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自然百科] 白鹤 中国濒危物种鸟类 [打印本頁]

作者: awenli    時間: 2010-5-13 11:21 PM     標題: 白鹤 中国濒危物种鸟类

本帖最後由 dxb 於 2010-5-14 08:51 AM 編輯

白鹤
白鹤-基本概述
白鹤
白鹤(bái hè)别名
西伯利亚鹤黑袖鹤,属于科,学名为 Grus leucogeranus。大型涉禽。全长约130厘米。体羽除小翼羽、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为黑色外,为纯白色。头和脸部裸出部分为鲜红色。嘴赭红色。脚浅肉红色。
白鹤成鸟:两性相似,雌鹤略小。自嘴基、额至头顶以及两颊皮肤裸露,呈砖红色,并生有稀疏的短毛,此特征为其他鹤类所不具有。体羽白色,初级飞羽黑色,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白色。三级飞羽延长,覆盖于尾上,通常在站立时遮住黑色的初级飞羽,故外观全体为白色,但飞翔时可以看见黑色的初级飞羽。
白鹤幼鸟:秋季南迁幼鸟的额和面部无裸露部分,有稠密的锈黄色羽毛;头、颈及上背棕黄色,翅上也有棕黄色但初级飞羽黑色。从秋天到第二年春天,头、颈、体和尾覆羽白色羽毛逐渐增加,越冬后的亚成体除颈、肩尚留有黄色羽毛之外,其余部分的羽毛已换成白色,与成体相似。虹膜黄白色,嘴和脚肉红色。
幼鸟虹膜土黄色,嘴和脚暗灰色,2龄脚变红色,3龄嘴亦变为红色。
白鹤-物种信息

白鹤戏水
中文名称: 白鹤
外文名称: Grus leucogeranus
别称: 西伯利亚鹤、黑袖鹤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今鸟亚纲
目: 鹤形目
科: 鹤科
属: 鹤属
分布区域: 白鹤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从东北到
长江中下游,沿海以及新疆
拉丁文命名: Pallas, 1773
英文名称: Siberian Crane
白鹤-亚种分化

白鹤虽然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种群,但它是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白鹤-分布范围

白鹤
栖息于芦苇
沼泽湿地。以水生植物为食,也兼食少量等。5~6月份繁殖,筑巢于沼泽中。每窝产卵2枚。雌雄轮流孵卵,孵卵期约30天。幼鹤85天后具飞翔能力。
白鹤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从东北到长江中下游,迁徙时见于河北(滦河口、北戴河),内蒙古(赤峰、达赉湖、兴安盟、哲里木盟),辽宁(双台河口、大连),吉林(莫莫格、向海),黑龙江(扎龙、林甸),安徽(升金湖、莱子湖),山东(黄河三角洲),河南(黄河故道、黑港口)等,越冬地主要在江西(鄱阳湖)和湖南(洞庭湖),越冬期间零星个体见于辽宁瓦房店、江苏盐城和东台、浙江余姚、山东青岛沿海以及新疆霍城等。 在
内蒙古黑龙江繁殖;长江中下游越冬。中国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为世界上最大的白鹤越冬地,近年来已发现来这里的白鹤有2896只之多,占全球白鹤总数的98%以上。鄱阳湖成了举世瞩目的白鹤王国。

在世界范围内,白鹤有3个分离的种群,即东部种群、中部种群和西部种群;东部种群在
西伯利亚东北部繁殖,在长江中下游越冬;中部种群在西伯利亚的库诺瓦特河下游繁殖,在印度拉贾斯坦邦的克拉迪奥国家公园越冬;西部种群在俄罗斯西北部繁殖,在里海南岸越冬。  
白鹤-生活习性

白鹤
白鹤是对栖息地要求白鹤最特化的鹤类,对浅水湿地的依恋性很强。东部种群在俄罗斯的雅库特繁殖,不在北极苔原营巢,也不在近海河口低地和河流泛滩或高地营巢,而喜欢低地苔原,喜欢大面积的淡水和开阔的视野,其夏季主要营巢区约为82 000 k㎡,定期营巢范围不超过30 000 k㎡。在繁殖地为杂食性,包括植物的根、地下茎、芽、种子、浆果以及昆虫、鱼、蛙、鼠类等。当有雪覆盖植物性食物难以得到时,主要以旅鼠和鼠平等动物为食;当5月中旬气温低于O℃时,白鹤主要吃蔓越桔(Vaccinium macrocarpon),当湿地化冻后,它们吃芦苇块茎、
蜻蜓稚虫和小鱼;在营巢季节主要吃植物,有藜芦(Veratum misae)的白鹤(图6)根、岩高兰(Empetrum nigrum)的种子、木贼的芽和花蔺(Butomus umbellatus)的根、茎等(Johnsgard,1983)。在南迁途中,白鹤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苔原沼泽地觅食水麦冬(Triglochin palutre)、泽泻、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等植物的嫩根及青蛙、小鱼等。在越冬地鄱阳湖,主要挖掘水下泥中的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马来眼子菜、野荸荠、水蓼等水生植物的地下茎和根为食,约占总食量的90%以上,其次也吃少量的蚌肉、小鱼、小螺和砂砾。
白鹤-生长繁殖

远距离拍摄
白鹤是单配制,5月白鹤下旬到达营巢地,此时苔原仍然冰雪覆盖,巢建在开阔沼泽的岸边,或周围水深20—60 cm有草的土墩上,巢简陋,巢材主要是苦草,巢呈扁平形,中央略凹陷,高出水面12—15 cm,巢间距10—20 km,有时只有2—3 km。产卵期常与冰雪融化期一致,从5月下旬到6月中旬,每窝产卵2枚,卵呈暗橄榄色,钝端有大小不等的深褐色斑点,雌雄鹤交替孵卵,但以雌鹤为主,孵化期约为27天,孵化率仅为1/3,多数雏鹤于6月最后5天至7月最前5天孵出,但只有1只幼鹤能活到可以飞翔,因为白鹤的幼鹤攻击性太强,较弱的1只常在长出飞羽之前死亡,70—75日龄长出飞羽,90日龄能够飞翔。
国际鹤类基金会于1981年、
北京动物园于1989年先后对雌鹤进行人工授精,经人工孵化繁殖成功;合肥野生动物园于2000年,在圈养条件下使1对白鹤自行选偶交配,自然繁殖成功,其后,2001年、2002年均再次繁殖成功。在繁殖地受到的干扰相对较小,主要受到石油开采和森林砍伐的威胁,当亲鹤不在巢边时,卵常被贼鸥、北极鸥和银鸥吃掉。在集结地、迁飞停歇地和越冬地,主要的环境压力是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迅速发展导致湿地和鱼、芦苇等生物资源的丧失与破坏,以及放牧、使用非法渔具捕鱼等人为干扰;三峡工程运行有可能使长江中下游湿地的水面减少,从而对在此越冬的白鹤和其他鹤类产生不利的影响。
白鹤-物种迁徙

白鹤
白鹤东部种群的迁徙路线,已由环志证明从雅库特向南迁飞5 100 km到鄱阳湖越冬,途经
俄罗斯的雅纳河、印迪吉尔卡河和科雷马河流域,进入中国后主要停歇地有扎龙、林甸、莫莫格以及双台河口、滦河口、黄河故道和升金湖等地。在莫莫格,途经此地的白鹤除部分种群作短期停留继续迁飞外,尚有一定数量的个体春秋季节皆在此地停歇30—40天,1985年、1986年春季首见日期都是3月25日,直到5月10日左右全部迁走,2000年4月27日见到528只;1983年、1984年秋季迁来日期均为9月14日;统计幼鹤的数量,发现1985年、1986年秋季平均3月龄幼鹤比例为22.3%,较同期白鹤越冬地12月下旬统计到的幼鹤比例,平均高8.8%;1985年、1986年春季,在126只白鹤中,统计到9月龄幼鹤22只,占总数的17.5%,与同年秋季比较,幼鹤比例降低了4.8%(吴志刚等,1991)。
在鄱阳湖越冬的白鹤,10月下旬飞来,11月初已全部到达,12月至翌年1月分成小群活动,主要在大湖池浅水处觅食,在蚌湖集群过夜;2月下旬到3月初,气温达10℃以上时,逐渐集成大群北返,至3月底已全部迁走,越冬期达150天。活动时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多为2成1幼,罕见1成1幼或2成无幼,亚成体集成10—12只小群在一起活动;觅食时,双亲还要饲喂幼鹤,直到翌年2月中旬幼鹤才开始自己挖泥取食(严丽等,1986;刘智勇等,1987)。在鄱阳湖越冬白鹤的种群数量,1980年冬季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首次发现在大湖池有91只,此后历年统计,最高年份已接近4 000只,可以认为有90%以上的白鹤东部种群在鄱阳湖越冬。
白鹤-分类讨论

Archibald (1976)根据白鹤的鸣叫声、头上的裸皮和气管不在胸骨的龙骨突起内卷曲,这些特点都和肉垂鹤相似,建议将白鹤从鹤属划入肉垂鹤属,改名为 Bugeranus leucogeranus;此后,Wood(1979)发现在骨骼特征上,白鹤与肉垂鹤相似,从而同意Archibald 的意见,而 Johnsgard (1983)在其专著《Cranes of the world》中也采用了这一名称,但绝大多数学者仍将白鹤列在鹤属,保持最早的命名。
白鹤-保护等级

白鹤展翅
白鹤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极危(CR)。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濒危等级:附录I ,生效年代:1997年。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一级,生效年代:1989 年。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生效年代:1996年。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作者: evilpr0mise    時間: 2010-5-14 01:01 AM

哎,人在中国,可是却从来没看过这些动物
只是希望人类手下留情,不要大开杀戒了。。。。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www3.tvboxnow.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