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述: 介紹八卦掌始創人-董海川(1812-1882)
八卦掌
“八卦”最早見于《周易》:“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掌是一種以掌法變換和行步走轉為主的拳朮。它將武功與導引吐納溶為一體,內外兼修。不僅有強身健體之功用,而且能夠鍛煉攻防搏擊的技能,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享譽武林。
八卦掌為河北省文安縣人董海川所創。董海川生于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2年)逝于光緒九年(公元1882年)。清光緒九年春二月諸弟子于東直門外小牛坊村的墳前立碑紀念,先后建有碑文四座。因文革中遭受破壞,經李子鳴先生等人倡議,八卦掌門人共同努力于1980年遷至北京萬安公墓,并立碑為記。
“董先師墓志”
先生姓董諱海川,世居文安城南朱家務。少任豪俠,不治生產。法郭解之為,濟困扶危,不遺余力。性好田獵,日騁于茂林之間,群獸為之辟易。及長,遍游四方,所過吳越巴蜀,舉凡名山大川,無不歷險搜奇,以壯其襟懷。后遇黃冠,授以武朮,遂精拳勇。不意中年蹈司馬公之故轍,意充宦官。先生嫉惡如仇,時露英氣,同人即起猜嫌,改隸肅邸。因老氣骸,始得寓外舍。 請藝者,自通顯以至工賈與達官等几及千人,各授一藝。嘗游塞外,命數人各持利器,環而擊之,先生四面迎拒,捷如旋風。觀者群雄,無不稱為神勇憚其丰采。及至彌留之際,從者啟其手足, 誠如鐵漢,越三日,端坐而逝,意者以為羽化。都中門人服縞素者百余人,因營葬于東直門外,距城里許,哀痛難忘,議立表識,以伸響往之忱。
光緒九年春二月立石
此碑文為董海川親傳弟子五十六人所立,是有關董海川生平最早的文字記述,具有權威性,為八卦掌的早期傳播和董海川的生平考証,提供了最重要的史料依據。眾弟子中尤以尹福、馬維棋、史計棟、程廷華、宋長榮、樊志涌、梁振圃、劉鳳春等最為馳名。
尹福(1840-1909)字德安,號壽鵬,因身長體瘦,人稱“瘦尹”。 河北省冀縣人,幼年來京,居朝陽門(齊化門)吉市口,以賣燒餅油條為業。其掌法特點是屈腿(足堂)泥,以自然步走轉,步子小,趨于急行,橫開斜進,擰翻走轉,進退直接,多穿點,動作剛猛, 以冷、彈、脆、快、硬見長。重腿法、步眼和腰身,出掌形似牛舌,故名“牛舌掌”。
程廷華,(1848-1900)字應芳,河北省深縣程村人。自幼入京學徒,藝成后在京崇文門(哈德門)外花市上四條,以制鏡為業, 江湖人稱“眼鏡程”投師董公門下,深得八卦掌之精奧。其掌法的特點是屈腿淌泥,橫開直入,擰翻走轉,舒展穩健,勁力沉實, 剛柔相濟,善擺扣步,以推、托、帶、領、搬、扣、劈、進見長, 螺旋力層出不窮,擰裹勁變化萬千。
八卦掌以“行樁”、“(足堂)泥步”內功功法為入門基礎,以擰翻走轉為基本運動形式,以掌法的變化為主要技擊手段。內外兼修,強調身心合練,身捷步靈如故龍游空,擰翻走轉掌法幻變無窮。 出手成招,剛柔相濟,踢打摔拿溶為一體。擰裹鑽翻,避正打斜, 圍圓打點,循循相生無有窮盡。
八卦掌技法以實戰為主,同時在強身健體,卻病延年上有獨 特的功效。
八卦掌的功理很多,主要講究。
(一)、八要:
1.三形三勢:三形即“行走如龍,動轉若猴,換勢似鷹”。 三勢即“步如(足堂)泥,臂如擰繩,轉如磨磨。
2.三空三合:三空即:“手心涵空,腳心涵空,胸心涵空。” 三合即:“意與氣合,氣上力合,力與意合。”
3.三圓三頂:三圓即“脊背要圓,兩膀抱圓,虎口張圓。” 三頂即“舌頂咢,頭頂天,掌頂前”
4.三裹三敏:三裹即“氣要裹,肩要裹,兩肘要裹。”三敏即“心要敏,眼要敏,掌要敏。”
(二)八卦掌的技法主要講究:
1.掌型掌法:掌型有仰掌、俯掌、豎掌、抱掌、穿掌、劈掌、 撩掌、挑掌、塌掌、撞掌、掖掌等。
掌法主要有:推托帶領,搬扣劈進。穿閃截攔,沾連粘隨。 削砸劈挎,纏挑刁鑽。撩塌掖撞,片探切翻。
2.步型步法:
步型:掰步、扣步、仆步、半馬步等。
步法:起落擺扣,進退跟撤,開掰插閃等等。
3.腿型腿法:
兩腿形似剪,行步如(足堂)泥。腿法:擺扣踢曲,兜崩翻踹,劈蹬截切。八卦掌有明腿、暗腿之用,但以腿掌齊至,暗腿為主。
4.身型身法:
八卦掌身形似游龍,腰如軸立,身法講究擰裹鑽翻,圓活不滯,身隨步動,掌隨身變,步隨掌轉,上下協調,周身一動無有不動,擰旋走轉似流水,上下翻動如嬌龍。
(三)八卦掌的技擊原則:
以掌為法,以走為用,溶踢打摔拿為一體,循循相生無有窮盡。避正就斜,順勢順勁,虛實莫測,脫身化影。柔則棉里藏針,沾粘隨化﹔剛則冷彈崩炸,迅如閃電驚雷。
八卦練功者從行步入手,內功為基,正形、通氣、懂勁、熟技、明變。以八大掌為母掌,演化出不同風格的實用掌法和套路。 八卦掌的器械種類很多,尤以八卦刀最為著名。
八卦掌不但是我國著名的三大內家拳之一,在國內各地廣為流傳,而且更為國際友人所喜愛而廣為傳播。 |