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寵物資訊] 最完全版本的鹦鹉种类介绍[58P] [打印本頁]

作者: jjj9930    時間: 2008-11-19 08:42 PM     標題: 最完全版本的鹦鹉种类介绍[58P]

非洲灰鹦鹉
以擅仿人語聞名的非洲灰鸚一直是寵物鳥市場上最受歡迎的種類之一,牠們的高智商與優越的模仿能力通常是最為人所稱道的天賦,也是世界各地中大型鸚鵡中最常見的種類之一,從小飼養的灰鸚不但受人喜愛,且十分乖巧、親近人且安靜,的確是中大型鸚鵡中最佳的選擇之一,一般相信,灰鸚比其他的鸚鵡更需要鈣質,未受主人重視、關愛,或是壓力大、沮喪、無聊、籠舍過小的灰鸚容易導致拔羽的症狀,特別是來自野外的灰鸚,在台灣有許多唯利是圖的不法商人,走私或進口野生的灰鸚來台販售,往往一對只需2、3萬元,死亡率非常的高,別冒險嘗試購買,購買野生鳥不但助長了違法走私及盜捕行為,更害死了許多無辜的生命,大家應該群起抵制野生鸚鵡來保護珍貴的野生動物。


32-36cm(12.5-14 吋)

主要分佈在非洲中部及西部,西從幾內亞比索起,東到肯亞西部,分佈國家包括獅子山東部、馬利南部象牙海岸、迦納、奈及利亞、喀麥隆、幾內亞灣的普林斯波島與比歐克島、加彭、剛果、薩伊北部、烏甘達、肯亞西部與坦尚尼亞西北部



非洲灰鸚主要共有2個亞種─剛果灰鸚(Congo Grey Parrot)與提姆那灰鸚(Timneh GreyParrot,如左圖),但如要再細分,還有迦納灰鸚(Ghana Grey Parrot)與喀麥隆灰鸚(Camaroon GreyParrot),外表幾近相同;迦納灰鸚只棲息在幾內亞灣的普林斯波島與比歐克島上,提姆那灰鸚的體型明顯地小了一號,上喙部帶臘黃色,尾部為深紅褐色,體羽較深,此亞種並不常見;主棲息在低海拔地區,雨林、森林邊緣地帶、紅樹林地、熱帶稀樹草原、農作物區都是牠們主要的活動地區,群居性,喜愛在近河流與湖泊邊的樹上或棕櫚樹上棲息,覓食的時候通常一小群一起行動,喜食各類種子、堅果、水果、花蜜、漿果等,有時也會至農作物田園中覓食,造成農業損失,尤其是玉米田;繁殖季節因地而異,東非約在1至2月及6至7月的乾燥季節中,築巢在離地10-30m高的樹洞內,通常一窩產2-3顆蛋,偶爾4顆 。

剛引入飼養的灰鸚成鳥通常十分緊張與不安,尤其是野生鳥通常表現的非常焦慮,適應新環境的時間較長,牠們算是中大型鸚鵡中比較安靜的種類,不常打擾牠們就不太會吵雜,但是寵物鳥灰鸚也是中大型鸚鵡中較容易養成拔羽惡習的種類之一,無聊、焦慮、缺乏關愛、空間狹小、壓力、營養不均衡等因素皆有可能導致拔羽症,飼主宜多加注意和照顧,手養的幼鳥非常可愛迷人,牠們過人的模仿能力使得主人在飼養的過程中特別有趣,許多幼鳥在主人用心教導之下在未斷奶就學會說話,是很理想的寵物鳥,須提供多樣性的食物,各種蔬菜、水果、種子、堅果、穀物需均衡提供,尤其是鈣質的攝取尤為重要,日常生活中可以添加維他命補充劑。

]
灰鸚的繁殖在國際鸚鵡繁殖業中很成功,穩定且多量的繁殖成果使得灰鸚成為主流的寵物鸚鵡,台灣也有愈來愈多的繁殖成果,但是若購買野生灰鸚作繁殖用途,其結果只是徒勞無功而已,繁殖期時對於人為打擾相當敏感,必須將人為干擾減至最低,國際常見使用靴型巢箱(正L型)來繁殖灰鸚鵡,效果通常較佳,親鳥對於巢箱檢查也很敏感,一窩約產3-4顆蛋,5顆的情形較少見,平均為3顆,母鳥通常在第2顆蛋生出後開始孵蛋,孵化期約28-30天,幼鳥剛孵出時只有14-16克重,5cm長,約75-80天後羽毛長成。塞内加尔鹦鹉

塞內加爾鸚鵡是波斯菲勒斯Poicephalus這個屬中最常見的種類,適中的體型,安靜的個性與美麗的毛色十分適合公寓住家與怕吵到鄰居或家人的人飼養,公母性別不易分辨,但是有個可以經由外表來作判斷的參考─公鳥的尾部內側尾端全是黃色的,而母鳥是黃色與綠色混雜;手養幼鳥非常適合當寵物,但在興奮、生氣或感到受威脅時可能會咬人,特別是陌生人,許多塞內加爾鸚鵡只與主人親近,但從小讓牠多接近人,多與別人產生互動,此問題不難改善,共有3種亞種,羽色差異在於胸前和腹部的V字型毛色各黃、橘、紅不同,在市場大多是廉價的野生塞內加爾鸚鵡。


23cm(9 吋)




分佈於西非各國,西起幾內亞比索,包括幾內亞、塞內加爾、甘比亞、茅利塔尼亞南部、馬利南部、象牙海岸、布吉那法索、尼日南部、迦納、貝南、多哥、奈及利亞、喀麥隆一直到查德西南部。



塞內加爾鸚鵡主要棲息在各種開闊的林地,最喜愛棲息在有林地的開闊草原中,其活動範圍地勢多低於海拔1000m,群居性,繁殖期外通常成對或數隻至20隻成群活動,在尋找食物時會聚集較大的數量,會因食物充足與否而有遷徙的行為,食物包括各類水果、種子、嫩芽等,對許多當地農民而言,塞內加爾鸚鵡是農業害鳥,因為牠們常至農田吃玉米、小栗米、花生等農作物,築巢在10m以上的樹洞中,繁殖期因地而異,在乾燥地區繁殖期主要在潮濕的季節內,而在較潮濕的地區繁殖期通常較長,一窩約產2-4顆蛋;塞內加爾鸚鵡是全世界被捕抓出口數量最多的鸚鵡,所以市場上很常見,購買時宜多加小心。


手養幼鳥適合作居家寵物,安靜且有模仿及學話的能力,體型不大,不需使用太大的籠子,較不佔空間,但需長放出活動以增加足夠的活動量,成鳥剛引入飼養時容易緊張與不安,尤其在有人靠近時,安靜不吵雜,喜愛啃咬咀嚼東西,樹枝與玩具可滿足牠們的需求,定期的沐浴或噴水可以使羽毛美麗健康,剛飼養時雖易驚慌,但適應環境後即相當健壯。



國內塞內加爾鸚鵡的繁殖不多見,可能是多為野生鸚鵡的關係,然而人工繁殖鳥繁殖難度並不會太高,一旦適應後會有穩定的繁殖成果,牠們約在2歲即有生殖能力,甚至更早,但與多數非洲Poicephalus鸚鵡(如邁耶氏、紅腹、加丁氏等等)一樣,大多在3、4歲時才會開始繁殖,有些種類甚至更晚,繁殖期多始於冬天,一窩約產3-4顆蛋,孵化期約25-28天,約9-10週羽毛長成,幼鳥孵出後宜提供較多的軟性食物(如水果、煮熟的穀物豆類等)供親鳥餵食。魯佩爾氏鸚鵡
魯佩爾氏鸚鵡(魯佩氏)是相當少見且不普遍的種類,體型外觀與其他同屬的鸚鵡(Poicephalus)有些類似,生性安靜害羞,由於數量很少、價位高且不普及所以相關資料相對的少,牠們並無其他的亞種,可由外表體色來分辨成鳥的性別,成熟的母鳥(如右圖)在腹部、腰部、背部與尾部有亮眼的藍色,公鳥(見左下圖)則無,這的性徵在14月大後會較為明顯,與許多鸚鵡的處境一樣,棲息地的破壞與不法的捕抓交易使他們的數量日益下降,野外數量可能僅剩9千隻左右。

22cm(8.5 吋)

分佈在非洲的西南部,主要在安哥拉與那米比亞境內。

魯佩爾氏鸚鵡棲息於乾燥水域附近的乾燥林地、熱帶草原與荊棘叢中,特別愛棲息在高樹上,繁殖期外時常成對或一群20隻左右聚集於水源地旁,食物充足時聚集的數量會更多,天然食物包括水果、嫩芽、種子、花蜜、花朵、漿果與昆蟲等等;繁殖季節約始於2、3月,築巢於樹洞內,會使用啄木鳥的巢穴,通常一對成鳥會持續使用巢穴達兩年,下蛋前會花很多時間待在巢內,一窩
生2-3顆蛋 ;其族群數量因棲地大幅遭農耕破壞與盜捕,已經逐年下降很多。



剛開始飼養時會相當緊張與害羞,對於環境的變動很敏感,但在熟悉環境且有安全感後會顯的有活力且活潑,牠們是安靜的籠養鳥,這是大多數這屬的鸚鵡共通的特性,適應期雖較敏感,但熟悉飼主與環境後會十分健壯;牠們的餵食、安置、照顧等大多同於一般同屬的鸚鵡,混合種子搭堅果為主食,時常餵食蔬果類與其他補充類食物如鳥餅乾、蛋黃食物、综合維他命等為佳。

繁殖成果雖不常見,但大部分類似於同屬的種類,繁殖期間親鳥較敏感,尤其是飼主檢查巢箱時,一窩產3-5顆蛋,孵化期約26-28天,母鳥通常在第2顆或第3顆蛋生出後才開始孵蛋,雛鳥孵出後約在8至9 週大時羽毛長成出巢,在12-13週大時開始會獨立活動。賈丁氏鸚鵡
是Poicephalus-波斯菲勒斯鸚鵡中體型僅次於海角鸚鵡的第2 大種類,國內人工繁殖的進口鳥不常見,總共有3種亞種,如左圖:左為大 賈丁氏鸚鵡( Poicephalus gulielmi massaicus )、中間為小賈丁氏或橘冠鸚鵡(Poicephalus gulielmi fantiensis ) 、右為黑翅賈丁氏鸚鵡(Poicephalus gulielmi  ),而其中以小賈丁氏(橘冠)鸚鵡比較少見,在市場上的價格也比較高,其特徵是頭部呈橘黃色而非紅色;賈丁氏鸚鵡外表看似亞馬遜鸚鵡,手養鳥可成為很不錯的寵物鳥,而且比較安靜,在同屬的鸚鵡中有較佳的學話能力,且比較不會成為只親近、信任一人的鸚鵡,也不會像亞馬遜鸚鵡在繁殖期變的十分有侵略性與攻擊性。

約28cm(11吋)

分佈地分散不集中,主要分佈在非洲中部及西非部份地區,在西非包括賴比瑞亞東部到象牙海岸及迦納南部,在非洲中西部從喀麥隆南部到安哥拉西北部,薩伊北部、中非共合國東部到烏干達西南方及盧安達,肯亞、坦尚尼亞北部也有其族群。

許多族群棲息在保護區內,包括了喀麥隆的柯魯國家公園與加納的比亞國家公園,在肯亞與坦尚尼亞賈丁氏鸚鵡主要棲息於海拔1800-3250m的高山森林中,剩餘的族群多棲息在低地雨林中,棲息或覓食時通常在樹頂,繁殖期外時,多10隻左右一起活動,食物充足時或在棲息的樹上時聚集數量則較多,在肯亞的族群每日都會飛行60km的長距離尋覓食物,賈丁氏鸚鵡的食物有各種種子、水果、花、昆蟲、橄欄、棕櫚核果等,會與當地非鸚鵡類的鳥類群集,築巢在離地3-12m高的樹洞中,窩卵數約2-4顆蛋,數量因棲地破壞與人為捕捉越來越少。

賈丁氏鸚鵡有不錯的體型與外表,市場所見多為野生鳥,其與人工繁殖鳥價差大,牠們與大多數的非洲鸚鵡一樣是安靜的種類,剛飼養時易不安與害羞,適應過程較慢,適應環境後即十分健壯與活潑,啃咬力強勁,若所提供的籠子過小有可能因壓力與無聊而有拔羽的行為,性別需經專業鑑定,公成鳥的頭部較大較平,眼睛虹膜為鏽紅色帶點深橘色,母成鳥的虹膜 則是深褐色帶稍許橘色。   
                                                   



一般來說賈丁氏鸚鵡約在5歲左右才開始有繁殖的徵兆出現,但也有可能再3、4歲多時就繁殖,無特定的繁殖季節,整年都可能繁殖,但繁殖野生鳥機會相當低,繁殖期間盡量避免經常翻動巢箱,有時會發生蛋無受精或親鳥殺死雛鳥的情況,可使用30 x 30 x 60cm規格的巢箱,一窩約產2-3顆,有時3-4顆,孵化期約需25-27天,公鳥可能有參與孵蛋的工作,約10週後幼鳥羽毛長成,約在第13週時斷奶,但羽毛長成及斷奶所需的時間有可能更長。
藍黃金剛(琉璃金剛)


是最常見的金剛鸚鵡,牠愛親近人的特質使得這種大型的金剛鸚鵡特別受歡迎且常見,個性溫和 常可於各地鳥店、動物園等地方看見。


體長約86cm(34吋)


巴拿馬東部、巴西東南方及波利維亞和巴拉圭、哥倫比亞、委內瑞拉、阿根廷北方等南美熱帶低地。

在海拔500公尺(1,650呎)以上就很少見到牠們的蹤影,通常成對或一小群活動,也會與紅翅金剛或緋紅金剛等其他種類鸚鵡一起出現覓食或在岩壁上啃食土塊,雖然牠們算是大型金剛鸚鵡中數量較多的種類,但是棲息地嚴重的破壞與違法捕捉野生鳥作為寵物買賣等因素也使得巴西、委內瑞拉、哥倫比亞等地的數量急速下降中,食物包括各種水果、種子、堅果、昆蟲等;繁殖季節因地而異,巴拿馬及南美洲的北部可能於2月至6月間進入繁殖期,而在南美洲的南部則是8月至12月,習慣築巢於高處的棕櫚樹洞內。

籠養的藍黃金剛有時會很吵,因為大型金剛鸚鵡的叫聲通常都非常響亮非常大聲,尤其在早上與傍晚或興奮緊張時,喜愛沐浴,新引進飼養的藍黃金剛能很快地適應與信任新飼主及環境,啃咬力強,提供新鮮樹枝供其啃咬 ,人工繁殖鳥生命力強韌,不怕人,手養鳥有著親人與好玩的個性,切勿單只餵食葵花子或種子飼料,這情形常見於一些傳統鳥店,或一些鸚鵡知識相當低落的鳥商,很多人都是因為賺錢或短暫興趣而買賣鸚鵡的,本身也不會想正確的吸收相關資訊與做功課,這樣長期對其鸚鵡健康與壽命是一大損害。價位不若其他大型金剛鸚鵡高,所以相當普遍,成對成鳥的繁殖上宜提供寬敞的空間,所有大型金剛鸚鵡都需要大空間,不要因為一時的衝動、喜愛而買了大型金剛鸚鵡綁在架上或是安置與小小的籠內,這對大型鳥是很悲哀的,絕大多數的都市地區是根本不適合養金剛鸚鵡的,買鳥前除做足其相關資訊功課外,也請評量自身與環境狀況,冷靜評估後再下結論,金剛鸚鵡在良好照顧下可活七八時年甚至更久,值得深思。

藍黃金剛在鸚鵡飼養業中有著穩定及頻繁的繁殖數量,是大型金剛鸚鵡中較易繁殖成功的種類之一,約於3歲後有生育能力,在移出蛋或幼雛的情況之下一年可繁殖多次,但不建議如此作法變為常態;宜提供堅固的巢箱,每窩約有3-4顆蛋,孵化期25-27天,3個月後羽毛長成。緋紅金剛鸚鵡(五彩金剛)

許多人認為緋紅金剛鸚鵡(五彩金剛)是南美洲最美麗的鸚鵡,五彩繽紛的羽色與碩大優雅的體型,深得人們的喜愛,牠們美麗的外表和高價位也成了盜捕者的主要目標之一,但現在卻成為瀕臨絕種的鸚鵡 ;亞種之間的差異有體型、翼部黃羽分佈多寡。


亞種間體型有時有明顯的差別,約85cm(33吋)


從中美洲的墨西哥南部到巴拿馬及南美洲的南部的熱帶森林到波利維亞東部。



與綠翅金剛外表相似,主要的不同的地方是緋紅金剛的翅膀有著鮮豔的黃色羽毛,而綠翅金剛翅膀則是沒有鮮黃色的羽毛,另外不同的地方是在綠翅金剛的面部有紅色細毛組成的線條,而緋紅金剛面部是沒有的;同於綠翅金剛,緋紅金剛最常棲息於1000m以下的潮濕熱帶低地,雖然分布面積廣大,但是這些美麗的鸚鵡數量愈來愈少,尤其在中美洲,盜捕作為寵物交易及棲息地破壞、巢穴不足是主因,通常成對出現,或是30隻左右的數量活動,常與綠翅金剛、藍黃金剛一同出現於岩壁上啄食土塊,一般相信是為了中和未熟或有毒果食的毒性 ,緋紅金剛已列為華盛頓公約附錄一之 一級保育瀕臨絕種的金剛鸚鵡。


緋紅金剛是相當活潑且好奇的金剛鸚鵡,很快能適應新飼主及環境,一但適應環境後即變的強壯,提供新鮮樹枝給牠們啃咬,夏天特別喜愛沐浴,常常會嘶聲大叫;自幼人工餵養的緋紅金剛是很迷人、討喜的寵物,用心教導會有不錯的學話能力,但與藍黃金剛、綠翅金剛比起來較難獲得主人的信任,當牠們成熟時往往會變的喧鬧與富攻擊性,不再馴服,也喪失了與飼主間的完全信任感,當然並非每隻個體都是如此,但如果發生了類似的情形可以考慮幫牠配對繁殖,大型金剛鸚鵡需要主人持續的愛護與注意,不然易有拔羽等自殘行為,個性亦會變的不穩定以及有侵略性,大型金剛鸚鵡不適合所有人,勿因一時衝動而購買,沒有適當的環境、精力、經驗與責任感還是較適合飼養較小型的鸚鵡,這類大型鸚鵡動輒好幾十年的壽命,更常會活的比主人久,像邱吉爾的藍黃(琉璃)金剛活了100多歲,所以長遠的打算與負責的態度是飼養大型金剛鸚鵡相當重要的課題。
                              

繁殖緋紅金剛和其他大型金剛比起來並不是很困難(如是人工繁殖鳥的話),新引進的成鳥適應環境後即變的很健壯,約於4月份時開始進入繁殖季,繁殖期有攻擊性,一窩可多至3-4顆蛋,常不是全部都有受精,每顆蛋孵化期約26-28天,3個月羽毛長成。栗額金剛


[ 本帖最後由 jjj9930 於 2008-11-19 08:58 PM 編輯 ]
作者: jjj9930    時間: 2008-11-19 08:44 PM



是市面上不是很常見的金剛鸚鵡,牠們是小型金剛鸚鵡(MiniMacaws)中體型最大的種類之一,說話能力比較類似於大型金剛鸚鵡,也比小型金剛好一點,在鳥舍中的粟額金剛是相當吵雜的鸚鵡,台灣人工繁殖成果少,原因主要為人工繁殖成鳥不多,此類金剛有不少野生鳥在市場上,但手養鳥可以是不錯的寵物。

48 cm(19吋)

巴拿馬東部、南美洲的南部至波利維亞中部。


大部分的粟額金剛都棲息於海拔1500m下的開闊森林,與其他大型金剛鸚鵡比起來,算是被盜捕情形較不嚴重的種類,牠們在南美洲的原生地區中還算常見,在繁殖期外常以3-15隻群集,偶爾會一大群於林間覓食,飛行速度快,羽毛提供了很好的保護色,依食物充足與否,可能有遷徙的行為,聲音沙啞粗躁難聽,常與紅腹金剛、橙翅亞馬遜成群在一起 ,在原生地裡有著穩定的數量與族群。


籠養的栗額金剛看到陌生人會特別吵雜,剛引進飼養時會十分緊張與焦慮,但人工繁殖鳥能很快地適應環境且有著活躍強韌的生命力,良好照顧下他們是生命力相當強的鳥種,喜歡洗澡,定期沐浴可以維持良好與毛狀態以及羽色;幼鳥不常見,成對鳥有時連續刺耳的叫聲教人受不了,市場上成對鳥有不少野生鳥,需多加注意。


栗額金剛在鸚鵡繁殖界中數量較少,台灣國內的數量不多,在繁殖期時對飼主有攻擊性,一窩約產3-4顆蛋,平均約為3顆,孵化期約26天,幼鳥約在3個月大時羽毛長成 ,自幼養起的粟額金剛相當活潑與好玩,是可愛的中型金剛。
紅腹金剛



是小型金剛鸚鵡中最大的的種類之一,生性害羞,且偶爾會發生不知名的死亡,可能是新引進的鳥兒的緊張及壓力造成的死因,飼養上也可能較其他金剛鸚鵡為困難,這些都是造成他們不普遍的主要原因 ,市場上鮮少有人工繁殖鳥,多為來自野外捕獲的野生鳥。

50cm(20吋)

紅腹金剛分佈很廣,廣佈於南美洲北部,從圭亞那高地經委內瑞拉的北部及東南部至哥倫比亞,從南由祕魯的東部到北玻利維亞與巴西,在崔那德島也有其蹤跡。

繁殖期外常以一小群或數百隻群集,聚集數量的多寡取決於食物的充足與否,喜愛棲息於濃密潮濕的雨林及開闊的稀樹草原與草地,農耕區與紅樹林也可見到牠們的蹤跡,大多棲息於海拔500m以下的地區,早晨7-10點會從棲息處飛至覓食區,約於下午3-5點返回棲地,終日保持警戒心,常與粟額金剛及橙翅金剛聚集,在委內瑞拉繁殖期在5月開始,在圭亞那則是2月開始,巴西從9月開始,崔那德島從2月及9月開始,一窩約產2顆蛋 。


剛飼養時非常容易緊張與不安,適應期較長,適應期間對環境、天候等變化也比較敏感,飼養紅腹金剛通常需比飼養其他的金剛鸚鵡更為費心,因為其生性較為害羞,不太會親近飼主,飲食上易發生肥胖的症狀,在熱量與油脂比重較高的瓜子、核果與堅果等上需少量餵食;野生鳥死亡率極高,需相當小心注意勿購買,紅腹 金剛的相關資料與飼養經驗各方面都較為缺乏,其易發生不明原因的死亡與疾病也是飼養上的一大隱憂。                                                         

新引入的紅腹金剛非常害羞及緊張,常發生不明死亡,飼主需多費心思照顧他們,一次約產3-4顆卵,孵化期25天,11個禮拜後羽毛長成,紅腹金剛並沒被普遍的繁殖,但是手養的幼鳥非常可愛,不同於成鳥,幼鳥臉部較白,腹部的紅褐色也較淡,成鳥喙部是全黑,幼鳥主要是臘黃色再加上一點黑色。
紅肩金剛(漢氏金剛)
是所有的金剛鸚鵡中體型最小的,可愛的模樣非常討人喜愛,最近市面上也有越來越多的紅肩金剛出現,牠們在許多國家廣泛的被成功的繁殖、飼養,從小養大的紅肩金剛非常適合作寵物,迷你的體型與好奇的個性尤其惹人憐愛;而牠們的近親-貴族金剛(右下 圖,Nobel Macaw,Ara n. camanensis )、紐曼氏金剛(Newman's Macaw,Ara n. longipennis)在鸚鵡養殖業中的數量則是遠少於紅肩金剛,這兩種亞種的體型均較紅肩金剛來得大。


30-34cm(12-13.3吋)


從圭亞那高原到東委內瑞拉,南到巴西南部、祕魯東南部及北波利維亞。                                                                                                                 


大部分的紅肩金剛都是定居性的鸚鵡,但在有些地區會有季節性的遷徙行為,在當地算是常見的鸚鵡,尤其在巴西的中部及東北部,在圭亞那則不常見;棲息於各種開闊的林地,群居性,繁殖期外時常大群聚集活動或成對活動,食物包括了堅果、種子、水果、花朵等,也會至穀物田與果園中覓食而造成農民損失,在有些地方被視為農業害鳥,大多築巢於棕櫚樹洞內,有時也會築巢在樹上白蟻窩中,繁殖期約在2月至6月間;紅肩金剛的體型略小於貴族金剛與紐曼氏金剛,紅肩金剛的喙部全為黑色, 而貴族金剛與紐曼氏金剛的上喙部均為臘黃色。


籠養的紅肩金剛有時很聒噪,飼養成對成鳥或非手養鳥須評估其環境是否適合,剛引進飼養時相當害羞,易緊張與不安,但不需很長的時間即可適應飼主與環境,適應環境後大多十分健康強壯,喜愛啃咬東西,巢箱與籠\\\舍需夠堅固,最好能提供玩具與新鮮樹枝供其啃咬,喜愛沐浴,貴族金剛在引進台灣後也造成不少歡迎,體型明顯比紅肩大,臘色的喙,因在國外市場上也少見,所以價位高出許多,手養鳥活潑好動,飼養這迷你的金剛鸚鵡,是很可愛迷人的寵物。


國內紅肩金剛的繁殖不多,但購買人工繁殖鳥來繁殖應不會太困難,而且一但繁殖穩定後有可能很多產,但成果人不多,外國已有普遍繁殖的成果,但是國際間鸚鵡養殖業中貴族金剛與紐曼氏金剛的數量很少,繁殖成果也很少見,這兩種幼鳥的喙部出生時即為蠟色,下喙部會隨時間慢慢變成黑色,與紅肩金剛幼鳥的差異可輕易分辨出來(如右圖,左為紅肩幼鳥右為貴族幼鳥),提供堅固的巢箱,室內較戶外鳥舍易繁殖成功,建議使用巢箱20 x 20 x 60 cm,入口8cm,一窩約有4-6顆蛋,孵化期22-25天,羽毛長成約2個月。

黃領金剛
是很適合作寵物的金剛鸚鵡之一, 在金剛家族裡體型並不大,不像大型金剛鸚鵡般吵雜與破壞力強的特性,他們擁有不錯的說話能力,但是在台灣市場上售價一直不低,是非常受歡迎的迷你金剛,手養的黃領金剛是非常愛玩及有趣的寵物鳥 且是理想的寵物鳥。


38cm(15吋)

玻利維亞的東部與北部、東至巴西,南從巴拉圭北部到阿根廷西北部,巴西中部也有其族群。

棲息於各種不同型態的地區,包含林地、潮濕的森林、農業耕作區、阿根廷熱帶及亞熱帶的潮濕森林、玻利維亞的乾燥林地等等地區,公母無明顯外表上的差異,繁殖期外常以一小群聚集活動,食物充足時會有大批聚集的情形,食物有水果、種子、核果、嫩芽等,偶爾會在穀物田或玉蜀黍田中覓食,12月時會進入繁殖期 。


籠養的黃領金剛算是金剛鸚鵡中比較安靜的鳥種,但偶爾還是會拉嗓清喉地大叫一下,黃領金剛十分活潑和友善,適應環境後很快就不怕人,也會很快的信任主人,適應期間對環境不會敏感,之後即變的健壯,最好能提供新鮮的樹枝供牠啃咬,手養鳥不會吵雜,且相當討人喜愛,與其他金剛比較起來,黃領金剛算是較為安靜,較適合飼養的種類。
 

近年來繁殖黃領金剛的成功率愈來愈高,國際上都有成功穩定的繁殖成果,黃領金剛經過第一次繁殖後,通常成為穩定繁殖且多產的種類,但不宜位求產量而讓其短期內過度繁殖,牠們對各種樣式的巢箱接受度高,繁殖期間不會很敏感,飼主在檢查巢箱時牠們也不會有攻擊性,通常一窩產3-4顆卵,孵化期約25天,10星期左右羽毛長成。軍艦金剛

軍艦金剛有3種亞種,外表僅有少許的差異,這3種分別是軍艦金剛( Ara m. militaris )、墨西哥綠金剛( Ara m. mexicana )、波利維亞綠金剛( Ara m. boliviana ),三種都是瀕臨絕種的金剛鸚鵡。


70-80cm(27-31吋)
軍艦金剛(Military Macaw)-70cm(27吋)
墨西哥綠金剛(Mexican Green Macaw)-80cm(31吋)
波利維亞綠金剛(Bolivian Green Macaw)-70cm(27吋)

軍艦金剛分佈在委內瑞拉西北部到厄瓜多東部與祕魯北部,墨西哥綠金剛分佈於整個墨西哥(雨林地區除外),波利維亞綠金剛分佈在玻利維亞的熱帶地區及阿根廷的北部。



軍艦金剛3種亞種相差不大,且與牠的近親巴芬氏金剛鸚鵡外貌很相似,但是巴芬氏金剛體型較大,墨西哥綠金剛與軍艦金剛相似,但是紅色與綠色的羽毛毛色略深,波利維亞綠金剛則是喉部較呈紅褐色;牠們的數量在1980年代後期時大幅減少,族群數量開始出現危機,棲息地破壞及遭盜捕者捕捉作為寵物交易是主要的原因,尤其在墨西哥和玻利維亞的亞種野外數量已處於非常危急的狀態;成對活動,繁殖期外可見一群8-40隻的家族成員一起活動,不喜生活於潮濕的熱帶雨林,主要食用無花果、棕櫚樹果實等水果,漿果、種子、核果、蔬菜等食物,繁殖期於8月開始,築巢於中空樹幹內或石灰岩地質懸崖的洞穴內,每季能育出的幼鳥相當少,也是野地數量持續不振的原因之ㄧ,列於華盛頓公約附錄一,為一級保育的瀕臨絕種鸚鵡。

這個在國際間非常稀少的金剛鸚鵡在國內幾乎無見其蹤跡,是稀有且受保育金剛鸚鵡,他與其表親 -巴福氏金剛外表非常類似,但巴福氏金剛體型巨大,甚至更少見,剛引進的軍艦金剛較害羞,但能很快適應新環境與飼主,常常發出吵雜的嘶叫聲,繁殖期外可與其他大型金剛鸚鵡飼養在一起,喜愛洗澡,啃咬力強,須定期提供新鮮樹枝或玩具供咬嚼 ,需有寬敞的環境與均衡健康的日常食物。

提供良好的環境後軍艦金剛會有不錯的繁殖結果,且多產,繁殖期時對飼主有攻擊性,非常保護巢箱,提供堅固的巢箱規格50 x 50 x 80 cm,入口約17cm,通常每次產2-3顆蛋,孵化期約26天,3個月後幼鳥羽毛長成。


藍紫金剛
藍紫金剛是全世界最大的鸚鵡,牠美麗不凡的外表及巨大的體型使得牠特別引人注目,牠與綠翅金剛一樣,體型雖大但是卻有著非常友善近人的性格,也是因為牠不凡的外貌,有許多被盜捕交易至寵物市場中,加上棲地破壞與巢穴不足,野外的藍紫金剛只剩3000隻左右,復育及保護野外的數量是現今最重要的工作。

100cm-107cm(40-42吋)

主要的族群分布在巴西北部,在玻利維亞的東部及巴拉圭北部也曾發現其蹤跡。



喜愛活動於開闊的樹林裡,避開終年潮濕的森林,愛棲息於有豐富核果的棕櫚樹林中,通常成對或一小群活動,很少發現落單的藍紫金剛獨自活動,牠們配偶間的關係對彼此非常忠實,約於7月或12月時進入繁殖季節,通常一窩有2顆蛋,但通常只有一隻會存活,原因在於親鳥只盡力照顧第一隻孵出的幼鳥,後來孵出的小藍紫金剛無法和自己的兄弟或姊妹爭食物,所以常死於脫水、體重下降等因素,而且有百分之四十的蛋會被烏鴉、犀鳥(巨嘴鳥)和一些森林中的哺乳動物所吃掉,更使牠們的數量無法上升,幼鳥約與父母親生活半年至一年後會離開親鳥,藍紫金剛約於7歲時會組成家庭,然後繁殖;農業、畜牧業的過度開發嚴重破壞了棲息地,盜捕鸚鵡的人覬覦牠們的高價位,而每年造成許多的藍紫金剛不幸死亡,但是造成數量無法提升的主要原因有百分之95是因為棲息地破壞而衍生出的巢穴嚴重不足,這些種種的因素使得野外藍紫金剛面臨絕種的危機,現今有許多國際性的組織都致力於藍紫金剛的保育工作,希望這些努力可使這些出生於野外,屬於野外的夢幻藍色雲朵能永遠翱翔於牠們無邊無際的天空;華盛頓公約附錄一之 一級保育類鸚鵡。

籠養的藍紫金剛和其他大型金剛鸚鵡一樣有時很吵雜,強而有力的巨喙啃咬力非常強勁,有時連牢固的籠\舍都會被牠毀壞,破壞力非常強,須提供厚實的樹枝供牠們啃咬,好奇心很強,很快能適應新環境與主人,適應環境後即非常健壯,相當活潑好奇,人工繁殖手養鳥溫馴且親人,在歐美有很穩定的繁殖成果,也有許多地區能合法買賣人工繁殖鳥,當然價位通常不緋,但仍然廣受歡迎。
         

野外的藍紫金剛繁殖相當緩慢,通常3、4年只成功扶養一隻後代長大,現今許多人工飼養的藍紫金剛都是70年代後期及80年代時由野外捕捉的野生鳥,繁殖期間領域性會變的很強且有攻擊性,牠們所需要平均窩卵數為2顆,通常第1顆生下後母鳥即開始孵蛋,孵化期約需26-28天,幼鳥生長的速度很快,幼鳥約在3個月大時羽毛長成,但是在大型金剛鸚鵡來說,但是人工繁殖的藍紫金剛繁殖難度不是很高,也比一些大型金剛來的多產一些。


藍頂亞馬遜(藍帽)
是較常見的亞馬遜鸚鵡之一,卓越說話能力及美麗的外表常受人們青睞,是很適合作為家庭寵物鳥的亞馬遜鸚鵡,較不像其他黃頭系的亞馬遜有侵略性,牠們分為兩種亞種-藍頂亞馬遜( Amazona a. aestiva,見右圖 )與黃翼亞馬遜( Amazona a. xanthopteryx,見下圖 )兩種,一般來說,黃翼亞馬遜體型比藍頂亞馬遜略大,價位也較高。


37cm(15吋)

藍頂亞馬遜分佈於巴西的許多地區,黃翼亞馬遜則分佈於北玻利維亞、巴拉圭、阿根廷北部及巴西部分地區。



因應國際寵物鳥市場上的大量需求,藍頂亞馬遜為非常受歡迎的鸚鵡,光在80年代初期,每年就從阿根廷出口4萬多隻野生鳥,過去幾十年其數量甚至比中南美洲所有被走私或出口的亞馬遜鸚鵡總合還多,是最常被走私與盜捕出口的亞馬遜鸚鵡;牠們多棲息在多樹的開放林地內、熱帶稀樹草原、棕櫚樹林等地區,大多在海拔1600m以下的低地活動,但廣佈於巴西高原內,有時會接近有人類居住的區域,通常成對或數十隻一起活動覓食,飛行時會叫出響亮難聽的叫聲,偶爾會在農場覓食而造成農作物的破壞,天然食物有:水果、種子、漿果、嫩芽、核果、花等等;繁殖期於10月至3月間,一窩約產2-3蛋;市面上多以一般藍帽與黃翼藍帽來做區隔,後者價位高許多,且在體型與毛色來說都比前者大與鮮豔。

人工飼養的藍頂亞馬遜很快可適應新環境,在早晨及傍晚偶爾會發出刺耳的叫聲,喜愛洗澡;若當寵物鳥,公鳥性成熟可能會有攻擊性(約在5-12歲時),若發生則需多加細心注意多與互動來改善;學語能力強,常跟人類有許多生動且有趣的互動,所以多年來廣受歡迎;飼養成對成鳥上宜提供寬敞的籠舍,可定期給予沐浴來保持毛態健康與光澤,人工繁殖成鳥不怕人,適應能力強,健康均衡飲食與足夠的活動量還是保持鳥兒健康與活絡的最主要因素。


國際間人工繁殖出來的數量很多,在亞馬遜鸚鵡中是最普遍繁殖的種類,也是比較容易繁殖的亞馬遜鸚鵡之一,但在台灣國內成功繁殖的數目定度多,主要還是野生鳥多的關係,繁殖期間應給予充分的私密性,因為成鳥在繁殖期時領域性與侵略性強,親鳥過度肥胖易產無受精的蛋,一窩約產3-4顆蛋,孵化期約28天,羽毛長成8-10星期。   

黃頸亞馬遜(黃領帽)
是出了名的說話高手,其說話能力在鸚鵡界中堪稱最有學人語能力的鸚鵡之一,合法進口的黃頸亞馬遜成鳥與幼鳥的價位均不低,若當寵物鳥,公鳥性成熟可能會對飼主有攻擊性與侵略性(尤其在5-12歲時),此時妥善的照顧與了解他們的習性有助於改善此情形,3種亞種差異主要在頭、頸黃羽的多寡與體型大小差異,有一比較特殊稀有的亞種是羅坦黃頸亞馬遜( Amazona o. caribae ),牠的嘴是臘黃色而不是一般所見的黑色,國際市場上的價位明顯較高,且數量稀少,其他兩種亞種分別是宏都拉斯黃頸亞馬遜( Amazona o. parvipes )與原生的黃頸亞馬遜( Amazona o. auropalliata )。


約38cm(15吋)


牠們分佈於中美洲各國,包括墨西哥、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等地。


黃頸亞馬遜約有3種的亞種,外表差異不大,棲息於海拔600-700m的乾燥或半乾燥的林地、灌木叢、熱帶稀樹草原內,通常成對或一小群活動,偶爾會一大群聚集,但由於近年野外數量不斷地下降,大群聚集的情形已不多見,築巢在高聳樹木的洞穴內,約在2、3月時進入繁殖季,一窩約產2-3顆卵;幼鳥時期頸間通常沒有黃色羽毛,在1-2歲時頸後黃色的羽毛會逐漸長出,5歲時會頸部黃羽會完全長成,然而並非每一隻都有明顯的黃羽 。


飼養牠們需有耐心,有些黃頸亞馬遜會因為對主人的忌妒心及佔有慾而變的性情不穩定而有攻擊性;飼養成對種鳥上,許多人工繁殖成鳥相當活潑外向不怕人,適應環境、天候、食物與飼主的速度快,一旦適應新環境即相當強健,飼養上宜提供均衡食物,常態地提通混合種子、堅果、蔬果、穀物飼料等等,黃頸亞馬遜會變的相當健康與美麗;由於牠們相當受歡迎野生鳥交易未成間斷,加上人類對棲息地愚蠢的長期破壞,CITES(華盛頓公約)已將黃頸亞馬遜的所有亞種全列入一級保育名單內。



與其他常見的黃頭系亞馬遜鸚鵡相較之下,黃頸亞馬遜的繁殖難度是比較高的,繁殖期間對飼主有攻擊性,若人接近時,公鳥會豎起頸部的羽毛,對靠近的人作攻擊狀,通常會在巢箱旁監護守衛,尤其是母鳥在孵蛋時;台灣繁殖黃頸亞馬遜成功案例不多,主要是近年來才有進口較多的人工繁殖成鳥,若要繁殖,購買人工繁殖的種鳥是最佳選擇,一窩約有2-3 顆蛋,孵化期約需28-30天,2個月後羽毛長成。

作者: jjj9930    時間: 2008-11-19 08:46 PM

黃冠亞馬遜(單頂帽、小黃帽)

黃冠亞馬遜(單頂帽、小黃帽)與其他黃頭系亞馬遜一樣是很聰明的種類,共有4種亞種,除了原生種外(Amazona o. ochrocephala見左圖),其他三種都很少見,其中包括了巴拿馬亞馬遜(Amazona o. panamensis,見右下圖)、馬拉喬黃冠亞馬遜(Amazona o. xantholaema)與奈特洛氏亞馬遜(Amazona o. nattereri);黃冠亞馬遜外表雖不如雙黃頭亞馬遜漂亮但是價位比較便宜,體型則差不多,嘴部為黑色,頭部黃羽僅頭頂小部分分佈,容易與雙黃頭亞馬遜區分,學話能力佳,人工繁殖鳥不怕人且與飼主互動頻繁,但市面上所見多為野生鳥。



36-40cm(14-16吋)


棲息於從中美洲的巴拿馬到南美洲的巴西東部及玻利維亞的北部。


黃頭亞馬遜棲息在各種地區─開放的林地、熱帶稀樹草原、沼澤地、潮濕森林的邊緣地帶、農耕區及市郊等地區,大多生活在500至750m的低地內,通常成對或一小群約10-30隻活動,但偶爾聚集300隻以上,主要在樹上覓食,但也會到玉米田尋找食物;在哥倫比亞繁殖期在12-1月,在委內瑞拉2至5月;野生鳥的濫捕與嚴重棲息地破壞,黃冠亞馬遜的亞種巴拿馬亞馬遜已列為華盛頓公約Appendix I 之一級保育鳥種,而黃冠亞馬遜仍為附錄二之鳥種。


在人為飼養下的黃頭亞馬遜是活潑的鸚鵡,生命力強,在適應新環境時均無太大的困難,喜愛洗澡與啃咬東西,可提供新鮮的樹枝,繁殖期外可與其他亞馬遜鸚鵡一起飼養 ,但還是成對飼養最為理想;價位不若許多亞馬遜鸚鵡高,當寵物鳥是不錯的選擇,幼鳥養起也有不錯的說話能力,與人互動方面和大部分亞馬遜鸚鵡一樣相當高,可惜人工繁殖鳥不多,所以幼鳥在市面上無論台產鳥與進口鳥都不常見。


成對繁殖效果較好,通常4月進入繁殖期,繁殖期間有攻擊性,尤其是公鳥為保護巢穴,在有人接近時通常很具侵略性,發怒時甚至會攻擊母鳥或幼鳥,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打擾,一窩約2-4顆蛋,孵化期約26-28天,2個月後羽毛長成。雙黃頭亞馬遜(大黃帽、皇冠黃帽-瑪莉亞、麥格納)
雙黃頭亞馬遜(大黃帽、皇冠黃帽-瑪莉亞、麥格納)有數種亞種,由於牠們的聰穎、出色的學話能力、逗趣與飼主的互動,使得雙黃頭亞馬遜成為相當歡迎的寵物鳥;一般是分為大黃帽、崔斯瑪莉亞與麥格納,主要的差別是頭、肩、胸上黃羽的多寡,但是牠們卻都是血緣相近的不同亞種,一般人工繁殖的大黃帽價格不低,而麥格納與崔斯瑪莉亞雙黃頭亞馬遜價格更是高於大黃帽許多,大面積的黃羽分布非常容易抓住人們的目光,雙黃頭亞馬遜可以說是在可以買賣交易的亞馬遜鸚鵡中最美麗迷人的種類;牠們的說話能力非常好,與灰鸚及黃頸亞馬遜是屬於同等級的說話高手;台灣的數量並不多,由於盜捕野生鳥至鳥市販賣、走私外,棲息地的大幅遭人為破壞使得野外的數量可能低於7000隻,處境日益危急,尤其在墨西哥東北部的族群數量下降的最嚴重,亞種資訊方面,總共約有4種亞種 ─ 貝利茲黃頭亞馬遜( Amazona o. belizensis )、墨西哥黃頭亞馬遜( Amazona o. oratrix
[/url])、麥格納黃頭亞馬遜( Amazona o. magna )、崔斯瑪莉亞黃頭亞馬遜(Amazona o. tresmariae )。



依亞種不同,約36-40cm(14-16吋)

大多數分佈於中美洲的墨西哥及其島嶼(崔斯瑪莉亞島),在瓜地馬拉與洪都拉斯也有牠們的族群。

雙黃頭亞馬遜有數種亞種,雙黃頭亞馬遜會在6、7歲後或更晚後頭部的黃羽才會長到整個頸部與胸部,但依年紀、血統等不同會有差異,一般的大黃帽其頭、胸、腹、肩等部位並不如麥格納與崔斯瑪莉亞雙黃頭亞馬遜有著大面積的黃羽分佈,但年紀大的大黃帽也會有整個頭部甚至頸部都變成黃色的機會,會依每隻個體而有不同;而國內區分雙黃頭亞馬遜也就是皇冠黃帽主要有兩種亞種─崔斯瑪莉亞雙頭黃頭亞馬遜(Tres Maria DoubleYellow-headed Amazon)與麥格納雙黃頭亞馬遜(Magna Double Yellow-headed Amazon);雙黃頭亞馬遜棲息於熱帶稀樹草原、落葉林、太平洋沼澤森林等,大部份棲息在海拔500m以下的低地,多成群或一小群活動,由於棲息地嚴重的破壞,以及人為盜捕的猖獗,使的野外數量大幅下降,在1994年時的數量估計低於7000隻,而以墨西哥東北部的數量下降的情形最為嚴重;食物有種子、嫩葉、棕櫚樹果實、無花果、核果、水果等,可能有時會造成玉蜀黍、香蕉、芒果等農業作物的損害;分佈於南部的族群的繁殖期約在2-5月間,北部的族群約在7月;由於台灣買賣野生鸚鵡的情形猖獗,使得亞馬遜鸚鵡的繁殖被視為難度非常高的種類,建議各位購買合法進口的人工繁殖成鳥或有繁殖過的成鳥,給予適當的照顧,牠們繁殖的情形其實並非非常困難,雖然價格便宜的多,抵制拒買野生走私鸚鵡與經不法商人合法化進口的野生鳥是每位真正喜愛鸚鵡的朋友應進的本份,切勿愚昧地想要輕易繁殖野生亞馬遜鸚鵡,通常野生亞馬遜沒有過10年是很難有機會繁殖的;CITES(華盛頓公約)已將除了麥格納雙黃頭亞馬遜外的-Amazona ochrocephala oratrixAmazona ochrocephala belizensisAmazona ochrocephala  tresmariae 等大部份黃頭亞馬遜亞種列入一級保育名單。



雙黃頭亞馬遜近來無論在國內外都是非常受歡迎甚至搶手的鳥種,從一般區分的所謂大黃帽到麥格納與瑪莉亞都是受到市場高度歡迎的,也是許多亞馬遜喜好者的經典選擇代表,人工繁殖雙黃頭亞馬遜不怕人,且相當外向活潑,成鳥有時有相當的侵略性,尤其在繁殖期或是性成熟時期,與人互動性佳,相當生動有趣,是亞馬遜鸚鵡一向非常吸引人的主要原因之ㄧ,而若當寵物鳥,公鳥在性成熟時可能會對飼主有攻擊性以及侵略性(約在5-12歲時),但並不表示每隻黃頭亞馬遜都會有相同情形;與黃頸亞馬遜情形類似,牠們是相當受歡迎的寵物鳥,有著奇佳的學人語及聲音能力,價位上隨著數量的稀少與多為一級保育使得國外售價開始水漲船高情形下已慢慢越來越高,尤其麥格納與崔斯瑪莉亞這兩種亞種,但市面上還是有許多原為大黃帽為求高價暴利與合法買賣為由而謊稱為麥格納雙黃頭出售,鳥友宜多注意此種情形。
      

適應環境後的雙黃頭亞馬遜會變的很強壯,繁殖期時變的有攻擊性,公鳥會在巢箱外守衛,有人接近時會揚起頸部的羽毛欲作攻擊狀,只要接近籠舍他們則會非常具有侵略性,孵化期間不要時常開翻巢箱,繁殖期時多補充各種營養的食物給親鳥,一窩約產2-4顆卵,孵化期28-30天,羽毛長成需2個月,不建議連續多次為求產量營利將蛋移出用孵蛋器孵化,也許親鳥會連續下很多次的蛋,但是多次或是長久下來會嚴重地影響親鳥健康、幼鳥品質以及受精率,這種短視深深傷害母體的作法是非常不建議且亟需避免的。

紅額亞馬遜(紅帽)
是台灣常見的亞馬遜鸚鵡之一,價格較便宜,牠們約有4種亞種,外表差異小,主要差別在面部黃色、綠色或藍色羽毛的差別,年紀較小的幼鳥額頭上的紅色羽毛分佈較少,會隨著年紀而增加。

31-36cm(12-14吋)

北從墨西哥到南美洲北部,還有族群分布在巴西境內的亞馬遜流域。

棲息在各種林地,包括熱帶雨林、紅樹沼澤區、熱帶稀樹草原、農耕地等海拔1100m以下的地區,成對或成群約100隻左右活動,在覓食時數量會聚集更多,食物有無花果、種子、咖啡豆、芒果、棕櫚樹果實等,通常在樹上覓食,築巢在中空的死樹中,繁殖期約在2-6月間;在當地是還算常見的種類,但嚴重的盜捕情形與棲息地破壞使的牠們的數量正在快速地下滑中 ,但是在國際買賣中依然很熱絡。

牠們與些高價的亞馬遜鸚鵡比起來,價格算是較容易負擔的鳥種,由於牠們喜愛啃咬東西,飼養牠們最好提供新鮮或枯碎的樹枝供牠們啃咬,剛從國外引進的鳥適應期時溫度最好不低於攝氏22度,牠們適應期間對環境的變化或改變可能很敏感,一旦適應環境後即變的強壯,人工繁殖的紅帽比野生鳥體型明顯大且健康,幼鳥養起會非常親人,但也會有亞馬遜鸚鵡會任主人的特性,性成熟後有一些會有攻擊性的情形發生。

在亞馬遜鸚鵡繁殖中牠們是常見的種類,成功的繁殖也較多,國內前幾年一直在亞馬遜鸚鵡的繁殖上乏善可陳  ,有部分原因應歸咎於野生鳥的買賣,價格雖便宜,但是繁殖這些來自野外的可憐鳥兒的確是件難事,合法進口的人工繁殖鳥中紅額亞馬遜算是繁殖難度比較低的亞馬遜鸚鵡,牠們約在4月時進入繁殖季,一窩約產2-3顆蛋,有時4顆,孵化期28-30天,羽毛長成8個星期。

橙翅亞馬遜
是體型較小的亞馬遜鸚鵡,也是較普遍的亞馬遜鸚鵡之一,價位也不像許多亞馬遜鸚鵡一般地高,在蘇利南當地是數量最最多的鸚鵡,體型雖不大但卻是可愛的寵物,公鳥在成熟時可能會對人有攻擊與侵略性,共有兩種亞種,台灣國內的橙翅亞馬遜大多是野生鳥。

32-34cm(12.5-13.5吋)

廣佈於南美洲北部,大多棲息在安地斯山脈以東的地區,包括巴西、圭亞那、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祕魯、玻利維亞等國。
[/url]

橙翅亞馬遜在當地是常見的鳥類,但數量卻有逐漸下降的情形,主要原因之一是在當地常被獵捕作為食物,這個情形在法屬圭亞那尤其嚴重;喜愛穿梭生活在各種近水源區的林地,包括熱帶雨林、稀樹草原、沼澤區、農地等地區,必較不常發現於乾燥的林地中,群集性強,常被發現成對、數百隻甚至上千隻一起活動,尤其是在晨昏時,但繁殖期時聚集數量會減少,,飛行時十分吵雜,但覓食時則較安靜,牠大多在樹上覓食,食物包括水果、堅果、棕櫚果實、漿果等,食物不足時會到芒果園與橘子園內覓食;築巢於中空樹洞內,一次產2-5顆蛋;橙翅亞馬遜有時會吵雜 。

野生鳥和人工繁殖鳥反差相當大,人工繁殖鳥的尺寸明顯比野生鳥大一號,且比較不怕人,野生鳥多經折磨與運送羽毛狀況差,相當怕人,體型瘦小,剛飼養時會較害羞,但很快即能適應環境,且會變的十分健壯;橙翅亞馬遜對亞馬遜鸚鵡喜好的初入門者,無論是寵物幼鳥或想繁殖的成對成鳥都是很好的選擇,售價不高,有著可愛的個性與討喜的行為,喜愛啃咬物品,可提供玩具或樹枝供其咬嚼,公母並無明顯的外在特徵,但一般來說,公鳥頭部的藍色部份會較母鳥明顯,母鳥面部的黃羽分佈會較公鳥廣。

雖然橙翅亞馬遜普遍度高,但並不是常見的成功繁殖種類,有些繁殖者認為其繁殖難度高,改變環境就有可能很長一段時間不繁殖,野生鳥多於繁殖鳥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但也有繁殖者認為不困難,可能因地、氣候、飲食、環境與飼養習慣等等有關係;繁殖期時可能有攻擊性,不宜過度打擾,一窩約產2-5顆蛋,平均約為3顆,孵化期約26-28天,2個月後幼鳥羽毛長成。

[/url]太陽錐尾鸚鵡(金太陽)
是台灣最常見的錐尾鸚鵡(太陽科鸚鵡),由於牠們是多產且四季皆可繁殖的鸚鵡,所以常常可在鳥店看見太陽錐尾鸚鵡的幼鳥;全身有著美麗亮橘黃色的美麗毛色,適中的體型適合一般人飼養,所以牠們一直是蠻受鸚鵡愛好人士歡迎的寵物鳥之一,自幼養大的太陽錐尾鸚鵡比較不會吵雜,而且與主人相當親近。

30cm(12吋)

分佈在南美洲的東北方,包括巴西北部、委內瑞拉東南部、北亞馬遜盆地、蓋亞那、蘇利南、法屬圭亞那等地。

棲息在海拔1200m以下的熱帶稀樹草原、乾燥有棕櫚樹林的森林與開闊的林地中,通常成一小群約30隻左右活動,飛行時會發出尖叫聲,覓食時通常比較安靜,在野外喜食各種蔬果、漿果、種子、花瓣等食物,繁殖期通常介於3-12月間,築巢在棕櫚樹洞或死樹洞中,一次約產4顆卵 ,野外數量尚穩定。

隨著籠養繁殖的穩定,人工飼養的太陽錐尾鸚鵡量非常多,現在已能用合理的價位購得,比7、8年前甚至更久前的進口價位便宜非常非常多,籠養鳥或鳥舍中的成鳥與許多錐尾鸚鵡一樣吵雜,尖銳刺耳的聲音常使人受不了,尤其是早上與傍晚與有人接進時,建議提供新鮮的樹枝供啃咬,新鮮蔬果、青菜、種子、核果的供應可使牠們更為健康 ,金太陽生性活潑好動,活動力高,是相當活躍的中型鸚鵡。

繁殖太陽錐尾鸚鵡並不困難,一年可產3-4窩,但強烈建議控制生產次數確保繁殖品質與親鳥健康,平均的窩卵數約為3-5顆,孵化期23天,需50天左右羽毛長成,若不嫌吵,太陽錐尾鸚鵡是許多想繁殖中型鸚鵡的人的不錯的入門選擇。
珍达鹦鹉

長相及體型與太陽錐尾鸚鵡相似,但是市面上的數量少一些,可惜與太陽錐尾鸚鵡一樣很吵雜,且聲音刺耳難聽, 這幾乎是Aratinga錐尾鸚鵡的共通特性,但是從小養起的珍達錐尾鸚鵡仍是討人喜愛的寵物。

30cm(12吋)

巴西東北部。

與太陽錐尾鸚鵡的差異主要是背部及翅膀都是綠色,太陽錐尾鸚鵡成鳥僅翅膀末端有綠色羽毛,珍達錐尾鸚鵡的腹部顏色也比太陽錐尾鸚鵡較深,呈深橘紅色;主要生活在被雨林環繞的開闊地區、森林邊緣地帶、落葉性森林,通常約12隻上下成群活動覓食,但有時成對或單隻活動,天然食物有種子、水果、漿果等,有時會至玉米田中吃農作物,築巢 在離地15m以上的樹洞內,繁殖期約從10月至1月,一 窩約3顆蛋 。

鳥舍內與籠養的珍達錐尾鸚鵡十分吵雜,特別是在早上與傍晚,在受驚嚇或有人在旁時也會十分聒噪,本身很韌命活躍,很快就會適應新天氣及環境,喜愛洗澡,飼養照顧上並不困難,可提供樹枝、玩具等供啃咬,可提供各類種子、蔬菜、水果、堅果、榖類、煮熟的蛋、全麥麵包等食物,也可適量地在食物或飲用水中添加維他命。  

與太陽錐尾鸚鵡差不多,並不會太困難,整年都可能繁殖,一窩約2-3顆蛋,孵化期23至26天,需50天羽毛長成,幼鳥離巢後可能還會讓親鳥餵食一陣子,之後則能獨立活動。

作者: jjj9930    時間: 2008-11-19 08:47 PM



[/url]彩繪錐尾鸚鵡
與白耳錐尾鸚鵡長的非常相似,但身長較短,相似的亞種約有9 種,身上的顏色非常鮮豔,是屬於較小型的錐尾鸚鵡,與一般Pyrrhura 屬的錐尾鸚鵡一樣比較安靜,市面上亦有不少Pyrrhura 屬(小太陽)的野生鳥。

22cm(8.5吋)

分佈在中美洲的巴拿馬與南美洲的委內瑞拉、圭亞那到祕魯的東部,還有蘇利南、蓋亞那、哥倫比亞、厄瓜多、亞馬遜盆地等地區。

大部分棲息於海拔600-2000m的森林或森林邊緣地區中,通常成對或一小群一起活動,偶爾在樹上覓食時或取食土塊時會聚集較大的族群,有時會與金翅鸚哥(Golden-winged Parakeet)或珍珠錐尾鸚鵡(PearlyConure)聚集在一起,時常至水源地飲水、沐浴,還會吃水邊富含礦物質的土壤,食物有水果、種子、漿果、昆蟲、花朵等,除了哥倫比亞及巴拿馬的亞種族群在當地還不算少外,許多其他的亞種數量已經很少了,有的甚至有濱臨絕種的危機 ,但在鸚鵡養殖裡奇亞種的分辨與注重並不明確。

新引進的鳥兒容易緊張,並不會很吵雜,進口期如在溫差相距大的天氣或是冬天時由熱帶國家進口來時得加倍注意,小型錐尾鸚鵡不若大型錐尾鸚鵡般強壯與耐溫差,若無適當處理與安置易發生生病或死亡的情形,成對飼養的成鳥體形適中羽色優美,幼鳥好奇心強,信賴主人,是不錯的寵物,喜愛洗澡與啃咬新鮮樹枝,但有些易養成拔羽的習慣。

成對分開繁殖效果較好,但難度可能不低,一窩約產 4-5顆蛋,有時更多,但常常只有2、3顆有受精,26-27天左右會 孵出,幼鳥在第31、32天時可能會離巢,但還是由父母餵食,羽毛長成約需50天綠頰錐尾鸚鵡(綠頰小太陽)
是最常見的小型錐尾鸚鵡之一,同時也是體型最小的錐尾鸚鵡之一,個性十分調皮、活潑、好奇、親人,對人的接受度高,別於非洲系Poicephalus鸚鵡(塞內加爾、麥耶氏等),牠們不會成為只親近接受一人的鸚鵡,所以相當討人喜歡,雖然與其他錐尾鸚鵡一樣並不以說話能力著稱,但牠們安靜又討喜,所以很適合各種居家環境飼養;綠頰錐尾鸚鵡與赤褐腹錐尾鸚鵡(紅腹小太陽,Maroon-belliedConure)外表上非常相似,常被誤認,綠頰錐尾鸚鵡的體色較淡較亮,胸前毛色較呈灰色,但主要辨識點是綠頰錐尾鸚鵡的尾部是紅褐色,而赤褐腹錐尾鸚鵡的尾部則是綠色(但尾部底面仍是紅褐色);有5種亞種,從外表無法分辨性別,須經由DNA鑑定或外科手術鑑定,有數種美麗顏色的變種,最常見的變種是黃邊錐尾鸚鵡(Yellow-sidedConure),後來新改良出來的變種還有肉桂色和比較少的藍色、鳳梨綠頰(左圖一)等,而二代變種如藍化黃邊、藍化肉桂(右圖一、右圖二)等數量更少價位更高;綠頰錐尾鸚鵡在飼主良好照顧下可有25年或更高的壽命,一般來說平均壽命可能約10 -15年。

26 cm (10 吋)



綠頰錐尾鸚鵡分佈於南美洲的玻利維亞、巴西與祕魯

牠們通常棲息於各種林地、林間草原、落葉林、沼澤地等海拔2900 m以下的地區,群居性,一般都10至20隻左右一起活動,習慣在樹頂覓食,在分佈的區域算是常見的鳥類,築巢在樹洞中,繁殖期可能始於2月,一窩產3-4顆蛋 ,在棲地裡有穩定的族群結構與數量。

綠頰錐尾鸚鵡是活潑的鸚鵡,其各類迷人鮮豔的變種也是最近非常熱門且高需求的鳥種,成鳥剛飼養時會較害羞,有人接近時會躲入巢箱內,但適應力與生命力強,不吵鬧,比牠們的近親Aratinga類的錐尾鸚鵡安靜許多,但在興奮、高興或想吸引主人注意時會鳴叫,牠們相當喜愛洗澡,常沐浴能使羽毛與皮膚維持良好的狀況,許多飼養綠頰錐尾鸚鵡的人會遇到這些小傢伙長大時會開始出現咬人的習慣,尤其在開始成熟的時期時(約9個月大到1歲時),但這個問題通常很快會解決;飲食上避免只餵食種子飼料,這對牠們的健康會大打折扣,蔬菜、水果、鳥餅乾飼料 、適量的維他命等都需酌量餵食。

與一般小型錐尾鸚鵡差不多,綠頰錐尾鸚鵡大約都在春夏開始繁殖,繁殖難度不高,整年都可能繁殖,大多數的綠頰錐尾鸚鵡都是多產的鳥兒,但也有一些不是;巢箱可使用直立式,巢箱規格同於雞尾鸚鵡即可,牠們大概1歲有繁殖能力,但建議18個月大時再繁殖較理想,尤其是母鳥,一年可繁殖2-3次,一次約產4-7顆蛋,通常為4至5顆,繁殖期間不宜過於頻繁的開翻檢查巢箱,因為有可能導致親鳥受驚嚇而傷害了蛋或雛鳥的情形,孵化期約24天,幼鳥毛羽長成需7至8週 ,他們雖為多產的鸚鵡,但不宜讓他們持續性的過度繁殖,這樣會使將來的繁殖品質大降,甚至不會再成功繁殖。

[/url]黑帽錐尾鸚鵡(黑頭小太陽)
Pyrrhura 小型錐尾鸚鵡裡的一員,也是裡面體型較嬌小的種類,個性好玩活潑,價位不高,是很可愛的寵物鳥,也如同種小型錐尾鸚鵡一樣不吵鬧,是對鸚鵡有興趣的初入門者良好的選擇之一;黑帽錐尾鸚鵡 有兩個亞種,性別無法由外表判斷。


25 cm (9.5 吋)


黑帽錐尾鸚鵡主要分佈在西亞馬遜盆地,包括祕魯、玻利維亞、巴西等國境內。


黑帽錐尾鸚鵡在野外的棲地主要在海拔300公尺以下的潮濕的低地熱帶森林,尤在安地斯山周圍的丘陵地區林間地帶更易見其蹤跡,但東安地斯山丘陵地區數量較少,牠們多為群居性,通常約30隻左右成群活動,繁殖期間時聚集數量則較少,黑帽錐尾鸚鵡大都在樹頂上覓食或群集,鮮少至30公尺以下的高度活動,繁殖期在2至3月間



[/url]


人工繁殖鳥很容易飼養,牠們是活躍的鳥兒,但剛飼養時較害羞,也較怕人,常一有人接近就躲進巢箱,但一適應環境與天氣後則十分健壯,可常噴水或供其沐浴保持良好羽毛狀況與羽色,大部分的黑帽錐尾鸚鵡都會喜愛沐浴,飲食則同一般Pyrrhura 小型錐尾鸚鵡,以混合種子飼料和堅果為主食搭配蔬菜水果或是進口鸚鵡餅乾、乾糧等營養食物。



若飼養的為人工繁殖成鳥則難度並不會太高,一般以繁殖而言成對繁殖是比較理想的繁殖方法,巢箱使用一般雞尾鸚鵡(卡美)用的直式巢箱即可,若鳥很怕人則可自行製作深度深一點的巢箱,通常鸚鵡對深度深、比較暗的巢箱比較有安全感,但記得釘上梯子供其進出巢箱爬行;黑帽錐尾鸚鵡是多產的種類,若將雛鳥移出手養整年都有可能繁殖,但必須妥善控制生產次數,若不間斷的繁殖會大大影響往後繁殖品質與親鳥健康甚至死亡,一窩產5-8 顆蛋,孵化期約25天,6 - 7週幼鳥羽毛長成。



[/url]赤褐腹錐尾鸚鵡(紅腹太陽)
是常見的小型錐尾鸚鵡之一,在世界上的鸚鵡養殖業數量也很多,容易繁殖與照顧,價位較低,是不錯的選擇,約有3種亞種。

24-26cm(9.5-10吋)

分佈於巴西的東南部、阿根廷東北部、烏拉圭、巴拉圭東部、玻利維亞東部等地區。

與綠頰錐尾鸚鵡很相似,棲息在各種森林及林地中,尤其常發現於大西洋濱海森林與開闊的林中草原地區,農作物區與公園內也常有牠們的蹤跡,成對或成群約10至15隻左右 活動,喜歡互相理毛,常聚集於瀑布邊洗澡,也常在玉米田及橘子園中覓食;築巢於樹洞中,10-12月時繁殖,一窩約產5至6顆蛋。

剛飼養的赤褐腹錐尾鸚鵡很快可適應新環境及信任主人,與綠頰錐尾鸚鵡一樣是常見的飼養鳥種,也是最常見的小型錐尾鸚鵡,適應後變的強壯,除非受打擾或興奮時,一般大部分時間不會吵雜,相較於其他有強勁啃咬力的鸚鵡,牠們的破壞力較小, 建議常給予沐浴,對其他種類有攻擊性。

繁殖這個種類難度低,很適合剛入門者,整年皆可繁殖,一歲即有繁殖能力,是非常多產的錐尾鸚鵡, 但不建議為求產量而一直使他們處於繁殖狀態,這對未來的繁殖品質有很大的傷害,一窩平均約有5顆蛋,但有時可多至7-9顆,孵化期約23-26天,50天後羽毛長成。

[/url]紅色吸蜜鸚鵡(紅伶)
有4種血緣相近的亞種,在台灣算是最常見的吸蜜鸚鵡之一,牠們的繁殖難度低,所以一年四季都經常可以在鳥店看到紅色吸蜜鸚鵡的幼鳥,手養幼鳥很愛親近主人也很愛玩耍;牠們是很吵雜的吸蜜鸚鵡,有時尖銳的叫聲使人無法忍受,尤其購買成鳥前先評估居家環境是否適合飼養這類吵雜的種類。

28-31cm(11-12吋)

印尼境內的摩鹿加群島上,布魯島、蘇拉群島、凱伊群島、沙巴魯亞、安伯納等地。

常常成一大群吵雜地出現在住家附近的農場,潮濕的森林、紅樹林沼澤區、近海岸的林地、海拔1250m的丘陵地等地區都常見牠們成群活動,數量雖然因為遭人為捕捉作為買賣而下降,但是在當地是常見的鳥類,天然食物包括花蜜、花、昆蟲,經常飛越各小島間活動,花木較多的地區牠們的族群數量也較多,築巢於樹洞中,繁殖季約從8-9月開始;

常可見的寵物鳥,籠養的紅色吸蜜鸚鵡活潑且吵雜,購買時要注意是否為來自野外的野生鸚鵡,因為吸蜜鸚鵡這類的鸚鵡走私鳥或進口野生鳥很多,一開始適應期最好先安頓於室內,人工繁殖鳥適應環境後即很健壯,且可適應台灣的天氣,基本上算適應力蠻強的吸蜜鸚鵡,餵食上主要還是宜提供進口吸蜜鸚鵡專用粉狀飼料與蔬果類為佳。

[/url]

台灣繁殖紅色吸蜜鸚鵡成功者非常多,只要選擇成熟且人工繁殖的紅色吸蜜鸚鵡就能很快有繁殖成果,難度低,用小型籠子即可繁殖成功,但不建議常年置於小籠子而只多求繁殖,一窩產2顆卵,孵化期約26天,7-9個星期後羽毛長成,幼鳥應於3至4個星期後抓出巢箱手養,否則親鳥有可能攻擊幼鳥,全年皆可繁殖。


[/url]藍紋吸蜜鸚鵡(閃電)
是台灣 常見的吸蜜鸚鵡,手養鳥乖巧聽話,說話能力在吸蜜鸚鵡中算是較好的,適中的體型飼養方便,而且鮮豔的羽色十分美麗,是蠻受歡迎的吸蜜鸚鵡,所以牠們的數量也愈來愈多。

亞種間體形有點差異,多為30-34cm(11-13 吋)

源於印尼的塔尼巴群島,後來有引進到凱群島及大馬島上,而在凱群島的藍紋吸蜜鸚鵡似乎無法成功地繁衍生存,其族群已不復見。

雖然藍紋吸蜜鸚鵡的數量不少,在台灣也常常可以見到,但是野外的盜捕行為與棲息地的破壞使他們的數量漸漸減少中,野生的吸蜜鸚鵡是最常被盜捕走私的鸚鵡之一,台灣販賣野生吸蜜鸚鵡的鳥商比比皆是,通常野外如果抓到1000隻,到目的地的國家後,約只有100隻上下可存活,所以選擇有信譽、愛護鸚鵡的商家是很重要的;藍紋吸蜜鸚鵡在野外的生態紀錄很少,大概棲息在棕櫚樹林、紅樹林等地 。

人工繁殖的藍紋吸蜜鸚鵡不大會吵,新引進的鳥兒較害羞,尤其是野生鳥, 寵物鳥活潑擅仿各類聲音,常引人喜愛,可以定期給予日常沐浴,飼養處能有陽光照射比較理想,餵食上宜採吸蜜鸚鵡用粉狀飼料與青菜水果餵食對牠們薄弱的消化系統及健康較為理想。

選擇購買人工繁殖鳥,繁殖難度不高,成對分開飼養繁殖,全年可生好幾窩,但絕不宜為求產量敦促他們連續多次繁殖,一次產2顆蛋,孵化期約為26天,3個月後羽毛長成,之後再過2個星期幼鳥即會離巢,太晚將幼鳥移出可能會遭親鳥攻擊

作者: jjj9930    時間: 2008-11-19 08:50 PM

藍眼鳳頭鸚鵡(非一般國內說的藍眼葵花巴丹)
是很少見的珍稀種類,有別於葵花鳳頭鸚鵡,牠的頭部與冠羽的形狀和摩鹿加鳳頭鸚鵡(朱路冠)較為相似,由於在葵花鳳頭鸚鵡的4種亞種中有3種也有藍色的眼圈,唯一沒有藍色眼圈的是產於澳洲體型最大的亞種 - Sulphur-crested Cockatoo(Cacatuagalerita),所以分辨藍眼鳳頭鸚鵡與葵花鳳頭鸚鵡主要是以頭部與冠羽的形狀與較亮的藍色眼圈來作區隔,人工飼養的數目非常的稀少,母鳥的虹膜顏色較公鳥呈紅棕色。

50cm(20 吋)

藍眼鳳頭鸚鵡原產於巴布亞新幾內亞東岸畢斯馬克群島的新不列顛島以及新愛爾蘭島上。

藍眼鳳頭鸚鵡棲息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森林區、低地、森林邊緣地區與較空曠的林地內,較常在低海拔的地區發現牠們的蹤跡,除了部份分佈地區外牠們在當地算是常見的鸚鵡,但近年並無新的藍眼巴丹數量統計與生態觀察所以現今的情形並不清楚,但數量很可能較以往低,主要還是捕捉販售至寵物市場與原始棲地的人為破壞;牠們常單獨、成對或一小群一、二十隻聚集活動,常在枝頭間或是飛行時大聲嘶叫,很引人注意,天然食物包括種子、堅果、水果、漿果、無花果、昆蟲等,行為大致上應與葵花 鳳頭鸚鵡相去不遠;繁殖季節不詳,一次約產2顆蛋,由公鳥與母鳥輪流孵蛋,孵化期約需30天。

大部分的藍眼巴丹都非人工繁殖鳥,台灣鮮少的數量幾乎也是走私的野生鳥,黑市價格高,死亡率更高,千萬別購買,人工繁殖鳥更是非常昂貴不曾引進,剛引飼養初期較為膽小害羞,人工繁殖鳥很快可適應新環境,之後即便的強壯,叫聲響亮吵雜,破壞力很強,籠舍中宜提供樹枝或耐咬的玩具供其啃咬,將牠們安置於大的籠\舍中較為理想,與其他大型巴丹一樣,餵食上得提供熱量較高的堅果類,日常的混合種子供給與蔬果餵食也少不了。

由於籠養數目非常地稀少所以繁殖成果相當的少,除了少數如英國徹斯特動物園與美國幾個繁殖中心外,其成功繁殖相當少見,繁殖的資料也相當有限,可參考葵花鳳頭鸚鵡與摩鹿加鳳頭鸚鵡的繁殖資料,提供較深的堅固巢箱供其使用,一窩產1-2顆卵,孵化期通常持續28-30天,幼鳥通常羽毛長成至斷奶需8-9個月。摩鹿加鳳頭鸚鵡(朱路冠)
是早期最常走私來台的野生鳳頭鸚鵡之一,棲息地破壞及非常嚴重的盜補走私行為使牠們已成為瀕臨絕種的鸚鵡,碩大的體型與美麗的外表是牠們受人喜愛的最大原因,由於摩鹿加鳳頭鸚鵡已列為保育類動物,但是在台灣還是有許多人飼養,有些是保育法令通過以前留下來的,也有些人成功的繁殖這些美麗的大型鳳頭鸚鵡;公母外表無明顯差別, 一般鳳頭鸚鵡可以由眼睛虹膜分辨性別,但摩鹿加比較不容易,公鳥虹膜為黑褐色,母鳥的虹膜有點帶紅色但是和其他種類比起來並不明顯而且險的較深色,有時還是得用DNA或內視鏡來確定。

約52cm(20.5吋)

印尼摩鹿加群島的西瑞島及周圍鄰近的小島,在沙巴魯亞島及哈魯古島的族群已絕種,曾再次引入安本島野放,但現今也不見牠們的蹤跡了。  


在1970年代時摩鹿加鳳頭鸚鵡在當地還是常見的鸚鵡,由於貪婪的人類的盜補使的這2、30年來數量急遽下降,根據華盛頓公約的調查報告,在1981-1985年間,每年至少有5000隻摩鹿加鳳頭鸚鵡被出口至無華盛頓公約管制的國家,或是利用走私入境,這個數目不包括印尼國內買賣的數量,所以盜捕野生鳥的情形十分嚴重,1987年一個自然保育的團體(PHPA)訂法限制了摩鹿加 鳳頭鸚鵡的出口,1989年牠們正式列為華盛頓公約附錄I的瀕臨絕種鳥類,雖然列為瀕臨絕種的生物,但是在許多印尼的鳥市也是有來自野外的摩鹿加鳳頭鸚鵡待價而沽,走私野生鳥至國外的交易也都悄悄進行著,全世界的總數量約有8000隻,眷養的數量可能比野外更多;棲息地的海拔大概在100-1200m之間,超過海拔900m就很少有其蹤跡,常棲息於開闊的林地、紅樹林、沼澤區、溪河邊的森林區等地,通常單隻、成對或一小群活動,偶爾大批聚集時約有16隻,但由於數量嚴重下滑,這種景象已不常見到,在早晨離開棲樹與傍晚返回棲樹時會發出響亮的鳴叫,主要食用堅果、椰果、種子、漿果、昆蟲等,繁殖期在7-8月間,築巢於高聳樹洞內,一窩產2顆卵,約28天後孵化,牠們約在4、5歲時成熟;盜獵者用尼龍質漁網放置於摩鹿加鳳頭鸚鵡棲息的樹上捕捉牠們,或利用馴服的摩鹿加巴丹引誘野生摩鹿加巴丹進入陷阱中,盜獵者也跟隨成鳥的蹤跡找出巢穴,再將幼鳥捕獲,捕獲的鳥兒會被抓到海邊交易,再用小船轉運至安本島 ,此類盜捕行為從未間斷;牠們是華盛頓公約附錄一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鸚鵡。

籠養的摩鹿加鳳頭鸚鵡非常吵,聲音非常的大,尤其是公鳥,十分容易興奮與過度反應,野生鳥會非常緊張,啃咬破壞力超強,籠\\舍一定要夠堅固,一般的鸚鵡籠舍可能沒多久就會被拆掉了,定期提供新鮮樹枝及玩具供啃咬會有改善無聊與打發時間效果;手養的朱鷺冠非常黏人與可愛,但常會有只認主人但對其他人有攻擊性的行為,需時常給予關心與互動,常讓他們出來籠\\外活動與玩耍,行為上不多加注意或是長期忽略的話會和其他大型巴丹一樣容易有拔羽等偏差行為出現,對飼主而言也是相當不負責任的作法,飼養大型鸚鵡除了環境外,更一定要有照顧他們一輩子的準備,將他們當為家庭一份子一樣的愛護,飼養成鳥或欲配對時得注意巴丹常有的一些麻煩,巴丹是不容易配對的鸚鵡,一不合很可能會互相攻擊造成傷害甚至死亡,宜從幼時自然配對為佳。

提供的空間需夠寬敞,巢箱除了需用厚實木板製成外,最好在邊緣加上堅硬的金屬質材,或是提供金屬製巢箱來繁殖,需注意公鳥經常攻擊母鳥的行為,尤其在空間不夠的情形下,由於摩鹿加鳳頭鸚鵡體型大,育雛期間不要常驚動親鳥,不然可能發生親鳥因驚嚇而使幼鳥受傷甚至踩死幼鳥,牠們算是較多產的鳳頭鸚鵡一年可多至3-4胎,,一窩產2顆蛋,孵化期約29天,羽毛長成約需14-15個星期,全年均可能繁殖。


[/url]雨傘鳳頭鸚鵡(大白)
是最多產的鳳頭鸚鵡之一,牠們的冠羽是所有鳳頭鸚鵡中最大的,潔白無瑕的羽毛十分美麗,在國際的鸚鵡養殖中算是常見的種類,在野外的數量卻愈來愈少,人類捕捉販賣是主要原因,國內的雨傘巴丹與其他許多東南亞白色系的鳳頭鸚鵡一樣,絕大部分都是野生鳥進口或是走私來台的;其個性非常溫和及友善,能學會許多把戲及技巧,母鳥的虹膜有點帶淡紅色。

46cm(18吋)

分布在印尼摩鹿加省的北摩鹿加群島

喜愛棲息在海拔600m以下的山丘地森林、開闊林地、森林邊緣地帶、紅樹林、沼澤區等地,通常成群或一小群約3-10隻左右活動,有時在棲息處會聚集較大群約50隻的族群,天然食物包括堅果、種子、漿果、水果等,整天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樹上,獵人常用馴服乖巧的雨傘巴丹引誘野生的雨傘巴丹進入陷阱,在1984年時約有12193隻野生的雨傘鳳頭鸚鵡被捕獲,出口或走私至別的國家,不包括約有7-10%的野生鳥在未被販賣時即死亡,以及印尼國內買賣的數量,當地居民有時也獵殺牠們作為食物,加上棲息地破壞導致的巢[/url]穴不足等問題,使牠們的數量不停地下滑,全世界的總數量約在5萬至20萬隻之間,但有可能更多,築巢於中空樹洞中,野地繁殖期約在4月間。

籠養的雨傘鳳頭鸚鵡有時非常吵雜,喜愛啃咬東西,啃咬力十分強勁,身上會有白色粉狀毛削物,剛引進飼養時較害羞,人工繁殖鳥能很快地適應新環境;台灣的雨傘鳳頭鸚鵡多為東南亞走私與進口的野生鳥,也有少數多年在台的野生鳥所繁殖出來的幼鳥,大部分人不適合飼養這類大型巴丹,除了環境許可外,尚有噪音、動輒五六十年的壽命與正確知識及負責心等問題,請飼養前先做好功課與各項理性評估。

雨傘鳳頭鸚鵡是鳳頭鸚鵡中較容易繁殖的種類,全年均可繁殖,連續使其一直繁殖而求獲利是非常不智與短視的作法,最好選擇堅固厚實邊緣加金屬的巢箱,或是將巢箱外掛在籠外,否則可能會被牠們咬的離離落落, 通常一窩產2顆卵,公鳥與母鳥輪由孵蛋,約30天後孵化,3個月後羽毛長成,親鳥常常只專心照顧一隻雛鳥,所以常檢查巢箱及幼鳥的情形是必須的,有飼養雛鳥經驗的人最好能夠抓出手養以確保每隻幼鳥能順利健康的成長與發育。杜柯波氏鳳頭鸚鵡

[/url]在台灣的杜柯波氏鳳頭鸚鵡大都是野生鳥,體型稍微較戈芬氏鳳頭鸚鵡大一些,手養鳥十分乖巧與安靜,有學話的能力,個性溫和且愛親近人,是小型鳳頭鸚鵡中不錯的選擇,可惜數量不多也不普遍 。

33cm(13吋)

分布在南太平洋的所羅門群島上

息於多種類型的地區內,從海岸線到山區內,包括森林、森林邊緣地帶、小鎮上、花園內等,在海拔700公尺左右最常發現牠們的蹤跡,通常成對或成一小群一起活動,成群活動時吵雜且引人注目,主要食用種子、漿果、水果、嫩芽、花朵及昆蟲,7-9月是牠們的繁殖期,築巢於樹洞內,一次約產2-3顆卵,籠養的杜柯波氏鳳頭鸚鵡數量不多,但野外數量還算穩定,全世界總數量在10萬隻以上,在當地村落是普遍的寵物,但受棲息地日益因破壞而減少,及遭捕捉販賣至鳥市、走私等因素,數量也是在下降當中。

與其他鳳頭鸚鵡比起來杜柯波氏鳳頭鸚鵡算是比較安靜些的種類,體型比粉紅鳳頭鸚鵡大一些,說話能力也還不錯,是理想的寵物鳥,價位不高,但市面成鳥多為東南亞進口的野生鳥,不宜飼養;適應能力不差,不吵鬧,比較含蓄,飼養成鳥宜購買人工繁殖的原配對,比較不會發生巴丹常發生的難以配對情況。

繁殖成果少,繁殖期間有侵略或攻擊性,公鳥有時會攻擊母鳥,不要經常打擾牠們或改變環境,因為牠們對這些行為十分敏感,一窩產2-3顆卵,孵化期約28天,羽毛長成8-10星期,常發生親鳥不餵食雛鳥的情形,最好趁早將幼鳥移出手養。粉紅胸鳳頭鸚鵡(桃色、粉紅巴丹)是澳洲分布最廣的鸚鵡之一,在許多地區被視為農業害鳥,但在澳洲以外的國家合法進口的粉紅胸鳳頭鸚鵡價格卻是一直不低,牠們美麗的粉紅羽色十分迷人,手養鳥非常聰明及愛嬉戲,即使野生鳥遭捕捉飼養後也會變的友善與乖馴,飼養牠們需對牠們付出多一些的注意與關懷,提供多種玩具,以避免無聊所產生的拔羽症,母鳥的虹膜呈紅棕色,公鳥與幼鳥則是暗黑色,約有2-3種亞種,差別在於羽色深淺及體型的大小不同等差異,即使是乖巧的手養鳥,成熟後有可能變的有侵略性,愈成熟的鳥其眼部會長滿顆粒狀突起物,幼鳥則無。

約35cm(14吋)

廣佈於全澳洲

粉紅胸鳳頭鸚鵡遍佈於澳洲各地,在當地是非常常見的鸚鵡,在過去50年間牠們的數量及棲息地迅速成長,估計世界總數量應超過5百萬隻,野外數量非常的多,常對穀物田等農作物造成相當大的損失,許多地方可以合法的獵殺以控制過多的數量造成農作物的危害的問題;粉紅胸鳳頭鸚鵡喜愛棲息在開闊的草地與林地、農作物區、都市、小鎮等地,群居性,常數百隻成群結隊地活動,覓食時會各散為一小群,通常在地上覓食,主要食物有─水果、種子、核果、昆蟲、嫩芽、漿果等,可能有些會與米契爾少校 鳳頭鸚鵡(車輪冠 Major Mitchell'sCockatoo)及長嘴鳳頭鸚鵡(Long-billedCorella)雜交,澳洲北部的繁殖期在2-7月,南部在7-12月,常將巢穴彼此築的很接近,利用樹葉與小樹枝在樹洞內築巢,一窩約產3-4顆蛋,公母輪流孵雛,孵化期約30天,幼鳥約在8星期後離巢;

在澳洲粉紅胸鳳頭鸚鵡與葵花鳳頭鸚鵡一樣是常見的寵物且售價低廉,繁殖牠們的人也不多,因為野外數量很多,且有些地區能合法的捕捉,餵食上與其他鳳頭鸚鵡較不同的是油脂含量多的種子不應過量餵食,否則容易長出脂肪瘤,籠養鳥是吵雜、啃咬力強且生命力十分強韌的鳳頭鸚鵡,最好能時常提供新鮮的樹枝供牠們啃咬,餵食上粉紅胸鳳頭鸚鵡易發生肥胖的問題,所以勿餵食過多脂肪過多的食物,如葵花子與堅果,蔬果類在日常餵食中的比重要多一點,也可餵食但黃粉與營養鳥乾糧,而籠舍寬敞些也有助於提供適當的運\動而不致過胖。

                    

粉紅胸鳳頭鸚鵡是鳳頭鸚鵡中較多產的,提供厚實堅固的巢箱,在籠內放置稻草、小樹枝、樹葉等供公鳥築巢,一對成熟的成鳥一旦開始繁殖後即能固定的繁殖,一窩通常產3顆蛋,但可多至5顆,孵化期約25天,公母輪由孵蛋,7個星期後羽毛長成,幼鳥很快即能離巢。棕櫚鳳頭鸚鵡
是很十分美麗且獨特的 鳳頭鸚鵡,由於臉部沒有羽毛的特色與金剛鸚鵡一樣,所以又有人稱椰子金剛,牠們的喙部尺寸僅次於藍紫金剛,是體型很大的黑巴丹,共有3種亞種─艾特瑞木斯棕櫚鳳頭鸚鵡Aterrimus PalmCockatoo)、戈利亞棕櫚 鳳頭鸚鵡(Goliath Palm Cockatoo)、范沃特氏棕櫚鳳頭鸚鵡(Van Oort's PalmCockatoo),前2種較常見,戈利亞體型最大,艾特瑞木斯體型最小;棕櫚鳳頭鸚鵡在國外合法的售價非常的高,通常比藍紫金剛還貴,國外一隻人工繁殖鳥通常要7、8千元美金至1萬多元美金,以"鳥類飼養繁殖研究中心"(Avicultural Breeding & ResearchCenter--簡稱ABRC)為例,他們販售人工繁殖的斷奶棕櫚鳳頭鸚鵡幼鳥來籌募棕櫚鳳頭鸚鵡保育基金,通常一隻艾特瑞木斯幼鳥售8000美元,而戈利亞售13000美元,由於在歐美非常稀少且不易繁殖所以他們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

依亞種與性別不同約55-68cm(21.6-26.7吋)

分佈在新幾內亞與周圍的島嶼,以及澳洲昆士蘭的約克角半島北部地區。


在新幾內亞的族群多棲息於熱帶雨林中,森林邊緣地帶、開闊稀樹的草原地帶等,澳洲族群分布在森林、尤加利樹林地及其鄰近的雨林區等地,有時單獨一隻活動,常成對或5、6隻聚集活動,用巨大有力的嘴剝開食用又大又硬的種子與堅果,水果、嫩芽、漿果也是主要食物,牠們臉部的顏色會依情緒而改變,受驚嚇或興奮時會由粉紅色變深紅色,在澳洲,繁殖期約在8-2月,在新幾內亞約在8月間;由於豐厚的利潤棕櫚鳳頭鸚鵡被盜捕至國際黑市的情形非常嚴重,加上棲息地破壞與當地人民獵殺他們作為食物,數量正在快速下滑中,棕櫚鳳頭鸚鵡是華盛頓公約附錄一 ,一級保育的稀有鸚鵡。

籠養的棕櫚鳳頭鸚鵡很活耀,一但適應新環境後即非常強壯,但若綁在站架上或小籠\舍中則會顯的了無生氣,看似十分沉默與封閉,啃咬力強,提供新鮮的樹枝供啃咬,適應期可能有餵食的問題,是因食物改變與環境的改變所產生的問題,甚至不吃食物,這尤其

[/url]易發生在野生鳥的身上 ,雖為大型鳳頭鸚鵡,但是他們和其他大型鳳頭鸚鵡比起來算安靜很多,不會常閒來無事的大聲清喉嚨;野生鳥在籠養幾年穩定後也常會發生不明死亡的情形。

由於棕櫚鳳頭鸚鵡的繁殖本來就很困難,在歐美都很少見,而台灣與亞洲的棕櫚鳳頭鸚鵡幾乎都是走私的野生鳥,要繁殖成功非常困難,繁殖需要大的鳥舍,繁殖期間對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一窩只產1顆卵,偶爾兩顆,孵化期約28-35天, 羽毛長成約13-16個星期。戈芬氏鳳頭鸚鵡(小白)
是體型最小的巴丹之一,外表十分可愛及討人喜歡,牠們的說話能力在鳳頭鸚鵡中算是較好的,非常愛嬉戲,能容易地學會許多把戲及技巧,是很友善的 鸚鵡,現已成為保育類的鸚鵡。

32cm(12.6吋)

主要棲息在印尼南摩鹿加群島的塔寧巴島,鄰近的島嶼如牙德納島、拉瑞島、希拉魯島也有其族群,也曾引進到凱群島上。

戈芬氏鳳頭鸚鵡雖然在1970年代時就受棲息地破壞與捕捉販賣等環境衝擊,但在1981年時的數量還算普遍,由於牠們分佈的範圍小,所以任何棲息地的流失與盜補行為對整個族群數量的影響很大,在1983至1989年間光是有記錄的出口數量(不包括走私的數量)就有52000隻,牠們也會因在當地造成農作物損失而被農民捕捉或射殺,世界上的總數量應該超過20萬隻,而在1992年時戈芬氏鳳頭鸚鵡即列為華盛頓公約附錄一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常出現在海岸邊的低地森林內,有時會至農作物區內覓食,尤其愛在玉米田中吃農作物,築巢於樹洞內,一次產 2-3顆蛋,公母輪由孵雛,30 天後孵化,10週左右後羽毛長成 ,戈芬氏巴丹為華盛頓公約附錄一之一級保育類鸚鵡。

台灣所見幾全為野生鳥,台產繁殖非常少,但即使野生鳥也可馴服的像人工繁殖鳥般乖巧,人工繁殖幼鳥有著很貼心可愛的個性,加上外表可愛美麗,在國外廣受歡迎,人為飼養的戈芬氏鳳頭鸚鵡成鳥剛飼養時較害羞,通常表現的很沉默,但很快可適應新環境,爾後即非常活潑好動,啃咬力強,可以常常給予沐浴,時常清理消毒鳥舍以免疾病的發生。

許多國外的繁殖者成功的繁殖戈芬氏鳳頭鸚鵡,國內則較少見,難度略高,也因幾乎全是野生鳥的原因;將巢箱安置在陰暗的角落,一窩約產3顆卵,但常有蛋未受精的 情形發生,公母輪由孵蛋,孵化期約28-30天,8-10週後羽毛長成,有時對於巢箱的檢查會顯得緊張,勿過度打擾。

作者: jjj9930    時間: 2008-11-19 08:51 PM



折衷鸚鵡(大紫紅)
是所有鸚鵡中兩性外表差異最明顯的種類,公母色差極大,母鳥鮮紅色的羽色與公鳥亮眼的綠色形成強烈對比,是非常美麗吸引人的鸚鵡,牠們的說話能力十分傑出,在國際間的鸚鵡雜誌或網站常常被列為只在灰鸚、亞馬遜鸚鵡排名之後的種類,公鳥生性活潑好奇,喜愛親近人,在中大型鸚鵡中是理想的選擇,母鳥則較不好動有侵略性,母鳥在折衷鸚鵡的世界中是居優勢主導地位,絕大部份的母鳥都比公鳥凶,在飼養照顧上,折衷鸚鵡較其他中大型鸚鵡的難度高,主要是牠們的消化系統很長,需要大量的纖維質與維生素,所以應主要餵食蔬菜、水果與軟性食物,維他命A的攝取對牠們尤其重要;近年來野生成鳥甚至幼鳥大量進口,死亡率非常高,再加上許多野生幼鳥多在冬天進口來台,所以傷亡不是一般人能想像的;共約有10種亞種,與其他鸚鵡不同,所有折衷鸚鵡的亞種只屬於一個獨立的屬,並無其他血緣關係相近的種類。

依亞種不同,約30-40cm

分佈相當廣闊,主要佈在印尼新幾內亞與巴布亞新幾內亞境內的許多島嶼上,分佈在澳洲的族群則是在約克角半島的北端。

折衷鸚鵡約有10個亞種--1. 弗斯馬瑞折衷鸚鵡( Eclectus. r. vosmaeri )、2. 衛斯特曼折衷鸚鵡( Eclectus r. westermani )、3. 華貴折衷鸚鵡( Eclectus r. roratus )、4. 紅邊or新幾內亞折衷鸚鵡( Eclectus r. polychloros )、5. 艾魯折衷鸚鵡( Eclectus r. aruensis )、6. 澳洲折衷鸚鵡( Eclectus r. macgillivrayi )、7. 所羅門島折衷鸚鵡( Eclectus r. solomonensis )、8. 比亞基折衷鸚鵡( Eclectus r. biaki )、9. 柯內利亞折衷鸚鵡( Eclectus r. cornelia )、10. 塔寧巴或瑞德利折衷鸚鵡( Eclectus r. riedeli),其中體型最大的是澳洲折衷鸚鵡,約38-40cm,最小的是所羅門島折衷鸚鵡,約30-32cm,而一般稱的金尾折衷,也就是弗斯馬瑞折衷鸚鵡體型則是第2大,但與艾魯折衷鸚鵡也差不多大;許多繁殖者並沒有繁殖純正血統的觀念,所以許多的折衷鸚鵡是不同亞種所雜交繁殖的,辨識折衷鸚鵡的亞種很困難,辨識大部分須經由母鳥的外在特徵,而大部份公鳥的外表幾近相同,難以辨認,但仍有些跡象可循─只有3種亞種的母鳥眼睛邊緣有一圈藍色的鑲邊,就是澳洲折衷鸚鵡、紅邊折衷鸚鵡與所羅門島折衷鸚鵡,另一個辨認方法是上面所述的10種亞種中第1、2、3種的母鳥的腹部羽色是紫色,第4、5、6、7、8種母鳥的腹部羽色是深藍色,而第9、10種的腹部並無藍色或紫色,全身皆為紅色,這2種亞種在一般鸚鵡養殖中十分罕見,屬珍稀鳥種,而公鳥只能依體型大小及羽色深淺來判別;折衷鸚鵡棲息在各種不同的地形,森林、草原、紅樹林、椰子園以及農作物區等海拔1900m以下的地區,最常在農作物區、濱海地帶與低海拔森林出沒,繁殖期外常單獨、成對或一小群聚集,在繁殖期時,常常只有公鳥聚集在一起,聚集時很吵鬧,警戒心強,一般都在樹上覓食,在部分新幾內亞地區牠們被當作破壞農作物的害鳥,主要食物是水果、嫩芽、花與花蜜、堅果、種子等,特別喜愛香蕉、芒果、無花果及木瓜,雖然在大部分地區折衷鸚鵡的數目還算穩定,但是盜捕的情形很嚴重,在安本島、沙巴魯亞島和哈魯古島的族群在盜獵者的長期捕捉下這3個島的折衷鸚鵡已經絕種,另外稀有的柯內利亞折衷鸚鵡也瀕臨絕種,全世界折衷鸚鵡的總數量應超過30萬隻;繁殖季節因地而異,一次產2顆蛋,母鳥在孵蛋期間,一天離巢2次讓公鳥餵食,26天後孵化,3個月後羽毛長成。

籠養的折衷鸚鵡很常見,是中大型鸚鵡中較安靜的鸚鵡,但有時仍會嘶叫吵雜,尤其在傍晚;但是一直以來東南亞進口的野生折衷從未間斷過,野生折衷鸚鵡死亡率極高,比許多野生鸚鵡的死亡率高很多,千萬勿因貪便宜而購買; 最好飼養在較大的籠舍中,剛

引入飼養的折衷鸚鵡適應新環境與主人較慢,尤其是母鳥,一開始會對新食物不習慣甚至排斥,野生鳥十分容易生病死亡,母鳥對公鳥有時會有侵略性,提供牠們新鮮樹枝與玩具,飲食上若只提供種子瓜子等飼料會對其健康相當不利,亦會減短期壽命;手養公鳥活潑親人又友善,適合當寵物鳥,母鳥則較為害羞與內向,性格與外向的公鳥相距甚多。

與其他中大型鸚鵡相較之下,折衷鸚鵡的繁殖難度算是較低的,在孵雛的母鳥對公鳥常有攻擊性,整年都能繁殖,通常繁殖過的折衷鸚鵡會穩定且持續的繁殖,但是常有未受精的蛋或發生親鳥不育雛的情形,尤其沒授精的繁殖常常發生;一窩產2顆蛋,孵化期約28天,70-80天後幼鳥羽毛長成,小型的折衷鸚鵡約於2歲時有繁殖能力,大型的則須4-5年,但依資深繁殖者的經驗來說,折衷鸚鵡約五六歲以上比較會有穩定的繁殖,成功育出幼雛的機會也較大。

[/url]亞歷山大鸚鵡
是亞洲最大的長尾鸚鵡(Asiatic Parakeet),分佈地區十分廣闊,橫跨數個國家,國內市場多是野生鳥,外表有點類似環頸鸚鵡(月輪),但是體型明顯大的多,且翅膀上有明顯紅斑,有不錯的學話能力,天性溫和,可訓練學會一些技巧,近年來也出現許多顏色的變種, 甚至是頭 / 身不同色的高階變種,但價格非常的貴,約有5種亞種。

58cm(23吋)

廣佈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捕寨、越南等國。

大部分棲息於海拔900m以下各種乾燥與潮濕的地方,包括森林、農作物區、紅樹林、椰子園等地,偶爾也在都市郊區、公園、花園活動,通常活動時是一小群成群,在食物充足時或在棲息處休息時會大批聚集,天然食物包含了野外與農田的種子、花、花樹的嫩芽、花蜜、水果、穀類及蔬菜,覓食時間主要在早上與傍晚,在許多地區亞歷山大鸚鵡的主要食物是農作物,造成農民很嚴重的損失,繁殖季節約在11-4月間;捕捉野生的亞歷山大鸚鵡至鳥市交易的行為很常見,斯里蘭卡的族群由於遭大量捕獵,現今的數量已很稀少,只剩北部有少量族群,在泰國由於幼鳥的過度捕捉,其數量也直線下降,這種情形同樣發生在泰國鄰近的中南海國家中 。

人工繁殖鳥在適應新環境及飼主上不用花太多時間,適應環境後十分強壯且生命力強韌,在鳥舍中是蠻活躍的鸚鵡,這類亞洲長尾鸚鵡如能提供寬敞的飛行鳥舍是更理想的,不宜與其他種類混養,啃咬力強勁,最好能提供數種玩具和新鮮樹枝供其啃咬及玩耍 ,手養鳥乖巧可愛。

購買人工繁殖成鳥來繁殖的話,難度不高,提供堅固的巢箱,巢箱位置越高越好,且深度宜深一些,牠們是很盡職的父母,一窩雛鳥誕生後通常會受到父母完善的照顧,繁殖期間須提供親鳥充足的食物,通常在2月時進入繁殖期,一窩產3-4顆蛋,約28天後孵化,7至8星期後羽毛長成,手養的亞歷山大鸚鵡幼鳥可成為很不錯的寵物,牠們個性溫和,體型大,手養鳥安靜又聰明,愛與主人玩耍,說話能力在亞洲長尾鸚鵡算是較好的,在台灣亞歷山大鸚鵡的幼鳥則較少見

[/url]大绯胸鹦鹉
在亞洲長尾鸚鵡中,德拜鸚鵡(大達摩)是屬於數量較少的種類之一,牠們在Psittacula 這個屬的長尾鸚鵡中也是體型最大的種類之一,性別可由外表輕易地分辨,公鳥的上喙部為紅色(如左圖),母鳥為黑色,這個明顯的性徵約在15-18個月大時會完全呈現,一般而言,在國內德拜鸚鵡並不常見,鮮少有進口商會進口這類人工繁殖鳥,一般所見大多為野外捕抓的野生鳥,由於牠們分佈不廣,加上人為盜捕,野外數量有逐漸下降的趨勢。

50cm(20吋)

德拜鸚鵡分佈於印度阿薩姆省的東北部、西藏東南部、中國的四川西部及雲南東北部。

牠們棲息於高地地區,在海拔1250-4000m是主要棲息地,主要棲息於喜馬拉亞山脈的丘陵地帶,闊葉林到針葉林區都是牠們活動的地區,會隨著季節作垂直的遷徙,以避開嚴寒與尋覓充足的食物來源,通常數十隻成群活動,聚集時十分吵雜,很少成對或單獨活動,會至農田與果園覓食,尤其在收成時,因而造成農民的損失,食物包括大麥、玉米、農產水果、種子、嫩芽、漿果等,可能還會食用一些昆蟲,築巢於樹洞內,6月為牠們的繁殖期 。

大達摩外表相當特別體格大,所以也受到不少歡迎,人工繁殖鳥價位超出野生鳥許多,籠舍中的德拜鸚鵡啃咬力很強,牠們是屬於性格較沉靜的鸚鵡,並不十分活潑好動, 驚嚇、興奮或有人在旁時偶爾會鳴叫,提供玩具與新鮮樹枝供啃咬,適應環境後即十分強壯,若飼養於籠內,其籠\子宜架高,讓棲木位置高於人的身高會讓他們較有安全感;如飼養於落地式籠舍可以發現他們常愛在籠\底活動,所以定期的驅蟲是必要的,不適合飼於傳統小籠子內(如三尺或兩呎半),若欲繁殖使用此傳統籠子效果差。

約2年成熟且有繁殖能力,但會常有沒授精的情形發生,所以還是等更成熟些再予以繁殖機會比較理想(至少3-4歲齡),避免購買來路不明的野生鳥,繁殖來自野外的鸚鵡是十分困難且非常耗時的,購買野生鳥不但圖利了鳥商,也間接殘害了無辜的鸚鵡, 繁殖季多始於三四月,提供深度深的巢箱效果似乎比較良好,與大部分的亞洲環頸鸚鵡(PsittaculaParakeet)一樣,牠們是很稱職的父母,通常能將雛鳥照顧的很好,一窩通常產2-3顆卵,孵化期約23天,8-9星期後羽毛長成。雞尾鸚鵡(玄鳳、卡美)
是世界上最常見的鸚鵡之一,也是台灣最普遍的中型鸚鵡,價位合理、繁殖數量多使得牠們相當的普遍,手養幼鳥十分活潑,喜愛親近主人,是不錯的選擇;雞尾鸚鵡有許多的變種,市面上也陸續出現較不常見的變種,其售價通常較常見的灰色、白色、珍珠等高出許多;雞尾鸚鵡在歐洲被飼養已經一百多年,約在西元1845年時在歐洲首次被繁殖成功,之後40年成為十分普遍且受歡迎的寵物,據說雞尾鸚鵡-Cockatiel名稱的由來是荷蘭船員在澳洲發現牠們時,以葡萄牙語稱牠們"cacatitho",意思是"小型的巴丹",因而得名,牠們在全世界的總數量超過1百萬隻,而且數量仍繼續地成長中,其族群十分穩定且安全。

30-33cm(12-13吋)


[/url]

廣佈於全澳洲,尤其是內陸地區,沒有分佈在北部的約克角半島、澳洲的濱海地區或是數量較少,塔斯馬尼亞島的族群多為澳洲本土引進與逃脫的籠養鳥。

在野外的雞尾鸚鵡通常成對或一小群聚集活動、覓食,不常發現數百隻聚集的情形,主要棲息在乾燥與半乾燥的各種林地、灌木叢、河流邊的森林區、荊棘叢、果園、農場田園、平原、路邊等地區,在水源區經常可發現與虎皮鸚鵡一起大群結集,主要食物為種子及穀類,在一些地方是農業害鳥,澳洲北部的族群會四處遷移棲息,南部的族群則有季節性的遷徙行為,北部的雞尾鸚鵡繁殖期約在4-7月,南部的在8-12月,平均窩卵數約4顆,但1-7顆都有可能,親鳥餵食雛鳥的時間主要在早上與傍晚,3-4週後羽毛長成 。

他們是全世界最普遍最受歡迎的寵物鳥之ㄧ,所以也有著廣大的知名度,剛飼養的成鳥很快可適應環境,對其他種類沒有攻擊性,叫聲清脆清亮,適應環境後相當健壯,手養鳥可愛親人,非常受歡迎,是很普遍的寵物,基本上照顧上不麻煩且容易,食物主要以混合穀物種子為主,但水果與蔬菜也應該時常供應,習慣於種子飼料的雞尾鸚鵡初期對青菜水果的接受度通常不高,需慢慢耐心地調整其飲食習慣。

雞尾鸚鵡的繁殖相當普遍,難度低,牠們通常在9至12月大時即有生殖能力,但最好在15-18月大時再讓牠們繁殖,因為即使在15-18月大期間有些雞尾鸚鵡還是在發育期,在生殖系統未完全成熟下繁殖易造成難產、產不正常的蛋、不會盡力地照顧雛鳥等問題,由於親鳥本身未完全性成熟,導致照顧幼鳥時所付出的精力、體力會影響尚未發育完全親鳥的健康,巢箱可使用30 x 30 x 30cm規格,一窩約產4-6顆蛋,每隔一天生一顆,在7-10天時(約已產3、4顆蛋時)即可檢查是否有受精,孵化期約19-21天,幼鳥孵化後須提供較多的軟性食物供親鳥餵食,幼鳥約一個月大時羽毛長成。

虎皮鸚鵡
是全世界最普遍的鸚鵡,受到大眾廣泛地喜愛,全世界的總數量超過5百萬隻,牠們常是許多剛對鸚鵡有興趣的人買的第一隻鸚鵡,也是最常出現在鳥展的種類,自從西元1900年澳洲生物學家-癸格曼德對基因工程的重大發現與突破後,各種虎皮鸚鵡的變種即進入前所未有的多樣性,現在共有上千種的變種,再加上牠們非常容易照顧及繁殖,所以會如此的普遍,澳洲原生種虎皮鸚鵡的羽色主要是黃色、綠色(如左圖),加上黑色的紋路,而一般所稱的"大頭"是在英國基因改造培育出來的種類(EnglishBudgerigar),體型比原生種大,頭部與胸部較大,前額較突出,胸前的斑點較圓,羽色較鮮明,比較不活潑,一般在鳥展中參展的虎皮鸚鵡幾乎全為英國種的虎皮鸚鵡,而其他如原生種大小的變種虎皮鸚鵡(小鸚哥)則稱為美國種虎皮鸚鵡(AmericanBudgerigar)價格則比英國種便宜許多,虎皮鸚鵡的確是入門者很好的選擇之一,而英國種虎皮鸚鵡也有許多愛好者,由於羽色變化多,外型差異性也較一般虎皮鸚鵡大,且從國外不時都有虎皮鸚鵡選美比賽可看出牠們在寵物鳥中的地位。

18-25cm(7-10 吋)

廣闊分佈在澳洲的內陸地區,但東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區及約克角半島、塔斯馬尼亞島的數量稀少,曾引進(包括逃脫的籠養鳥)到許多國家,但絕大部分無法成功順利生存繁衍,包括英國、日本、美國、波多黎各、香港、巴西、瑞士、哥倫比亞、社會群島、紐西蘭、阿曼等國家,可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族群在1950年時引進後卻成功地生存與繁衍後代。

虎皮鸚鵡主要棲息在澳洲乾燥的內陸地區,偶爾會在半乾燥地區與半潮濕地區發現其蹤跡,有些族群會有季節性的遷徙行為,喜愛在草原、灌木叢、河流邊的林地、農場田園中活動,平時相當活潑好動,大熱天時則活動力較低,主要在地上覓食草類與穀物的種子,平常成群活動,約由20隻至數百隻,有時會聚集2萬5千隻甚至更多的龐大數量,雖然整年都能繁殖,但是受食物多寡的影響,主要只在草類種子豐富時繁殖,北部約在冬天,南部在夏天與春天,有集體築巢的習慣,也就是許多對的巢穴都很接近猶如一個社區,可能有共用巢穴的行為,一次產4-8顆蛋,孵化期約18天 。

虎皮鸚鵡的飼養與照顧很容易,適應能力良好,但對過於潮濕、寒冷或強風的情況可能會較敏感,大部分的虎皮鸚鵡都十分強壯,如想培育出美麗的參賽鳥種,必須多花心血照顧,培育血緣好大頭虎皮鸚鵡又是另一門不容易的學問,須長期的經驗與研究;若要訓練說話能力應單獨安置於一個籠子,減少同伴打擾較不容易分心,效果會好很多。

繁殖虎皮鸚鵡非常地容易,也可群養繁殖,不太需要築巢所需的材料,虎皮鸚鵡6 個月大即可繁殖,但至少等到1歲時再讓牠們繁殖較理想,全年都能繁殖,是很多產的種類,平均窩卵數約6顆,有時更多,孵化期需18天,約4週後羽毛長成,5-6週時即會斷奶。

[/url]東玫瑰鸚鵡(七草)
是較常見的澳洲長尾鸚鵡之一,價位不高,是許多剛開始嘗試飼養澳洲長尾鸚鵡時經常選擇的種類,身上的羽色十分鮮豔,母鳥頭部與胸前的紅羽比公鳥的羽色暗,面頰白色的部分呈淡灰色,頭頂則有一點綠色,而公鳥的紅羽為鮮紅色,面頰純白色,頭頂紅色無綠色參雜,野外數量穩定,全世界約共超過50萬隻,有3種亞種,也是發展出最多變種的玫瑰鸚鵡。

約30-33cm(12-13吋)

東玫瑰鸚鵡分佈在澳洲的東南部、塔斯馬尼亞及鄰近的一些小島內。

東玫瑰鸚鵡喜愛棲息在開闊的林地、各種林地、河流旁的森林、森林邊緣地帶、草原、尤佳利樹林、灌木叢、農地等,多是年雨量400公厘以上,海拔1250m以下的地區,一般成對或一小群約8至20隻左右聚集活動,在繁殖期結束時到初春這段時間偶爾可見較大群的聚集,常與深紅玫瑰鸚鵡(紅草, CrimsonRosella)、蒼頭玫瑰鸚鵡(褪草,Pale-headed Rosella) 以及紅腰鸚鵡(美聲,Red-rumpedParakeet)聚集;種子、漿果、穀物、水果、花朵、花密、昆蟲等是牠們的主要食物,牠們會在樹上與地上覓食,有時會到農田或果園覓食,而造成農民的嚴重損失,繁殖期通常在7-3月間,主要築巢於樹洞中,尤其喜愛尤佳利樹,但也常築巢於籬笆上、電線桿上、兔子的洞穴、白蟻洞與食蜂獸的洞穴中,一旦築巢,公鳥會盡力保護巢穴以防入侵者,一窩約有4-6顆卵孵化期約需18天,母鳥獨自孵雛,一天離巢2-3次讓公鳥餵食,幼鳥孵出後前10天由母鳥獨自餵食,之後公鳥也會幫忙餵食雛鳥,幼鳥約33天後羽毛長成, 在與親鳥相處一個月後即會離巢。

東玫瑰鸚鵡是國內與國外相當常見的玫瑰鸚鵡,價位依各類不同羽色的變種而有不小差異,適應環境後即相當強壯, 也會變的十分活潑有活力,喜愛洗澡,最好能為牠們作定期的驅蟲, 提供小樹枝或玩具供牠們啃咬,不適合養在小籠子裡。  

繁殖難度不高,東玫瑰鸚鵡是十分多產的種類,繁殖期間公鳥有侵略性,幼鳥孵出後若要觀察巢內情況,最好等親鳥不在巢內時再觀察,母鳥一窩約產3-7顆蛋,約19-21天後孵化,30-35天後幼鳥羽毛長成,若是幼鳥羽毛長成後還沒離巢或飼主未移出巢外會受公鳥的攻擊。


[ 本帖最後由 jjj9930 於 2008-11-19 08:54 PM 編輯 ]
作者: jjj9930    時間: 2008-11-19 08:55 PM

深紅玫瑰鸚鵡(紅草)

在台灣國內的市場上,深紅玫瑰鸚鵡(紅草)是常見的玫瑰鸚鵡,羽色十分美麗鮮豔,深紅玫瑰鸚鵡幼鳥時期的羽色與成鳥差異甚大,幼鳥的羽色為橄欄綠與灰綠色,隨著時間會慢慢改變,之後羽色會呈紅綠藍參雜,到了15個月大時才會完全蛻變為成鳥的顏色,公鳥的頭部較大較平,喙部也較大,若要分辨幼鳥性別,頭部及喙部是較明顯的分辨部位,有3種亞種。

約32-37cm(12.5-14.5吋)

分佈在澳洲東方的海岸區,主要棲息在東南部新南威爾斯與維多利亞的海岸地區及南澳大利亞東南方小面積的沿海地區與袋鼠島,東北部則分佈在昆士蘭東北部沿海地區及其東南部地區,澳洲東南部的一些小島上也有分佈。

深紅玫瑰鸚鵡約在1873時首次進入歐洲,1874年首次在歐洲繁殖成功,之後這些美麗的澳洲鸚鵡才逐漸普遍;牠們與其他的澳洲鸚鵡一樣,常至農作物區覓食,造成嚴重的農作物損失,經常可在年雨量超過500公厘的森林中發現牠們的蹤跡,北部地區的族群喜愛棲息在海拔600-1500m的丘陵林地中,但海拔450-1900m皆可發現其族群,南部地區的族群則活動於各種高度的區域,野外的深紅玫瑰鸚鵡並不怕人,有人接近時不會驚慌地逃開,常至公園、花園或住家後院讓人餵食,天然食物包括花朵、花蜜、草類與樹木的種子等,通常4-6隻成群活動,偶爾會與東玫瑰鸚鵡聚集在一起,繁殖期多在9-1月間,求偶時公鳥會靠近母鳥翅膀微開且不停地拍動,尾部也會一直擺動,頭部不停地晃動、鼓起胸前的羽毛且持續地發出啁啾的鳴叫聲,之後公鳥會有餵食母鳥的行為出現,這表示配偶之間的感情非常好,主要築巢於樹洞內,一窩產3-8顆蛋,孵化期約21天,公鳥一天餵食母鳥2次,5週後幼鳥羽毛長成,與親鳥相處一個月後即離巢 。

體型較大身長較長,不宜飼養於傳統小籠子裡,與大部分澳洲長尾鸚鵡一樣適合安置於落地式飛行鳥舍,飼養於鳥舍裡他們會常到籠\舍底部活動,所以需定期作驅蟲的工作 是必要的,新引進飼養的鳥適應環境後十分強壯,能耐低溫,成鳥較有侵略性,購買時注意公鳥是否對母鳥有攻擊性,需成對分開飼養,喜愛啃食樹枝,提供混合種子穀物飼料做主食,建議時常餵食蔬果類食物。

繁殖難度不高,然而國內也不常見,深紅玫瑰鸚鵡有時會有拔羽的症狀出現,也會拔幼鳥的羽毛,所以不宜讓幼鳥待在巢內過久,一發現幼鳥被拔羽毛的情形需馬上移出巢外手養,繁殖期間公鳥會追著母鳥跑,由於體型大,巢箱要夠深(約60cm),一窩產5-8顆卵,孵化期約21天,幼鳥約在35天左右時羽毛長成。公主鸚鵡

在所有的澳洲長尾鸚鵡中公主鸚鵡是外表最優雅嬌柔的種類之一,長尾及出眾的外表受到許多人的喜愛,牠們不害羞,喜愛親近主人,尤其是手養的幼鳥,在台灣牠們的售價不高,一些美麗的變種價位則較高,公鳥的尾羽通常比母鳥長6-8cm,頭頂的藍羽顏色較亮,在主要飛行羽的第三根尾端也較突出,而母鳥的背部、頭部、腰部的藍色部分較稀疏;國際間的圈養數量很多,但野外的數量已愈來愈少,主要歸因於棲息地的破壞與開發,還有人為捕捉的行為,受澳洲當地的法律保護,主要變種有藍化、黃化與白化3種。

45cm(17.7 吋)

澳洲中西部的內陸地區,而牠們分佈範圍包含了世界上第2大的沙漠地區。

 

在野外公主鸚鵡是遷徙性很強的鸚鵡,棲息在沙漠地區中,因食物的充足與否而經常有遷徙的行為,牠們會單獨、成對或一小群約15隻左右活動,偶爾會較多數量聚集,常在地上覓食,食物包括草類種子、花蜜、水果、漿果、花朵等,繁殖季節在9-1月間,或其他有下雨的季節,有時會集體築巢,求偶儀式十分吵雜及活潑,公鳥會豎起冠羽,張開尾羽地擺動身體,喜愛築巢在河流邊尤佳利樹的樹洞中,一次約產下4-6顆蛋,孵化期約21天,5-6週後幼鳥羽毛長成,之後全家均會離開所居住的巢穴 。

人工飼養的公主鸚鵡不會吵鬧,剛進入新環境時不會害羞,能很快地適應飼主及環境,愛到地面上活動,易感染眼疾,尤其在溼熱的環境中特別容易發生,保持環境衛生是預防眼疾的工作之一,飼主最好也能替牠們做定期的體內除蟲,公主鸚鵡一旦適應環境後即相當健康強壯,不建議飼於小型兩三尺籠內,澳洲長尾鸚鵡適合養於鳥舍中。

公鳥在繁殖期間比較吵雜,可以群養繁殖,母鳥通常比公鳥快成熟,所使用的巢箱深度至少60-65cm,  一窩約產3-6顆蛋,約需18至20天孵化,幼鳥在4-5週時羽毛長成,在6-7週大的時候幼鳥會離巢獨立行動 ,而在牠們8至9個月大時兩性外表上的差異會慢慢地出現。

[/url]國王鸚鵡
依地區性共分3個種類,共有10個亞種,1. 澳洲國王鸚鵡(Australian King Parrot)有2種亞種,2.安波伊那or摩鹿加國王鸚鵡(Amboina or Moluccan King Parrot)有6種亞種,3.綠翅or巴布亞國王鸚鵡(Green-winged or Papuan KingParrot)有3種亞種,而其中安波尼亞與綠翅國王鸚鵡將於"亞洲&太平洋地區鸚鵡"中另作介紹;澳洲國王鸚鵡是體型最大的澳洲長尾鸚鵡,也是體型最大的國王鸚鵡,而兩種澳洲國王鸚鵡的亞種主要差異在於體型大小,羽色上則幾近相同,牠們的個性相當友善,羽色非常鮮豔美麗,說話能力並不突出,很少被飼養為手養寵物鳥,與其他澳洲長尾鸚鵡一樣,牠們易受寄生蟲感染,飼主需多加留心,公鳥頭部至胸腹部為紅色,母鳥為綠色。

38-44cm(15-17 吋)

分佈在澳洲東岸沿海地區,包括了從維多利亞、新南威爾斯、昆士蘭到約克角半島的東部地區。

澳洲國王鸚鵡主要棲息在海拔1625m以下的山區森林中,會隨著氣候的變化而有遷徙的行為,繁殖期間主要棲息在潮濕濃密的森林、峽谷區森林、開闊的尤佳利樹林、草原林地、河流旁的森林等地區,而繁殖期外會出現在農作物園區、公園、郊外、住家的花園等地區,經常造訪公園與花園讓人類餵食,通常成對或一小群一起活動,但繁殖期外會有許多未成熟的亞成鳥聚集在一塊,數量約50隻或更多,覓食的時候常與玫瑰鸚鵡(Rosella)或鋼鋼巴丹(Gang-GangCockatoo)等其他鸚鵡聚集在一起,天氣熱時活動力低,到下午時分會恢復活力,食物包含了水果、漿果、種子、堅果、花朵、蔬菜、植物嫩芽、昆蟲幼蟲等,會至果園及農田內覓食,而造成農產品損失,繁殖期在9-2月間,一次約產3-6卵(大多為4顆),孵化期20天,5星期後幼鳥羽毛長成 。

若要飼養國王鸚鵡須提供足夠的空間供其飛翔及活動,因為牠們常會變的體重過重而導致肥胖及懶惰,啃咬力不強,喜愛至地面上活動,飼主需為牠們定期驅蟲,以防寄生蟲感染,個性友善,對其他的種類沒有攻擊性,剛引進飼養後很快能適應主人與新環境,適應環境後即變的健壯。

要配對兩隻相容且協調的成鳥並不容易,最好從小就將牠們配對,或購買原配對成鳥或種鳥來繁殖較理想,親鳥在繁殖期間對巢箱檢查可能較為敏感,最好避免時常開翻巢箱,一窩通常產4-5顆蛋,可是偶爾會有6、7顆,孵化期約20天,在幼鳥約4-5星期時羽毛長成,7-8週後會獨立行動。

[/url]黑頭凱克
是十分好奇與愛玩的鸚鵡,適中的體型是理想的選擇之一,台灣近年來數量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但是繁殖鳥的數目不多,公鳥與母鳥在外觀及行為上幾乎一模一樣,若要精準地確認性別,經DNA測試是較有保障的方法;手養的黑頭凱克幼鳥相當親人與愛玩,這種來自南美洲的可愛鸚鵡約有2種亞種。

23cm(9 吋)

來自南美洲的北部,北從亞馬遜盆地的祕魯、哥倫比亞到圭亞那,包含的國家還有巴西、委內瑞拉、法屬圭亞那、蓋亞那、蘇利南、厄瓜多。


主要棲息於低海拔的地區,喜愛棲息在熱帶雨林、熱帶稀樹草原等地,群居性,繁殖期外通常成對或聚集10隻左右在樹上覓食,有時會聚集至30隻以上,在當地算是常見鸚鵡;繁殖期依地方而不同,哥倫比亞約4-5月,委內瑞拉約4月,法屬圭亞那約12-2月,蘇利南10-11月,一次通常生3顆卵 。



籠養的黑頭凱克偶爾會吵鬧,尤其是早上與傍晚,很快可適應新環境,對環境熟析適應後會變的健壯,黑頭凱克的價位和白腹凱克相較起來便宜的多,但是面上也充斥不少野生鳥,人工繁殖鳥的體型大,外表看來渾圓飽滿相當討喜,腹部呈雪白色,野生鳥體型較小,怕人,且羽毛狀態差,腹部常常不是很白,混點暗色或或灰色褐色,好像有點弄髒的感覺,剛引入飼養時大多相當害羞怕人,宜全年提供巢箱,因為他們夜間多在巢裡睡覺,手養鳥可愛惹人愛,是相當受歡迎的鳥種。

野生黑頭凱克在國內有日漸增長的情形,且從外表分辨性別幾乎不可能,購買時需多留意,其難度並不低,選擇兩對以上成鳥分開飼養(在籠舍相鄰的情況下)對繁殖可能較有幫助,未繁殖的那對會被先繁殖的感染刺激繁殖慾望與行為;繁殖期時相當具攻擊性,飼主觀察巢箱時須注意,以免驚嚇到親鳥或被咬傷,一次約產3顆蛋, 常發生沒受精的情形,孵化期26天,幼鳥約在55天時大部分羽毛長齊,在60-70天時開始會離開巢箱獨立活動。

白腹凱克(金頭凱克)
在國內外的數量都比黑頭凱克少,價錢也比較高,外表、體型、行為都與黑腹凱克非常相似(除了頭部與喙部的顏色以外),這幾年隨著國外價位的調漲,白腹凱克價位相當高,分佈地區不如黑頭凱克來的廣,有3種亞種,外表差異不大;白腹凱克與黑頭凱克在國外的價格都與一些中大型鸚鵡一樣高,與黑頭凱克一樣牠們的個性非常頑皮愛玩且好奇,非常受人喜愛,很適合作寵物鳥,幼鳥與成鳥在台灣的數量都不多且相當熱門,能學會幾句簡單的話。

23cm(9 吋)

主要分布在亞馬遜河流域,巴西、玻利維亞北部、厄瓜多東部、祕魯都是牠們的棲息地。

白腹凱克的幼鳥看似黑頭凱克,因為幼鳥的頭部有黑色的羽毛,黑色羽毛的分佈較不像黑頭凱克的密集與黝黑,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消失而變成美麗的橘黃色,腹部也會在2至3歲時變成純白色;棲息在靠近水源區的低地雨林內,在其分佈區南方的乾燥森林也有牠們的族群,行為與黑頭凱克非常類似,繁殖季外常成對或小群群集活動,在當地屬於常見的鳥類,但棲息地嚴重破壞使數量正明顯下降中,繁殖期約在1月,常築巢於30m的高樹上,窩卵數約為2-4顆 。

籠養的白腹凱克偶爾會發出尖銳刺耳的叫聲,但不會太吵雜,野生鳥不多,個性相當活潑與好奇,啃咬力強,須提供新鮮樹枝或玩具等東西供牠們啃咬,只能與同類飼養在一起;如欲細分白腹凱克的亞種可分為3種 ─ 白腹凱克(Pionites l. leucogaster,也就是上圖所示的綠腳種,數量比較稀少,價位高)、黃腿凱克(Pionites l. xanthomeria)還有黃尾凱克(Pionites l. xanthurus,數量更稀少,價位更高);適應環境後大多很強健,外表非常的可愛與討人喜歡,喜愛沐浴,飲食上除了一般堅果/種子混合飼料為主食外,蔬果、蛋食品、維他命等等也都須定時定量餵食。

白腹凱克的繁殖並不如黑頭凱克常見,在不夠成熟的年紀時,很難繁殖成功,有些公鳥繁殖期時會對母鳥有攻擊性,繁殖期多在1月至6月間,繁殖期時一天會交配數次,3、4個禮拜後母鳥會開始下蛋,在第一顆生下的前7至10天母鳥的腹部會明顯地脹大,一窩通常生2-3顆蛋,孵化期約24-26天,白腹凱克的幼鳥的成長速度很慢,比大部分的鸚鵡幼鳥都慢,30-40天大時才會開始生出毛管,羽毛長成約70-80天,90天後離巢;與黑頭凱克一樣,多對繁殖(成對飼養)會互相感染繁殖氣氛,一對有巢態後進入繁殖階段,之後其他對會陸續跟進。

[/url]和尚鸚鵡
約有4種左右的亞種,牠們的生命力非常強韌,能耐嚴寒,而牠們的說話能力是中型鸚鵡中不錯的種類之一,在全世界所有的鸚鵡中只有牠們與一些愛情鳥是自己築巢繁殖的,手養的和尚鸚鵡十分可愛,喜歡親近主人,市售多為野生鳥,近年來進口的野生鳥數量非常多,價格相當低下,和尚鸚鵡有許多種的變種-藍色、白色、派落、黃色、肉桂色等,但是變種的價格比原生種貴很多, 僅有藍色較常見,約有4種亞種。

27-33cm(10.5-13吋)

分佈在南美洲的玻利維亞至巴塔哥尼亞間的安地斯山脈以東地區,包括巴西、阿根廷、巴拉圭、玻利維亞、烏拉圭等國家,許多逃脫和尚鸚鵡也在美國的加州、佛羅里達州、芝加哥、紐約等地及一些歐洲國家生存定居。

由於和尚鸚鵡的超強生命力,使得即使身處自然環境相差許多的非原生地也能順利存活,以美國為例,許多逃脫後的和尚鸚鵡都在當地順利的生存下來,而且由於牠們完全自己築巢的本領使牠們不需樹洞就可繁殖,而且十分多產,使得美國野外的和尚鸚哥越來越多,在都市經常築巢在電線竿上,即使像芝加哥、紐約冬天如此嚴寒會下雪的氣候,牠們也能安然生存,有鑒於此情形,美國農業局為了怕牠們過度繁殖成為破壞農作物的害鳥,特別制定了禁令,約有10個州左右不能飼養、販賣、繁殖和尚鸚鵡,加州、喬治亞等等,有些州如要飼養需經過登記,並給予套上腳環,也有一些州只准許繁殖業者或鳥商有執照地繁殖與販賣,但是並無發現牠們有明顯地造成農產品的危害;在南美洲牠們主要棲息於海拔1000m以下的乾燥開闊林地、有荊棘灌木叢與仙人掌的熱帶稀樹草原、棕櫚樹林、農業耕作區等地區,常在樹間與地上覓食,有時會與鴿子等其他種類的鳥一起覓食,群居性,大部分的和尚鸚鵡都將巢密集的築在彼此附近,通常築巢所需的樹枝來自於灌木叢,牠們將巢穴做的非常大,進入巢穴後約分有3個巢室,最裡面的是下蛋育雛的[/url]巢室,公鳥則在最外面的巢室巡視保護牠們的巢穴,繁殖期在10-12月,通常產4-6顆蛋,也有1-11顆的紀錄,常至農田覓食而造成農業損失 。

籠養的和尚鸚鵡生命力非常強韌,喜愛洗澡,有時非常吵雜,可成群飼養,由於啃咬力強,須提供新鮮樹枝供啃咬,巢箱邊緣最好加上堅硬的金屬以防啃咬破壞,由於野生鳥非常多且便宜,所以不少人買來群養或是繁殖,即使是野生和尚也非常韌命,適應力很強,一些想要深入飼養培育和尚鸚鵡的人會多朝變種的顏色發展,因為原生種已過多且多為野生鳥。

和尚鸚鵡是容易繁殖的種類,適合入門者繁殖,全年均可繁殖,成群飼養繁殖的效果也不錯,由於牠們能自己築巢,如不用巢箱繁殖,須準備大量的樹枝供牠們作巢,不過不用巢箱比較麻煩,幼鳥也不易移出手養,一窩約生4-8顆蛋,孵化期23-26天,8-10個星期羽毛長成。

白帽鸚鵡
是最小的Pionus鸚鵡之一,但他們的個性卻比其 他Pionus 屬的鸚鵡堅強與勇敢,也比較活潑與外向,幼鳥時期頭部是綠色的,會隨著時間慢慢變白,牠 們與大部分Pionus鸚鵡一樣,比較安靜,性情也比較穩定 ,適合當家居寵物。

24cm(9.5吋)

分佈於中美洲,由墨西哥至巴拿馬的西岸地區。

主要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的潮濕森林裡,濱海地區 、農作物 區、 草原區、高山地區也是牠們活動與居住的地方,群居性,繁殖期外通常成對或一小群活動,有時也會聚集數百隻, 族群數量因地而異,有些地區棲息地遭嚴重破壞、捕捉走私 出口、被當成農業害鳥消滅、常被當地居民捕捉食用等原因,使部份 地區數量少,以哥斯大黎加的數量為最多。

新進的白帽鸚鵡有些較害羞,但很多人工繁殖鳥一點也不害羞,且相當不怕人與具侵略性,適應新環境快,日常飼養應補充足量的維他命A,建議時常提供多樣的蔬果餵食,白帽鸚鵡是派爾諾斯鸚鵡中野生鳥比較多的種類,野生鳥適應力差,可能帶病菌且死亡率高更不易繁殖。


牠們是Pionus鸚鵡中較容易繁殖的種類,如飼養成熟的人工繁殖鳥要繁殖成功不難,成鳥對於飼主檢查巢箱會顯的不安與敏感,繁殖期間避免頻繁的觀察巢箱, 一窩約有4至5顆蛋,孵化期約26天,約60天後羽毛長成,一般來說親鳥是盡責的父母,幼鳥多能受到良好的照顧。

作者: jjj9930    時間: 2008-11-19 08:56 PM



[/url]藍頭鸚鵡
是Pionus這類鸚鵡中最常見的品種之一,共有3種相近的亞種,主要差異是頭部藍色的深淺與分布面積多寡,這類鸚鵡十分安靜,而手養鳥也很馴服與乖巧,這個屬的鸚鵡在台灣數量不多,幼鳥也少見,大部分人工繁殖的Pionus鸚鵡售價都不低,但Pionus鸚鵡比其他鸚鵡更容易感染由黴菌所引起的真菌病(Aspergillosis),感染呼吸系統而導致呼吸困難等症狀,感染這種病死亡的機率高,飼養上需多加注意,公母外表無明顯差異,有些可藉由眼圈形狀來判斷,公鳥的較圓,母鳥則較呈橢圓狀,但要確定還是得經由DNA鑑定或外科內視鏡手術;手養鳥的藍頭鸚鵡是很漂亮很有魅力且很理想的寵物鸚鵡,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母鳥的個性更是甜美親人。

27cm(10.5吋)

從中美洲的哥斯大黎加一直分佈到南美洲的玻利維亞與巴西。

主要發現棲息於熱帶雨林、草原、落葉林及一些亞熱帶的農作區、農場、等海拔1500m以下的低地內,繁殖期外通常群居,在棲息的樹上或食物充足的地方常聚集大批的族群,夜間休息時則是小群棲息在樹頂上,通常在樹梢間覓食,偶爾也會到玉米田吃農作物,導致農業損失,除了部分地區,牠們在當地算是常見的鳥類,繁殖期因地而異,巴拿馬2-4月、哥倫比亞2-5月、委內瑞拉2月、崔納德3、10月、厄瓜多2-5月,窩卵數約2-4顆;

剛引進的藍頭鸚鵡很害羞,尤其台灣進口的藍頭鸚鵡大多是野生鳥,死亡率高,易緊迫,適應力非常差,繁殖機率極低,但是人工繁殖鳥強健許多,易適應環境,好好注意飲食及環境衛生飼養不會有太大問題,因為這類鸚鵡容易因黴菌感染呼疾道疾病,飼養上難度較同科鸚鵡困難一些,pPionus鸚鵡在營養需求方面應求均衡,尤其是對維他命A的需求特別多也重要,Pionus鸚鵡若缺乏維他命A會常導致消化系統、呼吸道與眼部的疾病,尤其是繁殖期間維他命A更是必須充足。


藍頭鸚鵡在歐洲的鸚鵡養殖中是最常被繁殖的種類,主要是因為早期進口的數量比其他同屬鸚鵡都來的多,但是在台灣成功案例相當缺乏,他們的其他表親如青銅翅、白額、鱗頭、達士奇反而繁殖案例多的多,反而牠們不需太大的鳥舍即可繁殖,不過建議用較大籠子對牠們比較好,也會讓牠們更健康、自在 ,繁殖難度較其同屬的Pionus鸚鵡高一些,購買繁殖配對成鳥或繁殖過的成鳥來繁殖應該會較快見到成果,一窩約有3-5顆蛋,孵化期約26天,羽毛長成約70天;藍頭鸚鵡幼鳥生性較沉穩、安靜,是很受歡迎的寵物鳥。紫腹鸚鵡
是一種相當獨特的鸚鵡,他們不像大多數鸚鵡家族,他們只歸類為Triclaria 這個屬,此屬內並無其他成員與表親,只有紫腹鸚鵡這唯一成員;性別可由外表輕易判定,公鳥有著亮眼的紫藍色腹部而母鳥則全身呈綠色,體型約與派爾諾斯鸚鵡(Pionus)相仿,嘴部呈少見的灰白色,叫聲不像其他鸚鵡般吵雜難聽,較為悅耳與清脆,也較為安靜;紫腹鸚鵡為國內與國際間都相當少見的稀有種類,人工圈養的數量非常少,人工繁殖鳥也相當地少見,國際鳥市的價位自然就居高不下,飼養上並不容易,也是因為這種鳥兒在各方面的資訊與籠養數量實在太少。


30cm (12吋)


僅分佈於巴西境內東南部少部分零星地區。


紫腹鸚鵡身披亮綠色的顯眼毛色,尾羽長而渾圓,但雙翅卻略顯短小,在這個獨特的屬別中他們是唯一的成員,也無任何其他亞種;紫腹鸚鵡多成對或ㄧ小群一起活動,棲息於巴西境內的14個保護區內,覓食時會有較大數量的聚集,主要棲息在低海拔的潮濕山區與森林區內,常於近水源區的懸堐山谷間與高聳樹冠層間活動,有季節性遷徙的行為,約在每年的9月至1月間開始築巢繁殖,由於受到農場開發、農作物開墾、城區發展擴張以及少量的鳥市交易影響,紫腹鸚鵡的數量逐年減少中,也受到巴西政府的保護。

[/url]


紫腹鸚鵡雖然是很特別與少見的鳥兒,但其飼養、繁殖、生態等各方面資訊都非常的缺乏,由於籠養數量少,所以並不容易掌握其生活、飲食與繁殖習性,飼養上也就不若其他鸚鵡般容易,新引進的鳥對食物、環境與天氣的適應力不佳,且特別敏感,野生紫腹更難適應環境,甚至不易存活;紫腹鸚鵡生性安靜叫聲悅耳是ㄧ大優點,個性沉著,宜提供較寬敞的鳥舍供其有足夠的活動量,飲食上需均衡,蔬果是重點因素之ㄧ,宜天天餵食。


繁殖成果少且相關資訊極為缺乏,購買國外人工繁殖鳥非常昂貴,但繁殖成功機率上比野生鳥高很多,且健康情形與適應力會好很多,紫腹鸚鵡喜歡較隱密安全的巢箱來築巢繁殖,所以所提供之巢箱高度宜較深些(60cm以上佳),而長與寬皆約30cm即可,每次繁殖約產3-5顆蛋,多時至6顆但並不常見,孵化期約持續28日,雛鳥在2個月後羽毛長成且始離巢。

[/url]青銅翅鸚鵡
因翅膀呈青銅色與古銅色而得名,喉部帶些紫紅色,而其他部位呈深藍色,在光線充足處可清楚看見青銅翅鸚鵡優雅高貴的毛色;但是牠們安靜與性情穩定的個性十分適合當寵物,進口的人工繁殖鳥價位不低,在台灣也不普遍,幼鳥時羽色比較不明顯,共有2種亞種。

29cm(11.5吋)

棲息於南美洲西北部,從委內瑞拉西北部、祕魯西北部到厄瓜多與哥倫比亞西南部。

[/url]

主要棲息在熱帶及亞熱帶的高地森林中,潮濕的高山林地、乾燥落葉林與一些森林邊緣地帶都是青銅翅鸚鵡經常出沒的地區,族群數量在亞熱帶地區最多,通常棲息在海拔1400m-2400m的地區,但在近海平線的厄瓜多西部地區、委內瑞拉海拔120m的地區、哥倫比亞海拔400m的地區到海拔2800m的高地都曾發現牠們的蹤跡,群居性,繁殖季外常成對或一小群一起活動或覓食,築巢於樹洞中 。

剛飼養的青銅翅比較害羞,啃咬力與破壞力低,適應新環境不需很久,公鳥偶爾會拔母鳥頭部的羽毛,需注意黴菌感染,保持食物、飲用水與環境乾淨衛生,日常衛生與打掃必須確實,青銅翅與其他派爾諾斯鸚鵡一樣,他們需要足量的維他命A,派爾諾斯鸚鵡若缺乏維他命A會常導致消化系統、呼吸道與眼部的疾病,所以日常維他命A的攝取甚為重要 ,綠色蔬菜與水果是主要來源。

繁殖上較其他Pionus鸚鵡難一些,國內繁殖成功案例不多,繁殖期間應補充充足的維他命A與蛋白質,建議使用籠舍不宜過小,以防因空間小而運\動不足導致的過度肥胖,一次約產4-5顆卵,孵化期需27-29天,60天後羽毛長成。

橫斑鸚鵡
是既可愛又安靜的小型鸚鵡,牠們溫馴不吵鬧的性格與一些非洲的愛情鳥(牡丹、小鸚)、虎皮鸚鵡比起來更適合當寵物,牠們不像愛情鳥等小型鸚鵡般的愛鳴叫與神經質,相反的十分溫和友善及安靜;飼養上如同小型鸚鵡一樣容易,近年來更有許多不同顏色的變種出現,許多顏色都相當美麗,是小型鸚鵡中不錯的選擇。

16cm(6 吋)

中南美洲皆有牠們的蹤跡,中美洲的墨西哥南部、巴拿馬西部、到南美洲的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厄瓜多的西北部至祕魯中部。


[/url]
主要棲息在開闊的森林,通常6至30隻左右成群活動,偶爾會聚集上百隻或更多,有季節性的遷徙習慣,喜歡棲息在高樹上,不易觀察到牠們的活動情形,有時會到農作物園區覓食,天然食物有漿果、種子、水果、昆蟲等;橫斑鸚鵡約有2種亞種,外表差異在綠色羽毛顏色的深淺以及黑色橫紋的粗細,中美洲亞種的繁殖的季節約從12月時開始,南美洲則約在5-7月左右 。

籠養的橫斑鸚鵡非常安靜,性情也很穩定,在籠\中活動時牠們大部份都是用爬的,很少飛和跳躍,可以為牠們噴灑少量的水,提供一般小型鸚鵡混合種子與一些蔬果餵食 ,偶爾可搭配進口鳥餅乾/乾糧、蛋黃粉與營養補充劑餵食,他們不比愛情鳥般強健,適應力也沒比他們好,所以飼養上宜多加注意與關心。
                    

可以群養繁殖,但常見與一般繁殖成功案例多成對繁殖,其繁殖難度不高,全年均能繁殖,使用一般牡丹用巢箱即可,一次約產4-5顆蛋,孵化期約21-22天,6星期後羽毛長成。太平洋鸚哥
是常見的南美洲小鸚鵡,從小養起可成為有趣的寵物,牠們體型雖小,但是膽子卻很大,不怕任何人與事物,有些公鳥只讓主人觸摸接觸,排拒陌生人,母鳥則較易和他人親近,最好自幼就好好做好互動,雖然大部分的太平洋鸚哥是很可愛的寵物,但有一些容易起忌妒心,性情不穩定或繁殖期具攻擊性等行為,市面上也有多種不同顏色的變種,一些少見的顏色其身價也常高達數萬元 ,是近來蠻受歡迎的變種玩家選擇。

13cm(5吋)

從厄瓜多西部至祕魯西北部境內安地斯山脈旁的太平洋沿岸地區。

主要棲息在乾燥的林地,如荊棘灌木叢、落葉性森林、香蕉與芒果園等從海平線至海拔1000m以下的地區,繁殖期外通常4-10隻左右成群活動,在覓食區有時也會聚集數百隻,天然食物有種子、漿果、水果、仙人掌的果實等,築巢於樹洞裡,通常在1-5月間進入繁殖季,窩卵數約4-6顆,有時一次連續扶養兩窩 。

太平洋鸚哥是安靜的鸚鵡,剛買的鳥兒較害羞,但能很快適應新環境,不宜在溫差過大或寒冬中引進飼養,他們和愛情鳥等小型鸚鵡比起來脆弱一些,對其他的小鸚鵡有侵略性,如一直關在小籠子中易變的肥胖,喜 歡洗澡。

難度不高,建議成對分開繁殖,全年都可繁殖,通常 一窩產4-6顆卵,孵化期20-22天,羽毛長成需4-5星期,幼鳥約於10個月後就成熟了,但是至少等到他們近2歲時在讓他們繁殖會比較理想。邁耶氏鸚鵡


邁耶氏鸚鵡有6種左右的亞種,其亞種之間的差異很小,是最難分辨亞種的種類之一,其體型於個性都與塞內加爾鸚鵡差不多,在國際間是 波斯菲勒斯鸚鵡中普及度僅次於塞內加爾的鸚鵡,適中的體型可養在不需太大的籠內,幼鳥很快的就會信任及親近主人,台灣國內數量並不多。

約21-23cm(8.2-9 吋)

非洲中部及東部,分佈範圍廣大,北起查德與蘇丹,南至尚比亞與辛巴威,包括的國家有喀麥隆、中非、衣索比亞、烏干達、肯亞西部、薩伊、坦尚尼亞、馬拉威、安哥拉、波札那東北部、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南非北部,南非的角省原來也有許多人為飼養逃脫的族群,但現在應已絕跡。

喜愛棲息在林地稀疏的熱帶稀樹草原,所棲息的林地通常離河流邊等水源區很近,農耕區及郊外也常見牠們的行蹤,平時通常3-5隻成群活動,繁殖期外食物充足時聚集的數量較多,十分警戒及害羞,食用的食物大致與塞內加爾鸚鵡相同,也會吃昆蟲,在有些地區會吃農田內的穀物,被視為害鳥,為尋更多的食物來源會有遷徙的行為,尤其是乾旱時,繁殖期因地而異,喜愛築巢在啄木鳥等鳥類的樹洞巢穴中,一窩約產2-4顆卵;幼鳥時期通常頭部及腿部的黃羽不明顯,背部羽色也較帶綠棕色 。

成鳥剛引進飼養時較害羞,但個性穩定,是這屬中比較不會見人驚慌的種類,在無人在旁時會顯的較活潑有活力,適應期間通常較敏感,適應後即很健壯,喜愛洗澡及啃咬,可提供腐朽脆化的樹枝或新鮮樹枝供其打發時間 ,野生鳥不多見,手養鳥可愛惹人喜愛,是適合當寵物鳥的鳥種。

邁耶氏一旦開始繁殖,通常能夠順利且繼續的繁衍後代,與其他非洲Poicephalus屬波斯菲勒斯鸚鵡一樣,牠們通常到3、4歲時才會開始繁殖,但也有可能更早,繁殖期間有時對飼主的觀察感到敏感與不適,成對繁殖成果較好,一窩約產3-4顆蛋,通常每隔一天生一顆, 母鳥在第2顆生出時開始孵蛋,孵化期約26-28天,幼鳥約在2個月後羽毛長成

作者: jjj9930    時間: 2008-11-19 08:57 PM

彩虹吸蜜鸚鵡
有著龐大的家族,身背這美麗彩衣的鳥兒約有21個種類,在此作一統合的介紹,這些種類中有大家熟悉的史望森吸蜜鸚鵡(澳洲彩虹)、紅領吸蜜鸚鵡(鹿頂客)、綠頸吸蜜鸚鵡(青海)等等,彩虹吸蜜鸚鵡也是台灣國內最常見的吸蜜鸚鵡,人工繁殖鳥乖巧活潑,顏色繽紛,所以相當受人喜愛。

24-28cm(10 -12吋)




棲息地廣部於印尼、新幾內亞、澳洲與其週邊的眾多島嶼上。

大多數的彩虹吸蜜鸚鵡在當地都算是很常見的鸚鵡,棲息地涵蓋了於低地的森林、草原、紅樹林、沼澤區、灌木叢、小鎮、公園、農作區等地,喜歡在樹冠層間活動,大多無大規模的遷徙行為,各地族群數量的多寡取決於食物是否充足、花樹是否茂盛,有無足夠的花蜜等因素,有時也會飛越穿梭在各島嶼間活動或覓食,通常成對或一小群活動,偶爾也會大批聚集,常見與其他種類的吸蜜鸚鵡一起活動通常成對或成群活動,常和其他吸蜜鸚鵡或無花果鸚鵡等結群出現,棲息的樹上常聚集數百隻,群體活動時會發出吵雜的叫聲,天然食物有水果、花蜜、花、種子、昆蟲等;

由於吸蜜鸚鵡腸道薄弱屬於嗜果性鳥類所以飼養時應以蔬果類食物以及吸蜜鸚鵡專用粉狀飼料餵食飼養,野生鳥剛飼養時死亡率高,人工繁殖鳥一旦適應環境即相當健壯與活躍,當成寵物鳥事不錯的選擇,通常不太吵鬧,且顏色繽紛,相當討人愛,成鳥弱混養時不同種類間有可能會有攻擊性的行為,可以給予定期沐浴,照顧上與飼養上各亞種之間大多相同。
 

對於人工繁殖的彩虹吸蜜鸚鵡來說,一旦開始繁殖,即十分多產且穩定的持續繁殖,但不宜一直讓他們處於繁殖狀態,這對日後繁殖品質與幼鳥親鳥健康會有很大的不良影響,一般而言,公鳥約在18-20月大時成熟,母鳥則需兩年牠們是多產且全年皆可繁殖種類,當然也有可能很早即開始繁殖,但還是建議在完全性成熟後始給予繁殖機會比較理想,一窩約產2顆蛋,孵化期23-26天,7-8個星期羽毛長成,不宜太晚將幼鳥移出,如果親鳥又開始準備繁殖下一窩時幼鳥如尚未離巢可能會遭親鳥攻擊。

[/url]黃兜吸蜜鸚鵡
原是相當稀少的吸蜜鸚鵡,但在近年市場上數量似乎開始慢慢地增加,尤其是進口野生鳥的數量日益增多, 其價差和人工繁殖鳥非常大,但至今在各國的鸚鵡養殖業中仍不普遍,與所有的Lorius 家族的吸蜜鸚鵡一樣(喋喋吸蜜鸚鵡、黑冠吸蜜鸚鵡、紫頸吸蜜鸚鵡等)生性活潑頑皮與愛玩耍,模仿能力佳,在大型吸蜜鸚鵡中牠們算是較安靜的種類,但黃兜吸蜜鸚鵡常會咬主人,牠們容易飼養,生命力強,公鳥母鳥外表相似,幼鳥胸前黃羽較稀疏,腹部羽毛較混有一點雜色,虹膜顏色較深。

28cm (11吋)

分佈於東所羅門群島上

黃兜吸蜜鸚鵡的籠養數量在90年代時才逐步漸增,所羅門政府在1991年時開放一些特定鳥種的限量出口,而黃兜吸蜜鸚鵡是其中之一,但限量輸出很快地被不法業者超量出口,也包括了非法走私的情形,所以當地政府在1996年時不再准許合法出口這些種類作為商業買賣,但是野生黃兜吸蜜鸚鵡仍出現於台灣以及國際市場上,在所羅門群島當地黃兜吸蜜鸚鵡是最普遍的寵物鳥,因為牠們容易飼養、生命力強、學習能力好所以蠻受當地人歡迎;黃兜吸蜜鸚鵡棲息在島上各高度的森林、次植被區與椰子園等,在有些地區發現棲息在高海拔地區的數量多於低地區的數量,喜歡在高處有開花於果實的樹枝上覓食,天然食物包括了花蜜、種子、花粉、水果等,跟一般吸蜜鸚鵡不太一樣的是牠

們對硬性食物如種子的需要可能與花蜜一樣高,繁殖期可能在7、8月間;

黃兜吸蜜鸚鵡是活潑的鸚鵡,人工繁殖鳥不會怕人,能耐低溫,對各種食物接受度高,也能提供一些硬性的種子飼料餵食,籠養鳥活動力高,常會吹口哨與模仿聲音但不會吵鬧,能很快適應飼主、環境、天氣與食物,公鳥比較有侵略性與攻擊性,勿主餵食種子飼料,吸蜜鸚鵡薄弱的腸道應每日餵食蔬菜水果類與進口吸蜜鸚鵡粉狀飼料。

繁殖難度依野生鳥/繁殖鳥、環境、食物與管理方法等而不同,與大部分的吸蜜鸚鵡一樣,牠們可能在全年的任何時間繁殖,公鳥有時會對母鳥十分有侵略性,巢箱可使用25cm四方,高度40-50cm的規格,一次產2顆蛋,孵化期約24-26天,幼鳥約10 週後羽毛長成。

[/url]喋喋吸蜜鸚鵡(紅猩猩)
是吵雜的吸蜜鸚鵡,約有3種亞種,主要差異是牠們背上黃色羽毛散佈的多寡,如果從小養起,跟大多數吸蜜鸚鵡一樣,牠們會成為活潑愛玩耍的可愛寵物,模仿聲音及人話的能力算是吸蜜鸚鵡中較不錯的種類。

30cm(12吋)

分布在北摩鹿加群島上

喋喋吸蜜鸚鵡在當地是常見的鸚鵡,牠們是一般印尼家庭中最常見的寵物鳥之一,近年來人為盜捕已使數量銳減;主要的棲息地是高地的森林地區,從人類居住的低地至海拔1300公尺的地區都有其蹤跡,大多成對活動,飛行時會發出尖銳吵雜的叫聲,可能有季

[/url]節性遷徙的行為,繁殖期約在1月間 ,其原產地尚保有穩定的數量。

新進的鳥兒溫差不宜過大,籠養鳥十分活潑與吵雜,很快可適應新環境及主人,喜愛洗澡,牠們對其他種類有攻擊性,且個性上侵略性就較重,不宜與其他種類一起混養,適應環境後即變的強壯 ,可以適應夏日與寒流,日常蔬果的餵食相當重要,糞便主要為水狀,環境宜常加清理。

選擇一對人工繁殖的成鳥來飼養,其繁殖難度並不高,養,繁殖期間對飼主有攻擊性,盡量避免時常開翻巢箱,一窩產2顆蛋,孵化期約26-28天,8-10 個星期羽毛長成,幼鳥最晚在羽毛長齊時就該移出巢箱外,若讓牠們待在巢箱內太久會遭親鳥攻擊。  


[/url]在國內黑頂吸蜜鸚鵡(黑頭乙女)
是常見的吸蜜鸚鵡,約有7種左右的亞種,市面上野生鳥不少,千萬不能購買;手養鳥很乖順,說話能力在吸蜜鸚鵡中算是較好的種類,有些相似的種類如黃兜吸蜜鸚鵡(Yellow-bibbed Lory)、紫頸吸蜜鸚鵡(Purple-naped Lory)、紫腹吸蜜鸚鵡(Purple-belliedLory)以及白頸吸蜜鸚鵡(White-naped Lory)將另外分開介紹。

約30-33cm(11.8-13 吋)

從印尼新幾內亞的艾利安爪哇開始,包括威吉歐島、巴坦塔島、沙拉瓦第島、密蘇島等西巴布亞群島,還有吉文克灣的拜克群島、亞本島 、密歐斯努島等一直往東分佈到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東部。

分佈廣闊,包含了印尼新幾內亞與巴布亞新幾內亞全島的濱海地區及一些小島上,內陸較少,喜愛棲息在森林及其邊緣帶,沼澤林地、開闊的林地及低丘陵地區也是主要活動範圍,其普遍度依地方不同由普遍到一般普遍各異,全世界的總數量應該超過10萬隻, 成對或一小群聚集活動,天然食物有花蜜、花粉、水果及昆蟲等,築巢於枯樹洞內,公鳥求偶時會將身體往母鳥身體靠,雙翅上下擺動而交尾,繁殖季約在5-10月間。


[/url]


人工繁殖鳥十分活潑愛玩,且好奇心強,很快可適應新環境及主人,適應期時對低氣溫很敏感,最好不要低於23度,對其他種類有侵略性,尤其在繁殖期間時,擅仿人語及各類聲響,可為生活中帶來不少樂趣,是不錯的寵物鳥,若無法或沒時間每日供應蔬菜水果當主食,用吸蜜鸚鵡粉狀飼料來當主食是必要且較為健康的正確餵食。

購買人工繁殖鳥,野生鳥易死亡且繁殖成功率極低,保持環境安靜,使用規格30 x 30 x45 cm的厚實木板巢箱較佳,入口約7cm,平均一窩產2顆蛋,孵化期約26天,約3個月後羽毛長成,幼鳥約在11個星期後離巢;最好成對分開繁殖,因為侵略性很強,由於糞便水分多,所以巢箱中的木削或稻草等墊充物需時常更換,以保持環境衛生,對飼主的巢箱檢查不會太敏感,但是非常容易發生繁殖期公母鳥打架不合的狀況,應多加注意以免傷亡。

[/url]葵花鳳頭鸚鵡(大、中巴丹)
是美麗優雅的大型鳳頭鸚鵡,早期走私來台的鳳頭鸚鵡中常能見牠們的蹤影,由於天性活潑聰明,常被訓練至馬戲團表演,牠們在澳洲當地是普遍且便宜的寵物鳥,在許多農耕區甚至被視為農業害鳥,但是叫聲大而響亮、破壞力強是其缺點 ,相近亞種約有4種,包括了Sulphur-crestedCockatoo(產於澳洲,最大型的種類,如右圖)、Mathews' Cockatoo(產於澳洲)、TritonCockatoo(產於新幾內亞與希巴布亞群島)、Eleonora Cockatoo(產於印尼境內的一些島嶼)。

依亞種不同約44-51cm(17-20吋)

分佈在澳洲的北部、東部與南部及塔斯馬尼亞、袋鼠島,印尼的東摩鹿加群島、新幾內亞、國王島、艾魯島等,也引進一些非原生地的地方如紐西蘭及數個島嶼。

葵花鳳頭鸚鵡通常群居,常常數百隻成群,在覓食時會各自分散為一小群,通常在地上覓食,有些會在樹上警戒,注意有無危險,有危險的狀況時會警告正在覓食的同伴,主要食物有種子、堅果及水果、飛行時常發出沙啞響亮的巨大叫聲,有時會到農作物區覓食,造成很嚴重的農業損失,被視為害鳥,在某些地區的農民被允許可以獵殺破懷農作物的葵花鳳頭鸚鵡,也有人為了牠們的美麗羽毛而獵殺他們;築巢於高聳的樹洞中,澳洲南方的繁殖期在8-1月,北方在5-12月,一窩約有2-3顆蛋,通常2顆,30天後孵化,70天後羽毛長成 ,大部分的原棲地有著穩定的數量,但東南亞種的數種葵花鳳頭鸚鵡長期被捕捉至國際市場,其數量也下降的相當快。

飼養葵花鳳頭鸚鵡就像飼養其他的鳳頭鸚鵡一樣,需對牠付出多一些的關心與注意,尤其只飼養一隻時,無聊、緊迫、焦慮等情形會使得他們產生拔羽的惡習,這也是巴丹常見的偏差行為,牠們常常只親近主人一人,而對他人有攻擊性,可學會一些把戲,一些野外捕捉的野生鳥也可變的很馴服,公鳥的說話能力較母鳥佳;飼養成鳥或欲配對時得注意巴丹常有的一些麻煩,巴丹是不容易配對的鸚鵡,一不合很可能會互相攻擊造成傷害甚至死亡,宜從幼時自然配對為佳;他們需要大籠舍,至少5x1.2x2m的規格,最好是6x2x2m較理想,有時巨大的叫聲非常吵雜,尤其是晨間及傍晚,啃咬力很強,籠舍必須夠堅固,提供新鮮樹枝與玩具供咬嚼,也可消除無聊 ;飲食上宜以混合種子 / 堅果飼料為主食,需經常搭配蔬果類餵食,勿像許多鸚鵡知識不足或懶惰、無責任的鳥商與少數不良飼養者僅提供單樣食物作為主食,例如葵瓜籽,這樣對其健康與壽命是非常糟的,而在良好照顧下他們是非常強壯的鳥兒。

在澳洲葵花鳳頭鸚鵡在澳洲本土的繁殖不多,因為有許多野外的幼鳥能夠合法的捕捉,因為葵花鳳頭鸚鵡在野外的數量算是穩定且安全(全世界總數量約有50萬隻以上),在繁殖期間會明顯地變安靜,提供的巢箱要加上堅固的金屬邊,可使用金屬製巢箱,或將其外掛於籠外,否則強大的咬合力會嚴重地破壞木製巢箱 ,甚至短期內被完全破壞或底部毀損危急蛋與幼鳥的安全,鳳頭鸚鵡(巴丹)常在繁殖期間有公鳥對母鳥變的很有侵略性的行為,常常會追著母鳥跑,甚至攻擊,所以巢箱可以使用有兩個洞口規格(T字型或直立式),這樣追打時母鳥比較不會被逼至死角而受到嚴重傷害,的4、5歲以後有繁殖能力,一次約產2至3顆蛋,孵化期約30天,9至10星期後羽毛長成,有時對巢箱檢查會顯的敏感與不安。


[/url]小葵花 鳳頭鸚鵡(小巴丹)
是最常見的走私鸚鵡之一,共有4種亞種,包括了美麗的橘冠鳳頭鸚鵡(左下圖),小葵花鳳頭鸚鵡是很普遍寵物鳥,生性聰明活潑,飼養牠們需要付出更多的注意力與時間與其互動,與人類有良好互動的小葵花鳳頭鸚鵡會很友善,牠們在野外的數量原本很多,但在70年代開始其數量年年驟減,人類的捕捉是其族群衰退的最大因素,其次則為棲地的破壞;繁殖成果很常見,性別易於分辨,幼鳥與公鳥一樣有著深黑褐色的虹膜,所以一歲內的幼鳥較難辨別性別,母鳥的虹膜則明顯的呈紅棕色。


約33-38cm(13-15 吋)

所有亞種均分佈在印尼境內,主要在弗洛瑞斯海的許多島嶼上,包括蘇拉威希、蘇巴、帝汶等鄰近島嶼,曾經引進到新加坡與香港。

牠們的4種亞種 ─ 小葵花鳳頭鸚鵡( Lesser Sulphur-crested Cockatoo,Cacaua s. supphurea ),橘冠鳳頭鸚鵡( Citron-crested Cockatoo,Cacatua s. citrinocristata ),艾波氏小葵花鳳頭鸚鵡( Abbott's Lesser Sulphur-crested Cockatoo,Cacatua s. abbotti ),帝汶鳳頭鸚鵡( Timor Cockatoo,Cacatua s. parvula ),野外的數量僅剩第一種的數量較多,橘冠巴丹從1986至1989年間數量驟減80%,當地政府已於1992年頒布禁令禁止出口橘冠 鳳頭鸚鵡,艾波氏的野生數量則只剩9隻,捕捉售至寵物鳥市場與嚴重的棲息地破壞使得大部分的族群岌岌可危;牠們喜棲息於各種森林、開闊的林地、農地、森林邊緣地區、半乾燥的林地等等,大部分都成對或3-9隻左右一起覓食與活動,但有時被發現會有較多的數量群集於有果實的樹上覓食,也會與折衷鸚鵡一起聚集覓食,聚集時相當吵雜,休息時通常棲息在森林地區,之後會成群地到低海拔的地區與農作物區內覓食,有時會遭農民捕殺;天然食物包括了種子、水果、穀物、漿果、堅果、嫩芽、花苞等,繁殖季節因地而異,大多始於9-10月與4-5月,一次產2-3顆卵,公母鳥輪流孵蛋,孵化期約28天,10週後幼鳥羽毛長成,但仍會依賴親鳥一起生活約2個月;小葵花鳳頭鸚鵡以及橘冠鳳頭鸚鵡由於近年大量的野生鳥出口與走私,已經由二級升為一級保育名單。

人工繁殖的小葵花鳳頭鸚鵡不難照顧,適應環境後身體會很強健,且能耐低溫,啃咬破壞力很強,巢箱與籠舍需相當堅固,若飼養一對常會發生公鳥對母鳥十分具侵略性與攻擊性的行為,公鳥常會追著母鳥跑,甚至攻擊母鳥,有時會發生使母鳥致死的情況,這也是巴丹不好配對的原因,給予公鳥適當的剪翅以及提供牠們寬敞的鳥舍會使情形改善,最好也能提供一些樹枝或玩具供其啃咬,乖馴的寵物鳥宜多給予關懷與互動,以免發生行為不正常等自殘行為,適宜的均衡飲食與期健康有絕對關係,切勿單只餵食葵花子或種子飼料,這情形常見於一些傳統鳥店,或一些鸚鵡知識相當低落的鳥商,很多人都是因為賺錢或短暫興趣而買賣鸚鵡的,本身也不會想正確的吸收相關資訊與做功課,這樣長期對其鸚鵡健康與壽命是一大損害。

除了避免購買野生鳥外,公鳥與母鳥是否合得來也須注意,不然會容易發生上述公鳥攻擊母鳥的情形,繁殖期間公鳥對母鳥會更具攻擊性,此情形若發生,過小的籠舍會使母鳥因受攻擊卻無處多藏而死亡,所以飼養於較大的鳥舍中較為理想,而使用有兩個出入口的T字型巢箱可以使母鳥較不易受公鳥的嚴重攻擊;約在3至4歲時始有繁殖能力,人工繁殖鳥的繁殖難度不高,一窩約產2至3顆蛋,親鳥會輪孵蛋,孵化期約22-25天,幼鳥太晚移出巢外有時會遭公鳥攻擊,8至10週大時羽毛長成。

作者: jasonlcs87    時間: 2008-11-19 09:08 PM

鹦鹉都有分那么多种,谢谢分享哦
作者: jjj9930    時間: 2008-11-19 09:15 PM     標題: 回應 jasonlcs87 第 10 篇文章

找帖找到我会傻掉
作者: jasonlcs87    時間: 2008-11-19 09:40 PM

哈哈,谢谢你哦
辛苦你了
作者: jerecho    時間: 2008-11-19 10:36 PM

很多种类啊。。这帖花了不少时间吧?哈哈。。
作者: confison    時間: 2008-11-20 07:20 PM

原帖由 jjj9930 於 2008-11-19 21:15 發表
找帖找到我会傻掉
我睇呢張帖都睇到我暈.......資料真係太詳細
真係辛苦哂樓主你la!!!!!
作者: 金山脚下    時間: 2008-11-21 07:21 AM

楼主,你太用心了。这简直就像是鹦鹉大全,百科全书一样。
作者: kfcu    時間: 2008-11-22 05:50 PM

相信耗费不少心血发布此贴,辛苦了
作者: cfloo    時間: 2008-11-23 01:16 PM

thank Q.
Good knowledge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www3.tvboxnow.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