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獅子山下》三十多年來歷久不衰,填詞人黃霑居功不少。能填出這「不朽香江名句」,全因其成長的經歷亦是不少香港人的集體經歷。有團體連同香港大學一班學生,按霑叔在深水埗的成長足跡編制一條導賞路線,帶領參與者用雙腿經驗他及那一代人的成長路。如果說:「香港今天的路不易行」,那麼資源短缺、生活更為艱苦的上世紀五十年代,或許可作為我們的借鏡。
( p) M* l4 Y& h2 f, i! q 1949年由廣州乘船來港,落戶深水埗,那個年代的霑叔不叫黃霑,叫黃湛森。他的成長故事是典型的香港早期移民故事,從其憶述童年的報章專欄或作品中了解昔日香港歷史,絕對是上好的學術材料。與黃霑私交甚篤、創立「黃霑書房」計畫的吳俊雄博士,正於香港大學任教如此一門通識科目,然而與傳統學習模式不同的是,學生不是單單聽書、讀書,更要自行搜集資料,腳踏實地走進霑叔成長的深水埗街頭製定路線,製作多媒體物料,與「活現香港」合作舉辦行街團「活現黃霑•重行深水埗」,帶領大眾走黃霑走過的路,「學生普遍出生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對黃霑認識不多,但那一代香港人建立的很多東西仍然影響著這一代人,想了解就要親身走進去認識,而這做法亦可同時讓年輕人表達他們的新觀點。」吳博士說。
. w: B8 x- Y1 f 筆者早前跟吳博士、「活現香港」創辦人Paul,以及幾位學生率先試行路線,走在今日的深水埗街頭,已難找到舊日痕跡,領遊的學生,手持擴音機,巧妙地選擇以香港電台及麗的呼聲廣播電台的音樂播放曲目為行街團展開序幕,由石硤尾地鐵站出發走在路上,耳中傳來《夜來香》、《White Christmas》等曲目,輕易帶領參加者代入當時的時代氛圍,亦更了解黃霑兼收並蓄的音樂習慣從何而來,Paul解說:「那時候播放的曲目名單每天都會刊於報章上,音樂語言和類別相當多元,由粵語、國語、英語到粵曲都可在大氣電波中免費收聽。」走過霑叔的舊居、美荷樓、讀過的小學舊址,雖然眼前的城市面目全非,但閉上眼聽到深水埗充滿人氣的嘈雜聲,卻是由始至終都未曾改變。當年深水埗聚集由內地湧至香港的移民,孕育出黃霑等鬼才;今日的深水埗,甚至香港其實仍然存有無窮可能性,「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香港,很多方面都尚未發展,人人甚麼都敢去試;現在的香港繁華卻太默守成規,反而成了困局,不如試試重拾那份『第一次』的心情,以及跌跌撞撞的精神!」吳博士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