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4-12-19 02:31 AM 編輯
& ~ |( ]8 D& A- e" [- z! n$ a9 @% g
三五、修身與正心+ |" _( h. |3 E* a/ p9 T
公仔箱論壇5 \: f& {$ z# R! p3 \' N# m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憤)懥(怒),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怕)懼(嚇),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g j4 d1 s. g4 g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J& U3 V, r' `) J& G! x7 O4 R1 R& [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tvb now,tvbnow,bttvb" F$ R* y* s6 P4 l9 q1 y
公仔箱論壇+ T: Z7 k# d- S) r. i
我們在前面所講的「大學之道」,由「致知、物格」,直到「誠意」、「知止」,都屬於我們生命存在的精神方面的事。用簡略粗淺的習慣觀念來說,都是屬於心理部分的事。但人和一切生物生命的存在,是由身心兩部分所組合而成的。精神和心,眾生天天在用,在活動。但心不知心,心亦不見心,正如子思在《中庸》上所說:「百姓日用而不知。」如果要想自己見心、知心、而明心,從「大學之道」來說,必須先從「知性」開始學養,由「知止而後有定」,到達「安、靜、慮、得」的境界,才能得知「明德」自性的本來。tvb now,tvbnow,bttvb! p6 I5 G; s$ U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K P) G, T* F" j( u8 b! p
但一般的人們,由生來到死去,大多數是不管「心」是什麼東西,「意」是什麼東西,「知性」又是什麼東西。從十九世紀開始,除非他是學心理學,或是哲學,乃至學醫學的精神病科等學科的人,都是從唯物哲學的科學出發,才能對這些問題構成它為新興科學分門別類的一套學識。我們在這裡,沒有時間另作比較性的介紹。
. M3 p9 c4 x" G7 r( \tvb now,tvbnow,bttvb3 r% i- o7 l! ^7 R
【人身難得要珍惜】
# U1 @2 |8 S. Ftvb now,tvbnow,bttvb
) {7 M: t6 B3 ?tvb now,tvbnow,bttvb人們對生存的生命,所注重的現實人生,平常普遍都是以有「身」的存在,就是生命,就是人生。其實,「身」是生命所有中機械性的機器,是在現實中所表達的每一個人「自我」存在的作用。它是屬於自然物理的、生理物質的現實。是偶然的、暫時的,受時間空間所限制的實用品。如果從「形而上」的心性精神觀點來講,此「身」,不過是我們現在生命之所屬,只有暫時一生的使用權,並無水恆佔有的所有權。「身」非我,真正生命的我,並非就是此「身」。我們為了暫有此「身」,截頭去尾,假定以中間六十年做指標來講,每天為了他要休息,佔去一半時間都在昏睡中,已經除了一半,只有三十年。一日三餐,所謂「吃喝拉撒睡」五件要事,又減去了三分之一。如果像現在政界官場、工商業家們的習慣,一日有兩餐應酬,至少每餐要浪費了兩三個鐘點,加上夜晚的跳舞歌唱等,不知道他們有多少時間辦公?多少時間讀書?看來,真為大家惋惜心疼。但是人們都說這樣才叫做人生啊!我復何言!我們這樣說,不是對人生的悲觀,這是為了我們幸得而有此生,幸得而有此身,所謂佛說「人身難得」,應當加以珍惜自愛這個難得寶貴的生命。
& Y9 q& s/ z% @9 h
( t+ u! C6 |! |. ^www3.tvboxnow.com但話又說回來,我們的一生,單單為了此身的存在,為了他的需要所產生的衣、食、住、行,就忙得夠嗆,自身忙得不得了,難有太多的時間為別人。因此,瞭解到做父母的、做社會服務的人,個個都是天生聖人,都是仁者。其實,每一個人活在人世間,幾乎沒有一個不是損人利己的;同時,也可以說,沒有一個不是損己利人的。因為人是需要互助的,人是彼此需要互相依存的。人不像別的生物一樣,所以構成人群的文化,形成了社會。tvb now,tvbnow,bttvb- I: q3 t* y% c3 O4 w7 O# d X+ N
& Y% A' k- |# q1 j- @2 n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然而,此身的存在,為了生活,已夠麻煩,如果再加病痛和意外的災害,那可麻煩更大了。因此,道家的老祖宗老子便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但是,另由道家分家出來的神仙丹道們,卻要拚命修身養性,以求此身的長生不老(死),忙上加忙得不亦樂乎!真的長生不死的人沒有看見,但他們有此永遠擺在前面的希望,潔身自愛,看來比吃、喝、玩、樂過一生的,也就各有妙趣不同了。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i! ~: L1 f/ c& Z+ G( n
公仔箱論壇* p$ N7 {" u, ]2 @, e ^. _
至於另有從痛苦生活中經歷過來的人說:「百年三萬六個日,不在愁中即病中。」乍看雖然消極,事實上,大多數的人們,確實都有這樣的境遇,所謂儒家「仁政」之道「平天下」者,又將如何平之呢?
3 G3 z$ P3 Y4 S8 x
- M. P; o; l/ u* Otvb now,tvbnow,bttvb我們因為研究「大學之道」,恰好講到人我的「身心」問題,所以才引發有關「身見」的話題。曾子在原文中,並沒有像佛、道兩家一樣,特別說明解脫「身見」的重要,你只要仔細讀了這一段原文,他也是極其注意「心」的作用為主體,「身」只是「心」的附庸而已。所以最後特別說明一句「此謂修身在正其心」。並不像一般佛、道兩家的支流分派,專門注重修煉「身」的生理氣脈,便自以為是修道的真諦了。www3.tvboxnow.com5 i* g0 B% ?1 f7 E R" x* q
" d$ w7 M" ?: `. C- h5 l/ x
不過,話又得說回來,「身」固然是「心」的附庸,可是在現實存在的生命作用上,人們一切思想行為表現在「外用」方面,完全是因為有身,才能造成這個人世間芸芸眾生的種種現象。所以在《大學》有關「內明(聖)」、「外用(王)」的八綱目中,也特別列出「修身」這項要點。但在「修身」的要點中,他所提的,只是身心有關的「忿懥、恐懼、好樂、憂患」四個現象,並沒有說到身的氣脈、五臟六腑,以及類似現代所說的神經肌肉等問題,這又是什麼道理呢?答:儒家孔門的學問,最主要的中心,是注重「人道」的行為科學,並不像古代醫學所講的養生,專在生理變化上講到和心理相關的作用。如果要瞭解這方面的問題,應該多讀黃帝《內經‧素問》部分的學識,配合現代醫學、衛生等科學來作研究說明。我們不必牽涉太廣,反而變成氾濫無歸,離題太遠了。
9 }& c- @2 ]! W% [0 A* K7 D& W在《大學》這裡所提的「忿懥、恐懼、好樂、憂患」四個現象,其實,就是子思在《中庸》上所說的「喜、怒、哀、樂」四個情緒。再從上推尋,都是濃縮《禮記》中所述傳統文化中的「七情」的要點,只是曾子把情緒所發生的現象作用,較為明白地分析描述。子思是照傳統所歸納的原則,提出大綱,如此而已。如果從大體來說,這四個甚至七個情緒現象,每一個人在幼小時期開始,已經發生因子的陰影,做父母、師長的人,只要注意留心幼童的性向,已經可以看到他的一生。止如俗話說的「從小看到老」,尤其在生理健康狀況,以及面貌表情上,幾乎是無法掩蓋隱瞞的。www3.tvboxnow.com$ H8 x/ l; p2 M* X" |6 p, d
, D1 d) j4 Q/ Q5 \" D) p2 S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所以教育文化的目的,教育文化的偉大,就在要改變人的缺陷,而補充圓滿他的遺憾。可惜的是,世間做父母、師長的,真能「誠心」知道的,「誠心」犧牲自我為後世社會而造成一個「真人」的,並不太多。普遍只是想望子成龍、望女成風,出人頭地就好了。只想把自己一生遺憾做不到的希望,要求孩子去完成,真是大錯特錯。因此,古人所謂「經師易得」(教授各門學識的老師叫經師),「人師難求」(如孔子、孟子、顏回、曾子等,便是人師而兼經師)。後世的《三字經》也說:「養不教,父(母)之過。教不嚴,師之隋。」也有這個意思。www3.tvboxnow.com/ [ R& X1 j( c( L, R. `. O
8 j# F: x. m9 C+ _6 n: v. a+ i
【「心」能轉「身」的道理】
! z0 k0 Y; c; A# X9 c5 @- t4 m公仔箱論壇8 D x, m- s& s! ^9 d: _
我們現在不妨略知皮毛地說一點養生學的理論,如說,憤怒傷肝,恐懼傷腎,好樂傷心,憂患傷肺。換言之,容易發怒、容易發脾氣或脾氣不好的人,便是肝氣不平和的現象。容易害怕,俗話所說膽小怕事的人,便是腎氣(與腦有關)不平和。嗜好過分,特別如飲食、男女方面過分,可使心臟有問題。多愁善感,或遇家庭問題,其他等等事故,心多憂患,便由肺氣不平和開始,影響內臟健康。總之,七情六慾與生理健康關係非常大,錯綜複雜,一言難盡。中國古代醫學,所講的「五勞七傷」,便是這些原因。但是知道了,也不必怕,只要明白了「誠意」、「正心」,明白了「心能轉物」、「心能轉身」,一切可以從「唯心」的力量自能轉變。當然,這就是「大學之道」大人之學的學問所在了。5 b, S* v1 Q. [/ B$ U
% ^2 q2 _, q8 U2 U, s
通常每一個人,由面目的表情、態度、動作和言語表達等綜合起來,才構成為一個人的行為。所有這些行為,是由整個人體的「身」在運作。但在每一個人的行為動作中,都是充分涵有「喜、怒、哀、樂」,「忿懥、恐懼、好樂、憂患」的成分。無論是嬰兒、老人,或是聾盲瘖啞殘障的人,都是一樣,並不因為肢體的缺陷就缺少七情六慾的成分。因此,平常要瞭解一個人,認識一個人,觀察一個人,都是看到這個人就知道了他是愛笑的人,或是容易發脾氣的人,或是非常保守內向的人,或是很有浪漫氣息的人,或是很狂妄傲慢的人等等類型。其實,所謂這個人,是人們習慣性「邏輯」上的普遍「通稱」。嚴格地說,這許許多多不同類型的人,是從他有每一個單獨不同的「身體」所表達出來的外形不同。人們因為使用名詞成為慣性.便就統統叫他是每一個「人」的不同,不叫他是每一個「身」的不同。
+ m" y' Z( K f! Q+ {4 B+ Mwww3.tvboxnow.com6 E4 ?; r( C: D) k* c" k: g& z
我們明白了這個「邏輯」道理,再來看《大學》,對於一個人的「身心」,就用很嚴謹的界別,述說有關喜、怒、哀、樂等情緒的重點,是屬於「身」的一邊,尤其容易見之於形態表達的作用上。要想修整改正這些生來的習性,所謂從事「修身」之學,便要從「心」的方面入手。
' Q3 d$ u/ ~& U. G0 ~公仔箱論壇9 K" E, c9 t8 j; I
但問題來了,「心」是什麼?什麼是「心」?「心」在哪裡?怎樣才是「心在」?怎樣才是「正心」?這裡可有一連串的問題,留待後面再說。誠如曾子所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這當然是毫無疑問的事實。譬如那些古代言情小說所寫的,「茶裡飯裡都是他」。一看,就知道他心裡在想念著一個人,對茶飯無心欣賞,也不知道滋味了,並不是說茶裡飯裡有個心。同樣的道理,當一個人,在極度憤怒、極度恐怖、極度愛好、極度憂患的時候,也是茶裡飯裡都是他。也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的。因此,在曾子之後的孟子也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是說每個人,平常都生活在散亂或昏迷的現狀中,此心猶如雞飛狗跳,並不安靜在本位上,所以只要能收得放肆在外的狂「心」,歸到本位,就是真正學問修養的道理了。曾子與子思都是傳承夫子道統心法的弟子,也可以說,是孔門儒家之學的繼承者。《大學》與《中庸》,都是專為宏揚孔子「祖述堯舜」的傳心法要,當然就形成它另有一種嚴謹肅穆的風範。後世的人讀了它,都非常敬仰,實在也有「敬而遠之」的味道。因為這些精義,稍加深入,就有如宗教家的戒律,使人有可望不可及的遲疑卻步之感。其實,心性之學,確是中國周、秦以前文化的精髓。在那個時期,世界上,除了希臘文化中的哲學部分,略有近似以外,只有印度文化中的佛學,才是對心性之學,有它專門獨到的長處。不過,在曾子、子思的時代,佛學並沒有傳入中國,所以不可以同日而語。但在春秋的初期,中國文化學術儒、道、墨等分家的學說還未萌芽,就有早於孔子而生的管仲,對於心性之學,也已有湛深的造詣,只是後世的人們,把他忘掉,歸到「政治家」裡去了。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Q. \! C; d' p"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8 l# E2 f7 }3 u) Q& c. `
因此,他在政治領導的方向上,能夠為中國的歷史政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永為後代的典範,並非是偶然的事。
2 j+ V4 {1 v. @/ F4 ~公仔箱論壇公仔箱論壇! W8 \1 `) N* k/ D& J6 Z% D: {
【管子有關身心的學說】
" U- ^$ |2 F3 \% I1 atvb now,tvbnow,bttvbwww3.tvboxnow.com y( _* v; X; K( G* n3 _9 X: ?
我經常對西方的學者朋友們說,中國文化,自古以來,並不如西洋文化,所謂哲學、史學、文學、詩人、政治家,是不同一格的。十八、十九世紀以前的中國,素來是文哲不分、文史不分、文政不分,是混為一體的文化學問。過去了不起的政治家,也就是哲學家、史學家、詩人、學者。如果你要研究中國的哲學,不會中國的文學、詩詞、歌曲,不懂「二十六史」,就很難說是真能通達博雅了。例如管子,他的中心學術思想,是在他所著書中的《心術上下篇》、《白心》這三篇,最為重要。現在為了大家多加瞭解,就其《心術上下篇》各摘錄一則,有關「身心」的學說。
% t" h& d0 ^& ^5 N! c% J; @8 Z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H. Y0 l' B: H) b% k
《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竅(兩眼睛、兩耳朵、兩鼻孔、一嘴、大小便處)之有職官之分也。心處其道,九竅循理。嗜欲充益(人被嗜好、慾望塞滿了),目不見色,耳不聞聲(相同於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故曰:上離其道,下失其事(譬如政治體制的失控)。毋代馬走,使盡其力。毋代鳥飛,使斃其羽翼。毋先物動,以觀其則。動則失位,靜乃自得。道不遠而難極也。與人並處而難得也(人的身心,本來就有道,只是自己找不到它)。虛其欲,神將入捨(只要自己去掉了妄想慾望,空靈的元神,就會回到你的家裡——身內)。掃除不潔,神乃留處。人皆欲智而莫索所以智乎!智乎!智乎!投之海外無自奪。求之者不得處之者。夫正人,無求之也,故能虛無。虛無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德。君臣父子,人間之事,謂之義。登降揖攘,貴賤有等,親疏之體,謂之禮。簡物小,未一道,殺戮禁誅,謂之法。形不正者,德不來。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飾德,萬物畢得。翼然自來神,莫知其極。昭知天下,通於四極。是故曰:無以物亂官,毋以官亂心,此之謂內德。是故意氣定,然後反正。氣者,身之充也。行者,正之義也。充不美,則心不得。行不正,則民不服。是故聖人,若天然,無私覆也。若地然,無私載也,私者,亂天下者也。》
1 Q- n, ]& f+ R0 c" z當然,我無法在這裡再多加引述,只是大略提到管仲的有關「心性之學」的學問,作為對曾子所說「心正而後身修」、「修身在正其心」的參考。我覺得,一般人只知管子在歷史上的事功,卻忽略了他的學問和文章,是很可惜的。
( n$ J0 |# m2 N. T2 H2 c$ ?$ v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K) P5 l5 z, ywww3.tvboxnow.com【莊子特別為殘障者加油!】
3 k0 I7 a# {/ V8 F公仔箱論壇www3.tvboxnow.com& D) j7 i1 g; }9 O, J) z% i( v
總之,「修身」的重點在於「正心」,並不是修飾外形。同樣的道理,莊子在《德充符》上,講了五個身體殘障而有道的高人,其中特別提到一位和孔子幽默的對話說,魯國有一位殘障的人,因為少了足趾,因此便叫他「叔山無趾」。他來見孔子,孔子就說:「你以前為什麼那麼不自愛,搞成這個樣子,現在還有什麼辦法呢!」無趾便說:「吾惟不知務(我以前因為不懂事),輕用吾身(不愛惜我的身體),吾是以亡足(因此損害了我的足)。今吾來也,猶有尊足者存(我現在來見你,因為我還有那個比足更尊貴的存在),吾是以務全之也(我所以必須要好好保全它)。夫天無不覆,地無不載,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我原以為你夫子像天地一樣的偉大,哪裡知道你也只是重視外形的人)。」孔子聽了,會有什麼反應呢?《莊子》這樣記載: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i: U, I9 l; ]8 X- D ?
1 f( o7 E' M7 J# |% r+ ^+ k$ _- L5 Twww3.tvboxnow.com《孔子曰:「丘則陋矣(啊!對不起,失禮了,我今天太卑鄙了)!夫子胡不入乎,請講以所聞(無趾先生,請你進來,對我講解你所瞭解的道)。」無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無趾,兀者也(斷了足的人),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德之人乎!」》
H q* D( a: O
4 Y+ G% x0 o: ]7 Ntvb now,tvbnow,bttvb同時,莊子又講了一位外形生得非常特異的人,名叫「闉趾支離無脤」,駝背,足跟不著地,整個身體扭曲,又沒有嘴唇。衛國的諸侯衛靈公見了他,和他一談,非常佩服他,又很喜歡他。衛靈公認為他是一個極其完美的「全人」。# { p0 N# s1 ~
tvb now,tvbnow,bttvb% T5 k. r% l& k5 A
因此,莊子說:tvb now,tvbnow,bttvb4 Q" g$ G6 e1 `: u
& s( x O, k; Ztvb now,tvbnow,bttvb《有人之形(有些人,只有人的外貌形象),無人之情(並無人的內情)。有人之形,故群於人(因為他的外形,的確是個人,所以他生活在人群裡)。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於其身(因為他不近人情,所以對他,沒有什麼是非善惡可說了)。眇乎小哉!所以屬於人也(所以屬於一個人的外形生命,是太眇小了)!謷乎大哉!獨成其天(最偉大了不起的,是生命中的天性啊)!》
1 D, L( n% d: e1 r, e; [公仔箱論壇
" a/ E9 E1 s" @' g* q% p: _tvb now,tvbnow,bttvb再說,大家一定都看過那些佛教大寺裡的羅漢堂。五百羅漢,大多是形貌古怪的角色,而且有的東歪西倒,並不像大殿上代表「全人」丰姿的佛、菩薩,那麼莊嚴美妙。可是那些羅漢,也都是得了道的大聖人。孟子也說過:
% c! L: {. A3 C, A& [( V5 Ltvb now,tvbnow,bttvb
" P$ Q9 s9 w% h. b; `* Mwww3.tvboxnow.com《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有內在隱痛,或另有心病,或與生俱來內有暗病的人)。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4 T" V' \8 S# r0 e: f& ~" v' W. [5 Q& D8 C4 P6 n3 m2 O! R3 `5 Z
愈是受過患難曲折、生活在艱難困苦中的人,才能反思立志,完成了偉大的學問、技能和道德的修養。
( W: |, Q Z' n* K
; f6 f+ p5 x7 M: h e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中印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5 j8 A$ \1 u3 q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 now,tvbnow,bttvb! A+ X5 w9 @1 v: N
所以說,修身在正其心,道在心,不在外形,都是同一意義。但「心」在哪裡?「心」是什麼?什麼是「心」?怎樣才是「心在」?怎樣才是「正心」?這就要回到前面提過的問題上來了!曾子只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反過來說,視而見的是「心」在見,聽而聞的是「心」在聞,食而知味的也是「心」在知味。如果一個人,在同一分秒的時間以內,看見了一件很可笑的東西,又聽到了有人笑得像哭的聲音,嘴裡還正在吃得津津有味,又碰到牙齒咬破了舌頭。這吋「心」在哪一個作用上面?當然,也可以說,當下能看、能聽、能知味、又能知痛癢的,同時都是「心」的作用。公仔箱論壇+ ?3 o! k1 q) a" g' v. ^& j# U
公仔箱論壇. O7 M: V# i; F6 O2 O- t% Q ]+ {
但照現代科學的醫學來說,這些作用,都是腦的反應,並沒有另外一個「心」的存在。但是,近來醫學上對腦的研究,已經知道,並不是絕對可以肯定地說,除腦以外便沒有「心」了。不過,我們現在不能跟著醫學的科學來討論「心」和「腦」的辨別,不然,會愈說愈加繁複。我們只能照固有的傳統文化來講,如上面所說,同時能起「見、聞、覺(感覺)、知」作用的,還正是意識的範圍,意識與腦的作用,幾乎是連在一起的。至於傳統文化中所說的「心」,是包括整個人體的頭腦、四肢、百骸、腑臟;甚至所有全體的細胞,乃至現有生命活力所波及的反射作用;以及它能起思維、想念和意識所反應的「見、聞、覺、知」等功用,都是一「心」的「能知」、「所知」的作用。它既不是純生理的,又不是純精神的。而生理的、精神的,又都屬於「心」的範疇。所以便可知道傳統文化中的「心」是一個代號,是一個代名詞。如果把它認定是說心臟的「心」,或是腦的反應,那就完全不對了。換言之,「心」是生理、精神合一的代號。既不是如西方哲學所說的「唯心」,也不是「唯物」,它是「心物一元」的名稱而已。
- S- m* x4 q% r* R" _1 E( w5 Gwww3.tvboxnow.com
$ O( `- o+ X- j! ?關於這個問題,在中國文化中的哲學史上,由周、秦前後開始,到了戰國時期,大如儒、墨、道三家,細分如諸子百家,各有主旨界說的異同。再經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之際,幾乎一千年左右,論說爭辯,也是各主所見,互有短長。直到中國的禪宗興起,蛻變了宗教與學術的外衣,就以中國的民間的土語方言,表達了至高無上的「形而上」與「形而下」整體的奧義,才比較說得最為明顯。例如盛唐之際的禪宗大師們就說:「心即是佛,即佛即心。」又說:「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或說:「本來無物亦無心。說一個佛,說一個道,已是十萬八千里了。」尤其如初唐時期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著名偈語所說:* d4 O' v. ?4 p; g# ^2 z. Q
! w- z1 {/ Y( w$ M*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2 s/ M3 C9 ~' e/ Y: G. H, j公仔箱論壇tvb now,tvbnow,bttvb- i2 C9 @. l, \$ k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9 E# a& k) A$ F( ~公仔箱論壇
( n# f& n7 ]# q7 o4 X. y- `' ?# ]這是為各家所公認推崇的明心、悟道之作。但是六祖的師兄神秀禪師的偈子:
4 \# b/ b' O% ?! l' Y2 ^公仔箱論壇tvb now,tvbnow,bttvb0 U; K9 y7 s. u
《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台。公仔箱論壇& a0 `' T3 O1 M
& M% S. \0 d1 R4 H( t. Btvb now,tvbnow,bttvb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N2 c* e+ H# S( L
5 o) C0 j5 u, l, O& G- Q" v他所指漸修境界的敘述,便為南宋理學家,如程頤兄弟、朱熹等所因襲,作為「治心」之學的標本,提倡以孔、孟儒學「主敬」、「存誠」的修養方法。例如朱熹影射他自己學問修養的名作:
8 R8 L2 }. x! K( \* B
( p+ Z; L# E1 @( u2 e《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 ?* g* R+ T( w( O9 f% G
8 [0 I3 l; \& t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 c0 f; K0 F9 }+ b5 V' Fwww3.tvboxnow.comtvb now,tvbnow,bttvb. A' g$ s0 u- i" n$ X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www3.tvboxnow.com r" B% x/ m. f8 R0 e
www3.tvboxnow.com; F( C, Y5 ]8 L j9 T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0 ~+ Z7 f% a5 W6 a Etvb now,tvbnow,bttvb
# Y% w. t, a# `* ?公仔箱論壇從他這兩首七絕的詩,不能不說他對於「誠意」、「正心」之學,確有相當的心得與成就,可惜的,他還是不明白所謂「向上一著」的究竟。
" R4 @) _! a8 I, g V5 T e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z k' S1 U, W* R/ P: ^: v
我們瞭解了這些傳統文化中「心法」的道理以後,便可知道《大學》所說的「正心」與「心在」哪裡,是與它開始所說「在明明德」;以及「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誠意、正心」;都是首尾兼顧,始終一貫的學問與修養,並非在此「心」之外,另有一個什麼「明德」的存在。tvb now,tvbnow,bttvb \* t: u; k! l, z; R* t: [
( S8 S9 f* ~9 i6 S$ u; a3 k
講到這裡,我們又不得不借重佛學來作說明,因為專門深入研究「心性」之學,以及「心物一元」的學問,到現在為止,實在沒有哪一種學說理論,更比佛學高明。佛學是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為主旨。所謂「三界」,是指這個宇宙之間的生命,統以愛慾、淫慾為生命來源的作用,叫做「欲界」。它是包括物質、物理的世界的一切生命在內。超過欲界以上的,是「色界」,以光色為主體的生命世界。超過色界以上的,便是「無色界」,我們暫時只能理解它是「空界」,或可說是超越時空的一種現象。「萬法」是指宇宙間的一切有形的事物,以及一切無形的理念和精神。他說所有「三界」、「萬法」,都是「一心」的功能所變現。至於從人道立場開始,包括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唯心」、「唯識」作用來說,他又分析歸納,列為八個「識」的界別。先從人體來說,眼、耳、鼻、舌、身,各有它個別的五個「識別」作用。普通叫做「前五識」。他們都通過第六意識的分別思量等作用,而納入歸藏到以堅執「人我」為主導的意根,作為形成個別生命的一種功能,以梵文命名它為第七「末那識」。這樣由個別「人我」來分析說明它的現象,由前面七個識,到最後都是從一個「能藏、所藏、執藏」的作用,與精神、物理、物質相匯合的功能,以梵文命名它叫第八「阿賴耶識」。翻譯成中文,便名「藏識」。而這八個「識」的中堅主導,仍然是以第六意識為最重要。不過,「八識」統屬「心王」,所以又簡稱為「心、意、識」。總之,最後仍然以「心」為主。
( N) @$ h/ T5 \4 Etvb now,tvbnow,bttvbtvb now,tvbnow,bttvb( Z: \% E' W; o% n0 x. C
由此瞭解,你再回轉來看曾子著《大學》的時候,佛學根本沒有進入中國,而且這樣條分縷析的「唯識」「法相」學,在當時的印度佛學界,也未開始大流行。但「大學之道」,卻從「明德」開端,中間也特別強調「致知格物」到「誠意、正心、修身」,如此等等,種種跡象,何期不謀而合,有這樣相似呢?這就是說明,東方西方,前古後古,無論是講唯心或唯物的道理,總之,真理只有一個,只是表達的說法,各有不同而已。所以佛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也就是說明真理是說一不二的道理。
2 s, |% i$ J( B7 C1 F1 x公仔箱論壇' _* W( R( z7 a' V& @0 q
【修身的重點在正其心】tvb now,tvbnow,bttvb1 B+ O( J8 o# Y- ]; g4 O
6 y, C: z, @* M% C1 N: ^7 ftvb now,tvbnow,bttvb那麼,我們再回轉到「大學之道」的本題來說,為什麼說「修身在正其心」呢?事實上,我們身體歪了,「心」想要它正起來,你心儘管想正,它就老不會正,這又是怎麼說呢?大家不要搞錯了《大學》所謂「修身」的道理,一是說由身體內在所表達在外形行為的態色;二是說由身體內在生理習性所發生的「忿懥(輕易發脾氣)、恐懼(隨時怕事)、好樂(容易動容)、憂患(悲觀多慮)」等,和「喜、怒、哀、樂」的情緒,需要修整的學問。並非是指如整骨、整形、美容醫師們的治療手術的學識。如果我們引用老子的話來作對比的說明,就更明白了。老子說:「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又說:「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至於大乘佛學,為了慈悲濟世而救度眾生,所謂真的菩薩們,是可施捨本身的頭目腦髓。那都是超越世情的常道,並非人道中的平常人所能夠做到的。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q- h% K7 ^/ T" S! x. G
( _8 o! _/ r$ K
但是,你如要鑽牛角尖,一定要向生命的身體上講求「修身」與「正心」的關係。那是純生理、純醫理等的學問,是屬於唯物哲學和科學的一邊。它和唯心哲學的一邊,都是同等的深奧,都不是普通常識所可思議的。例如我們自古以來,傳統文化中的道家醫學,甚至道家學派支流的神仙丹法,以及從印度後期佛學流入中國,如西藏密宗的修行路數,都如一般人所固執的「身見」一樣,要想從現有的肉體生命上追求,願意自找麻煩地鑽出一個成果來。可是它所包括的學理,更是千絲萬縷,非常複雜。並非如一般人盲修瞎煉,隨隨便便「內煉一口氣,外煉筋骨皮」就可以一蹴而就的。
' p4 f" E- `& D! \( x! ~3 X$ j# s
7 H. b% i8 c# 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至於後世一般人,為了希望長生不老,借重佛、道兩家,乃至神仙、密宗等名目,執著人身的「身見」,拚命作煉氣修身的功夫,那就先要深入佛學對於人道生命的生來死去的學識,如《入胎經》「十二因緣」的「中有」理念等,有了透徹的瞭解。然後對《素問》、《靈樞》陰陽大道的學理、以及人身「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和幾百個穴位,先有了醫學上的基礎。再對印度瑜伽術所說的「軍荼利」(中文翻譯如:靈能、靈力、拙火、乃至三味真火等等,都是人身生命功能的代號),以及和它相關的人體生理七萬二千脈、一萬三千神經、四千四百四十八種病情,都須有所實修實驗的學習,然後才可以講究修身煉氣之道。但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須知「所」修者是「身」,「能」修者是「心」。最後還是要歸到《大學》所說的一句名言:「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9 @5 {* M# k& y; X, N" Btvb now,tvbnow,bttvb+ `. h" _0 d% S1 ~: R |( Y!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