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其他武術]
广东醒狮
[打印本頁]
作者:
和尚仔1980
時間:
2009-6-1 12:56 AM
標題:
广东醒狮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地道的广东民间舞,是广东舞苑中的一宝。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广州等县市。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1
、醒狮简介
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表演时,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
"
开桩
"
,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
"
大头佛
"
,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
"
睁眼
"
、
"
洗须
"
、
"
舔身
"
、
"
抖毛
"
等。主要套路有
"
采青
"
、
"
高台饮水
"
、
"
狮子吐球
"
、
"
踩梅花桩
"
等。其中
"
采青
"
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和故事性。
"
采青
"
历经变化,派生出多种套路,广泛流传。遂溪醒狮在表演上从传统的地狮逐步发展到凳狮,由凳狮又发展到高台狮、高竿狮,由高竿狮又发展到桩狮。桩狮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如增加了走钢丝、腾空跳等表演类。最高的桩接近
3
米,跨度最大达
3.7
米,充分体现了
"
新、高、难、险
"
的特色,被誉为
"
中华一绝
"
。广州市的沙坑醒狮的道具造型特点是:狮头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表演分文狮、舞狮和少狮三大类。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几乎乡乡都有自己的醒狮队,一年四季,开张庆典锣鼓声不断,逢年过节,狮队便上街采青、巡演。各镇、乡村群众性的狮艺普及也盛况空前。广东醒狮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为广东特有的民间舞品牌。醒狮活动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成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意义十分深远。
2
、历史溯源
我国的舞狮分
"
北狮
"
(北方狮)、
"
南狮
"
(南方狮),
"
北狮
"
重形,
"
南狮
"
神似。这为多数专家、学者、舞蹈家、武术家和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据广东南海县编写的《南海醒狮》一书中记述:
"
毋庸置疑,中国的醒狮(
'
南狮,)谁从北方的黄狮子脱胎而来的。
'
南狮
'
究竟始于有时,查遍史料,迄未见记载,其确切的年代,已不可考。然而,大体可以肯定,是在五代十国之后,从中原流传至岭南地区民间的。
"
笔者认为这一提法有其道理: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岭南天地仍是处于落后的原始部落社会。秦始皇统一中围给岭南地区带来了农耕、纺织等技术,带来了中原文化。其后在隋朝开皇十年,设置南海县,其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广州市部分地方、佛山市区及三水、顺德等地。
历史上,中原地区多战乱,、中原地区人民曾有三次大迁徙,岭南是其主要落脚地之一。中原人民的南迁,其必然带来中原的文化,带来了人民群众喜爱的舞狮,这是顺理成章的。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
"
醒狮
"
一章中称:
"
据传,佛山是醒狮的发源地。
"
(注:佛山原属南海县管辖)这点我们可以从当时南海县的物质基础及制作狮子的工艺得到答案。南海县自古以来是富庶的鱼米之乡,土地肥沃,盛产蚕桑鱼蔗;缀丝织造、陶瓷器皿、五金竹木制作、纸扎工艺等十分兴旺,宋朝时南海县的石湾以其陶瓷工艺饮誉大江南北,素有
"
石湾瓦,甲天下
"
的美称。在明、清时期,南海县佛山镇与湖北汉阳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同时号称
"
中国四大名镇
"
。《佛山忠义乡志》中载:
"
五斗司光绪三十三年呈报工商部实业品汇册载,
'
狮头行
'
制品精良,省垣及外洋均来定购,多在石路铺。
"
这很清楚地说明了当时南海县的狮子制作工艺为各地之冠。
3
、 醒狮的特点
醒狮的制作:以竹蔑、纸为主要材料,先用竹蔑扎成狮头形状,糊上纸朴,眼、耳、嘴等处,是可以活动的,均粘上猪缤、马撰或植物织物,晾干后,涂上各种颜色,再上光油定形。醒狮在造型上最大的特点是头上多一角,据传是为了避开专供皇帝欣赏的黄狮子舞的各种禁忌,令官府抓不住把柄而创造出来的。醒狮头最重的
6.5
公斤,最轻的
3.5
公斤,共分四类。醒狮被(亦称狮尾),传统的长度是
4
米,为了舞动灵活,现今改为
2.6-3
米。
醒狮的种类:
"
狮有多种,一种是金狮,又叫太狮,用于迎宾或隆重的交往礼仪,一般不易出动。一旦出动,其他狮子要向他三跪九叩。金狮相遇,则要互相点睛
……
然后金狮互相跪拜,以狮口交换请贴才又开始舞狮。金狮之外,有黑狮、红狮和彩狮。据说分别代表张飞、关公和刘备,反映不同的性格,如黑狮威武凶猛,红狮凝重,彩狮温和。
"
另外,因造型不同,各地民间对醒狮都有不同叫法:如南海的大头狮,鹤山县的鸭嘴狮,清远、英德的鸡公狮,雷州半岛的鹦雄狮等等。
醒狮的音乐:
"
鼓
"
是醒狮舞的主要乐器,加上锣、钱,形成锣鼓喧天、排山倒海之势。鼓声的强弱、快慢、急速与柔和,是根据醒狮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动作而设置的。击鼓的技法、姿态,手势的花样十分讲究。鼓谱有三星鼓、五星鼓和七星鼓三种。
"
光看中国据醒狮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动作而设置的。击鼓的技法、姿态,手势的花样十分讲究。鼓谱有三星鼓、五星鼓和七星鼓三种。
"
光看中国醒狮舞的鼓乐队表演,已是一种很高的艺术享受。
"
这是南海醒狮于
1990
年
7
月在马来西亚参加国际醒狮舞比赛时媒体的评价。
醒狮舞的动作与套路:据老艺人讲,舞狮的步法完全采用南拳武功之四平马、子午马、麒麟步、跳步、座盘步(即老树盘根)、翻身、翻滚等。这些动作硬桥硬马,刚劲有力,步法稳固,落地生根,凡学舞醒狮者,必须先学南拳,以打基础。舞醒狮的表演程序是:出洞、下山、过桥、饮水、采青、醉睡、醉醒、上山、玩球、大头佛戏狮
……
采青是高潮。采青分
"
采高青
"
和
"
采地青
"
。
"
采地青
"
又分水青、蟹青、桥底青、拆字青等。套路丰富,多姿多彩,技巧高,难度大。此外,还有
"
狮子花灯
"
、
"
狮子吐球
"
、
"
大头佛引狮
"
和近代发展起来的竟技性极强的
"
高桩狮
"
、
"
梅花桩狮
"
和
"
狮子走钢丝
"
等绝活。
4
、 醒狮的现状和传承
醒狮舞在广东人民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传统项目的醒狮队,更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就从南海地区十七个镇和县属机关、企业,便有醒狮队
1800
多个;大沥镇
1990
年元宵节举行的
"
生菜会
"
,就有
500
多个醒狮队来贺庆;里水镇的每一间小学都建有少年醒狮队;南海县各镇更有一些以家庭为单位组成的醒狮队,三代同堂齐上阵舞狮者,常有之。此外,还有女子狮队。
广东醒狮舞不单国内有名,且扬名海外,海外的华人华侨均有舞醒狮的习俗。近年华侨、外国人到南海地区的舞狮馆学醒狮、习武者甚众。这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艺术的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要尽一切努力,把醒狮这一优秀文化艺术传统发扬光大。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www3.tvboxnow.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