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新聞]
【直擊解剖】中華白海豚魚網塞胃 海洋公園新劏房下周啟用
[打印本頁]
作者:
itsctsu
時間:
2019-8-31 10:54 AM
標題:
【直擊解剖】中華白海豚魚網塞胃 海洋公園新劏房下周啟用
本帖最後由 itsctsu 於 2019-8-31 10:55 AM 編輯
海洋垃圾近年成為沉默殺手,負責跟進本港海豚擱淺個案的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近日解剖一條在大嶼山貝澳擱淺的中華白海豚,在胃部發現一團俗稱鬼網的廢棄魚網,如同欖球大的鬼網填滿整個胃部,疑令白海豚活活餓死,再次突顯海洋垃圾的危害。過去3年本港發生過百宗海豚擱淺事故,現時海洋公園內俗稱「劏房」的解剖室已不敷應用,下周一海洋公園將有新的鯨豚解剖室落成啟用,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總監布文傑(Michael Boos)指保護海洋要由生活做起,改變現有行為,希望透過教育公眾由停用膠飲管開始,再推廣至減少使用各種即棄塑膠用具,達致減少海洋垃圾的目標。
記者:謝頌昕 攝影:麥超億
今年1月上任的布文傑在美國與加拿大接壤的「Great Lakes 」(五大湖區)長大,自幼喜歡動物,但從沒想過做一份與動物有關的工作,直至大學時期做暑期工接觸海洋保育工作改變一生,至今有35年從事動物保育工作經驗。他形容加入海洋公園「It's a challenging job(充滿挑戰的工作)!」並關注海洋垃圾泛濫的問題。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自2006年5月起,與漁護署成立「鯨豚擱淺行動組」跟進本港水域的鯨豚擱淺個案,另外近年又積極推動「馬蹄蟹保育計劃」及「無飲管運動(No Straw Campaign )」。其實香港人常說環保很難,難在用完即棄實在太方便,去年山竹襲港,大批發泡膠由海床翻起在海面漂浮、連20年前的膠水樽等陳年塑膠垃圾亦沖上杏花邨,「連本帶利」還給香港人,一張張畫面震撼人心。
海洋垃圾問題近年備受關注,布文傑指,保護海洋要由生活細節及行為做起,小小一支飲管,驟眼看與海中的垃圾島「大纜都扯唔埋」,但其實海洋垃圾無分大小,由塑膠樽、膠袋到廢棄魚網都充滿殺機,因為大型塑膠垃圾會分解成微塑膠,一旦進入人類或海洋生物的食物鏈,魚類吃了固然危害生物,反過來人體進食有問題魚類亦影響本身健康。近年世界各地揭發多宗海洋生物誤吞塑膠或海洋垃圾,最終無法進食而餓死的生態災難。
保育基金上周在有42年歷史、俗稱「劏房」的鯨豚解剖室內,解剖一具於8月中在貝澳泳灘擱淺的成年中華白海豚。研究人員發現白海豚十分瘦弱,皮下只有一層薄薄脂肪,連肋骨和尾龍骨亦凸出。當研究人員剖開海豚胃部,更震撼一幕出現眼前,研究人員從海豚胃部發現一團欖球大小的物體,發現「欖球」竟是一團如髮絲纏結一起的魚網,懷疑魚網塞住白海豚胃部致白海豚無法進食活活餓死。研究人員稱,白海豚一般只獵食特定魚類,今次吞吃魚網十分罕見。
要減少海洋垃圾,要由生活開始,布文傑指保育基金由2017年首辦「無飲管日」,鼓勵大眾減少使用即棄塑膠飲管,翌年再與多個大型連鎖餐飲集團、食肆及學校等共超過830個團體,推出多個無飲管計劃,他強調,該項目漸見成效,正慢慢擴展與不同機構和團體合作。
布文傑表示,本港的塑膠飲管使用量從2017年的17億支大減至今年的10.8億支,基金現將目標轉向推廣減少使用其他即棄塑膠用品,希望假以時日能夠取得同樣成效。他呼籲市民取用即棄塑膠用品前三思,莫貪一時之便製造多一件數十年仍未能分解的塑膠垃圾,「think before you act, before you go to grab that plastic straw」。
現時保育基金「鯨豚擱淺行動組」處理的個案主要是已擱淺死亡的鯨豚屍體,布文傑對此感到惋惜,現時做法是若鯨豚屍體狀況良好,行動組才會把屍體運回解剖室剖驗及抽取樣本,再分析死因以了解鯨豚行為。不過現時的解剖室已有逾40年歷史,地方不敷應用,設施亦十分陳舊。
對於下周一開幕啟用的香港海洋生物救護及教育中心,這是亞洲首間專責處理海洋動物擱淺個案的綜合研究及教育中心,中心內設有一個面積較現時解剖室面積大10倍的新解剖室,屆時研究人員可在同一幢大樓內為鯨豚屍體進行電腦掃描、解剖及進行不同實驗。除此,教育中心可供學校及不同團體參觀,以了解解剖過程,讓下一代了解海洋污染對鯨豚及其他海洋生物所造成無可挽回的傷害。
布文傑對未來工作滿有憧憬,他希望香港成為一個無即棄塑膠的地方,下一代能多接觸大自然,有保育大自然的意識,不會終日做低頭族,更希望大眾明白整個生態系統都與人類息息相關,人類任何行為都會對大自然構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研究人員上周解剖一條成年白海豚,在其胃部發現一團廢棄魚網。麥超億攝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總監布文傑指,保護海洋環境由生活做起,包括減少使用飲管及即棄塑膠用品,「think before you act」。麥超億攝
研究人員現時使用的解剖室已有逾40年歷史,下周啟用的新解剖室設施完備,可為鯨豚屍體進行電腦掃描。麥超億攝
研究人員發現白海豚十分瘦弱,皮下只剩一層薄薄脂肪。麥超億攝
8月中在貝澳擱淺的白海豚十分瘦弱,瘦至尾龍骨突出。麥超億攝
馬蹄蟹是地球上最古老物種之一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近年亦推動「馬蹄蟹保育計劃」。麥超億攝
海洋公園推廣保護境由生活做起,呼籲停用膠飲管及即棄塑膠用具。資料圖片
布文傑月前隨保育基金研究團隊,在西貢果洲群島潛水檢查海底暗礁。受訪者提供
布文傑撿視白海豚胃部的魚網,發現是細如髮絲魚網纏結一起而成。麥超億攝
布文傑表示,除繼續推廣減少使用塑膠飲管,未來亦希望推廣減少使用即棄塑膠用品。麥超億攝
作者:
itsctsu
時間:
2019-8-31 10:57 AM
【海豚劏房】貨櫃改建舊劏房使用42年 設施舊環境窄唔夠凍
現時俗稱「劏房」的解剖室自70年代使用,已有42年歷史,地方早已不敷應用。麥超億攝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自2006年起與漁護署合作,成立「鯨豚擱淺行動組」,13年來共跟進449宗鯨豚擱淺個案,並解剖擱淺鯨豚屍體尋找死因,保育基金人員一直在公園內一個由貨櫃改建而成、俗稱「劏房」的解剖室進行剖屍工作,但現時使用的劏房已有42年歷史,不但設施陳舊,環境狹窄,冷氣亦不夠凍,但下周一附設新解剖室的香港海洋生物救護及教育中心將落成啟用,預期可更有效率進行鯨豚解剖工作。
記者:謝頌昕 攝影:麥超億
現時用作解剖的劏房,早於1977年海洋公園落成時使用,早期用於解剖公園內死亡的動物,《蘋果》記者曾兩度到訪海洋公園的「劏房」解剖室,深深感受劏房地方淺窄的問題,記憶最深是若有5人進入解剖室便覺擠迫,轉身也困難。另外,要進入解剖室先要經過一條狹窄通道,通道一邊是儲物櫃,另一邊是玻璃密封解剖室,研究人員若要把數百磅重的成年白海豚屍體從外搬入,倍見寸步難行。
解剖室內充斥腐屍味,內設存放海豚屍體的大型冷藏櫃和洗手盤、又有木櫃放置鯨豚標本,現時劏房內只有兩部分體式冷氣機,記者上星期到訪海洋公園劏房,當時研究人員準備解剖一條早前於貝澳泳灘發現的成年中華白海豚屍體。當日解剖歷時兩個鐘,研究人員全程穿上白色防護衣、戴上口罩、手套及穿水靴,當中有人負責下刀解剖,有人收集樣本、亦有人記錄鯨豚屍體數據。當時有5名研究人員在場,加上記者及攝影師,令劏房顯得十分擠迫。當時其中一名研究人員站在解剖桌一旁、負責收集數據,當時他要四處轉位登記資料,每次轉位都要說「唔該借借」向同事借路,甚為狼狽。
過程中,研究人員不停射水清洗海豚屍體,解剖室內雖設渠口排水,但經常有水溢出,令整個貨櫃一片濕滑。另外研究人員亦面對熱的問題,由於冷氣機已陳舊,研究人員在保護衣下屏息靜氣,當離開劏房一刻各人頻呼「好焗呀」!
下周一揭幕的「海洋生物救護及教育中心」,由滙豐150周年慈善計劃資助,是亞洲首間專責處理海洋動物擱淺個案的綜合研究及教育中心。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總監布文傑(Michael Boos)表示,新中心設有電腦素描室、全新解剖室,以及4個實驗室,可以一條龍式替擱淺動物屍體進行電腦素描、解剖及各項實驗。
布文傑指,新的鯨豚解剖室面積大10倍,設備齊全,另設教育中心,可供市民團體參觀,訪問可透過屏幕收看解剖過程。至於新劏房的溫度呢?他笑着說:「much cooler,definitely it will be!」相信可解決現時研究人員面對高溫問題。
「劏房」內存放一批鯨豚標本。麥超億攝
成年白海豚重逾數百磅,每次研究人員把屍體搬回劏房時都十分困難。資料圖片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的鯨豚擱淺行動組,自06年起處理本港水域的鯨豚擱淺個案。資料圖片
作者:
itsctsu
時間:
2019-8-31 11:01 AM
【海豚劏房】海洋垃圾填海工程成沉默殺手 中華白海豚僅餘32條創新低
研究人員上星期解剖一條白海豚,在其胃部撿出一個纏結成欖球大小的魚網。麥超億攝
截至今年8月底,本港共發生37宗中華白海豚及江豚擱淺死亡事故,當中包括多條海豚BB,反映在本港水域棲息的海豚面臨嚴峻威脅,長期出海觀察本港水域環境的海豚保育學會發言人麥希汶指,除了海洋垃圾問題日趨嚴重,大嶼山西北面的機場三跑工程亦對海豚構成致命威脅。近年幼豚死亡數字增加,她擔心海豚無法衍生下一代,最終在香港絕跡。
漁護署本月1日公佈只餘32條白海豚在香港水域出沒,是1995年有記錄以來最低,較前年的47條大跌3成,麥希汶指本港白海豚面對嚴峻生存威脅。被視為香港吉祥物的白海豚原本聚居北大嶼山近青山水域、沙洲及龍鼓洲、赤鱲角和大澳一帶水域,97年有145條、至2003年有188條,但回歸前赤鱲角機場興建到去年港珠澳大橋落成,本港白海豚數目按年減少,更有白海豚遷居,當中大嶼山西北面的白海豚由前年21條降至去年6條,反映在白海豚棲息地動工的港珠澳大橋去年落成後,機場三跑填海工程接續動工,持續的填海工程帶來海底噪音及海水污染問題,仍持續威脅白海豚,其中白海豚已連續4年絕迹大嶼山東北水域。
她補充,近年留意到一批約15條原本在本港水域出沒的白海豚,當中有4條轉到內地伶仃洋水域,懷疑牠們已移居內地,至於其餘11條突然失蹤的白海豚,擔心已經死亡。
至於海洋垃圾問題亦是沉默殺手,日前海洋公園解剖一具在貝澳發現的成年白海豚屍體時,在其胃部發現一團有如欖球大小的魚網,懷疑海豚吞下魚網無法進食致命。其實近年世界各地海洋學家都曾在擱淺鯨豚、海龜胃部發現膠袋、魚網或其他海洋垃圾,懷疑是海洋生物吞下這些海洋垃圾後胃部被填塞無法進食致餓死,再次敲響海洋垃圾問題的警鐘。
麥希汶補充,早前曾出海巡查發現有膠袋、俗稱鬼網的廢棄魚網在海上漂浮,更見過有大批垃圾積聚隨水漂流形成所謂的「海洋垃圾帶」,這些垃圾帶隨水流漂流,對無論是白海豚,江豚或是海龜等海洋生物都構成生命威脅。
由2017年至今,本港發生108宗鯨豚擱淺死亡事故,當中80條是江豚,江豚主要棲息本港南面及東面水域,數量較白海豚多,但麥希汶指江豚大量死亡情況令人關注,現時位於長洲以西的石鼓洲垃圾焚化爐已動工,上址正是江豚重要生境,但工程開展後在上址的江豚數量暴減,而過去大嶼山貝澳、長沙等內灣亦是江豚養育下一代的哺育區,但近年江豚BB已在上址絕跡。
對近年多次發現白海豚或江豚BB屍體擱淺,她擔心長遠令海豚無法孕育下一代,她估計海洋垃圾及重金屬是致命原因,若海豚媽媽本身已是重金屬超標,海豚BB哺乳後會出現中毒、免疫力及繁殖力下降等問題,形成多了海豚BB在1歲前死亡的情況。
俗稱「鬼網」的廢棄魚網隨水漂流,除會纏住海龜、海豚致命,更曾有海豚等誤吞致活活餓死。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提供
本港海洋垃圾問題嚴重,沿岸海灣常有垃圾積聚。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提供
2017年7月,一條懷孕中華白海豚擱淺南丫島沙灘,行動組人員剖屍時在腹部發現未出生小海豚。資料圖片
2015年10月,有市民在西貢白臘仔沙灘發現一具綠海龜屍體,綠海龜胃部腸道塞滿尼龍繩、膠條及膠袋的海洋垃圾。資料圖片
今年初,行動組在本港水域曾發現江豚BB屍體。資料圖片
今年初,行動組曾發現白海豚BB屍體。資料圖片
布文傑檢查從白海豚胃部取出的如欖球大小棄置魚網,懷疑白海豚吞下活活餓死。麥超億攝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www3.tvboxnow.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