐、瑇玳、文甲、鷹嘴海龜、十三鯪龜、十三鱗、十三棱龜、明玳瑁、千年龜,簡稱玳,分為太平洋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bissa)和大西洋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imbricata)兩個亞種。此物種分佈非常廣泛,其中太平洋玳瑁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大西洋玳瑁分佈於大西洋中。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美洲和亞洲的海域。





玳瑁的外形與其他海龜大致相似,都有扁平的軀體、保護性的背甲、以及適於划水的槳狀鰭足,而玳瑁最明顯的特點是其鷹喙般的嘴,以及軀體後部鋸齒般的緣盾。雖然玳瑁分佈在廣大的海域中,其最主要的生活區是淺水礁湖和珊瑚礁區,珊瑚礁中的許多洞穴和深谷給它提供休息的地方,珊瑚礁中還生活着玳瑁最主要的食物——海綿。這些海綿中的部分物種對於其他生物來說是劇毒且致命的,所以玳瑁肉中往往會含有致人死亡的高毒性物質;且由於海綿中通常含有大量二氧化硅(玻璃的主要原料之一),因此玳瑁是屈指可數的能夠消化玻璃的動物之一,也是唯一能消化玻璃的海龜。玳瑁的食物還包括櫛水母、水母、海葵、蝦蟹和貝類等無脊椎動物以及魚類和海藻。





玳瑁的甲殼上有美麗而又色彩斑斕的花紋,是一種名貴的寶石,可作為首飾、雕塑等飾品的原材料,高貴典雅,有祥瑞幸福、健康長壽的象徵,享有「海金」之稱。玳瑁工藝在中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工藝水平在唐代已達頂峰,日本的玳瑁工藝也受到了中國很大的影響。正是由於人類對玳瑁的過度需求,導致玳瑁在世界範圍內的數量持續減少,已有滅絕的危險,目前兩個玳瑁亞種的保護現狀均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為極危狀態。一些國家,如中國和日本,常會獵取玳瑁、挖其巢穴以食用它的肉和蛋,因為玳瑁的肉蛋很美味,甲殼可入中藥,因此玳瑁的保護有很大困難。目前玳瑁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保護,很多國家已禁止獵捕玳瑁,玳瑁產品也被禁止進出口。




特徵



玳瑁背甲特徵模式圖


玳瑁頭部特徵模式圖


玳瑁背部,從這隻玳瑁背上可以清晰地看到13片盾片以及軀體後部鋸齒狀的緣盾。




玳瑁獨特的嘴


玳瑁如其他海龜一樣,具有典型的海龜特徵,都有扁平的軀體、保護性的背甲、以及適於划水的槳狀鰭足。一般雌性成龜體長為0.6-0.8米,雄性體長相若,體型較大者可達1米,而體型最大者甚至可達1.7米,平均體重一般可達45-80千克,歷史上曾經捕獲的最重的玳瑁達到210千克。玳瑁最明顯的特點是其上顎鉤曲尖銳如鷹喙般,這也是其俗名之一「鷹嘴海龜」得名的原因。玳瑁的頭較長,前額具2對深紅棕色或黑色鱗甲,鼻孔離嘴較近,吻側內收扁平,前鰭足端各有2爪,後鰭足端各有1爪,前足大,較窄長,後足小,較寬短,游泳時姿態如飛鳥一般。





玳瑁背甲的盾板異常厚,除極老的玳瑁外軀體後部緣盾均呈鋸齒狀。其背甲平滑亮澤,年輕時腹甲呈心形,成熟後變長,脊棱明顯,幼龜背具3縱棱,一般為琥珀色,上有不規則的深淺不一的雲狀條紋,大多數條紋為淡黃色或棕黑色,並從背甲的中部向邊緣輻射。幼龜外表的個體差異一般從5個月大起開始變得顯著。玳瑁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其獨特的背甲,5片椎盾和4對肋盾排列緊密如覆瓦,不過老年玳瑁的盾片排列較疏且平置。椎盾和肋盾加起來是13塊盾片,組成了背甲的主體,俗名「十三鯪龜」、「十三鱗」和「十三棱龜」就是根據這個特點命名的。





委內瑞拉珊瑚礁中的玳瑁

2片臀盾重疊,末端有較大縫隙。11對緣盾排列在背甲主體兩側,軀體後部的緣盾往往重疊,呈現出鋸齒狀邊緣[20]。玳瑁的甲殼長度可達約1米。腹甲為白色或黃色,有時有棕黑色斑點,具2條縱棱,由13片鱗甲組成。頭、尾和四足均可縮入甲內,四足扁平,正面為覆瓦狀緊密排列的黑色小斑塊,背面白色,排列有稀疏黑斑;尾較短,常藏匿於甲內。成年玳瑁雌雄差異較為明顯,雄龜比雌龜顏色鮮艷,雄龜尾粗大而腹甲凹陷,爪長,雌龜尾短小而腹甲平坦,爪短。



留尼汪島附近的幼年玳瑁

有證據表明,玳瑁的背甲剝離後,如果真皮層馬氏細胞(Malpighian cell)不受損傷,將其放歸大海,可以再生出龜甲,北宋人蘇頌在《本草圖經》中也對此特點有所描述:「昔唐嗣薛王之鎮南海,海人有獻生玳瑁者,王令揭取上甲二小片,繫於左臂,欲以辟毒。玳瑁甚被楚毒,復養於使宅後池,伺其揭處復生,還遣送舊處,並無傷矣。」




太平洋玳瑁背甲更近似於心形,脊棱完全連續,頭部和鰭足正面的黑色部分為純黑色;大西洋玳瑁的緣盾排列接近直線,僅在尾部縮銳,脊棱僅在尾部4椎盾連續,頭部和鰭足正面的黑色部分為淺黑色。


留尼汪島附近的玳瑁,狀如飛鳥


玳瑁留在沙灘上的足跡是不對稱的,因為它們在陸上步行時左前足和右後足同時行動,右前足和左後足同時行動,這與綠蠵龜和棱皮龜對稱的步態是完全不同的。




分佈


玳瑁分佈非常廣泛,主要分佈在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熱帶珊瑚礁,而且玳瑁是最典型的熱帶水域海龜。已知玳瑁共有兩個主要的亞種群,分別是大西洋亞種群和印度洋-太平洋亞種群。DNA測序和PCR技術已被用於區分全球的玳瑁種群,同時也為研究不同玳瑁種群在集群築巢和覓食方面的分類學差異提供了信息。



波多黎各的一隻玳瑁稚龜


玳瑁稚龜



印度洋-太平洋亞種群


印度洋-太平洋亞種群遍布整個印-太地區。在印度洋中,玳瑁是非洲大陸東海岸、馬達加斯加以及附近島群周圍水域的一種常見海龜;其在印度洋中的分佈區一直延伸至亞洲沿岸,包括波斯灣和紅海、印度次大陸的整個海岸線沿線、印度尼西亞群島以及澳大利亞西北海岸。而玳瑁在太平洋中的分佈區基本上局限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區,分佈區最北界是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西南端水域;分佈區還包括整個東南亞地區、澳大利大北海岸,再向南就到達了分佈區最南界——紐西蘭北部海岸。分佈區橫貫太平洋到達太平洋東側,包括了北界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和南界智利北端之間的中美和南美沿海地區,不過目前墨西哥太平洋海岸的玳瑁已經極其稀少了。




在菲律賓群島中,玳瑁有多個已知的巢位,如長灘島(Boracay)上就曾發現過一些剛孵出的稚龜。位於菲律賓群島西南部的一小島群已被命名為「海龜群島」,這是由於該島是玳瑁和綠蠵龜(Chelonia mydas)的巢位之一。在夏威夷,玳瑁主要在瓦胡島、茂宜島、摩洛凱島以及夏威夷島這幾個面積較大的主要島嶼上築巢。在澳大利亞,玳瑁在大堡礁中的米爾曼島(Milman Islet)上築巢。在印度洋中,玳瑁的巢位向西遠達塞舌爾表姐妹島(Cousine Island),而當地從1994年起就立法保護此物種。塞舌爾國內大大小小的島嶼,如阿爾達布拉群島(Aldabra Island),均是幼年玳瑁絕佳的索餌場。




在太平洋東部,玳瑁出現在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南至智利北部沿岸,不過在幾年前,玳瑁被認為已在此區域內絕跡。其他重要的巢位和覓食地近年來被發現於墨西哥、薩爾瓦多、尼加拉瓜以及厄瓜多爾,這為研究和保護玳瑁提供了新的機會。太平洋東部的玳瑁多在入海口紅樹林中築巢和覓食,分佈在如希基利斯科灣(Bahia de Jiquilisco,鄰接薩爾瓦多)、豐塞卡灣(Golfo de Fonseca,鄰接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和洪都拉斯)、Estero Padre Ramos(鄰接尼加拉瓜)、瓜亞基爾灣(Golfo de Guayaquil,鄰接厄瓜多爾)等地,而不像其他地區的玳瑁棲於珊瑚礁和海底岩石區。跨國計劃東太平洋玳瑁計劃(Eastern Pacific Hawksbill Initiative)致力於研究和保護不為人所了解的玳瑁種群。



多巴哥島附近的玳瑁


留尼汪島附近的太平洋玳瑁(E. i. bissa),軀體後部鋸齒般的緣盾非常明顯 。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www3.tvboxnow.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