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開始,大部份人都以為中醫師只要通過“把脈”,就可以知道一個人身體的“所有”情況,包括糖尿病,高膽固醇甚至腫瘤等。的確,經驗豐富的中醫師能通過把脈獲取大量有助分析病情的數據,從而得知疾病的關鍵所在;就好像精通讀心術的人,通過一些外在的小動作就能看穿他人內在的心理活動。不過,把脈是不能代替西醫檢查的。中醫師把脈,主要從脈象的大小、快慢、質感等,了解疾病的病位、性質和病情進展傾向。例如病位淺在表(如皮膚)則脈浮,病位深在裏則脈沉;疾病性質屬熱則脈數(即速度較快);正氣虛則脈弱。至於要真正全面掌握病情並開出處方,就必須要四診合參。四診就是望、聞、問、切,切診就是觸診,即是通過用手去觸摸患者身體,脈診只是切診的其中一種。切診的確非常重要,不過也不能作為診斷的唯一指標。早在《內經》就明確提出了切勿強調切診的觀點,《素問·征四失論》說:“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世,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 “寸口”就是手腕橈動脈搏動處,也就是醫師把脈的地方。醫聖張仲景更在《傷寒論》中批評那些不能全面運用四診的醫生是“所謂窺管而已”,因為每一種診法都有局限性。只有將四診有機的結合起來,彼此參悟,才能全面、系統、真實地瞭解病情,作出正確的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